读后感4000字

2021-08-01 优秀作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4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4000字 篇1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西安匹敌的古都不是北京,不是南京,不是杭州,而是洛阳。

  惶惶祖宗业,永怀河洛间。众所周知,黄河流域一向是中华文明的正源之所在,长江流域仅仅谓之为经济中心罢了。无庸置疑,在我国七大古都中唯一地处黄河流域的除了西安就只有洛阳了。因此在我看来,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言,唯一能与西安媲美的古都唯有洛阳了。论辈分,其余古都差之甚远。

  事实上,与西安相比洛阳毫不逊色:远古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洛阳。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鞅变法时秦孝公迁都咸阳之后,西安才真正开始成为王朝都城;可早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夏朝,都城就曾建于洛阳,也就是偃师二里头。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二

  如果说西安更多氤氲了汉唐盛世的气势辉弘,那么洛阳则更多渲染了魏晋乱世的颓败沧桑。

  西安,纵使行人图染霜林醉,然而终究饱含不了断壁残垣的气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苟延残喘的洛阳,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凄丽美屹然立足于世界之林。

  居天下之中的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不可阻挡的金戈铁马曾经奔驰于洛阳的黄土地上,将这个百年古都彻底淹没于刀锋血雨的壮烈喊杀声中。夏商周时,狄戎民族就数次南下入侵践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九州问鼎的声音就从未中断过。即使是在大一统形势的汉唐时期,洛阳华丽沧桑的刀qiang砰杀声依然没有停止:军阀混战、朋党之争、政变逼宫、农民起义、宦官专-政……作为九州腹地的洛阳,历史天然的赋予了其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民族的责任感。

  盛世文明凝聚于西安,而乱世文明则凝聚于洛阳。

  古老的沧桑,古老的沉浮,古老的兴亡。

  三

  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在我看来,洛阳与西安鼎足而立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洛阳在文明史上的地位比起西安来讲更具有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最博大精深的文明诞生于山东,中国最光风霁月的文明发源于西安,而中国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文明却萌生于洛阳。

  我承认,中国最正宗的国学应首推百家争鸣时期的先秦文明,但随着汉朝初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开始衰落。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子的同时更是彻底的摧残了先秦文明;中国最光华四射的诗词曲赋萌芽于汉唐,如今西方大家见闻后依旧是叹息不止,这种独树一帜的华夏文明却无可奈何的渐渐被当代中国所淡忘抛弃,如今懂得音调格律的炎黄子孙几乎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个完整的诗赋文化已经无可挽回的消失了,一去永不返。

  可如今,却依旧有一种源于中国文明的传统文化在无形中影响着神州大地上的各界人物:没有哪一个作家在撰著上不会忘却华丽的词藻和铺排的对偶;没有哪一个官员在提交公文时不会疏漏严谨的格式和整齐的语句;不会有哪一个学生在作文时老师不会教导他必须用上浮华的词句和工整的排比。

  这便是魏晋时期的骈文文明。尽管有少数中国人排斥抗争着这种文明,但却依旧摆脱不了这种文明的束缚。骈文文明已作为中国人肉体中的一部分,深深的溶解于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当然绝对不能评价这种文化到底是好是坏。没有华丽的词藻也就无所谓语言美,没有整齐的句式也就无所谓结构美。文学的本质就是一门艺术,艺术一向是注重美的,而美的同时不可避免必然会牺牲到一些其它东西。艺术是兼容并包的,每个人包含它优点的同时,也应该包容它的缺点。

  中国人是喜欢美的,喜欢美的中国人自然也是应该付出代价的。

  四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然而随着京杭运河的衰亡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洛阳逐渐衰落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饱含沧桑的洛阳正如其市花牡丹一样,渐渐的被人们所抛弃遗忘。如今的牡丹没有成为中国的国花,而洛阳也没有成为中国的都城,甚至没有成为河南的省会,也没有被列入中国四大古都之列。

  或许中国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在当世人眼里早已一去不复返。

  古老的王城敲起了悠长的编钟,暮色苍茫的广场上鸦雀无声,巨大的九鼎像黑色的巨兽矗立在血红的夕阳下,粗重的鼾声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上回荡,为这个古老的都城唱起了哀凉的挽歌。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可是,昔日极尽豪奢的洛阳,今日终究只能留下几节断壁残垣而已。

  今人来时,杨柳依依,不见当时明月当时人。孰可知,北宋以前包括秦皇汉武的绝大多数名人,都来过洛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没有几个人去过洛阳,甚至也没有几个人耳闻过洛阳的辉煌。人民仅仅知道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个洛阳,那里曾经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定居之处,那里充斥着野蛮人类的残忍与辉煌。

  可是,骈文文明正在深深笼罩着整片神州大地。

  读后感4000字 篇2

  这个短暂的假期,我抽空回了一趟老家,见到了久病未愈的父亲。一直担心得癌症的父亲,而他每次都给我们坚强的身影,开朗的笑声、故作矫健的步伐也掩盖不了病魔的摧残,身体也日益消瘦下去。一个50多岁农民,劳累了几十年,最终把自己累垮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回到长沙,我不由得又翻出了梁晓声的《父亲》。每读一次,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刚好是父亲生病住院,在我上完课从学校赶到湘雅医院的公交车上。这本书收入了作者的七篇短篇小说:《黑纽扣》、《白发卡》、《父亲》、《母亲》、《老师》、《表弟》、《月全蚀》。

  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封底上有这样几行字:“我以虔诚之心记录了当年虔诚的我之一些经历,愿我们的孩子们从中了解些当年我们何以那样,以及今天我们何以这样……”,我想也许对我教育我的学生有益,更重要的原因是里面有《父亲》、《母亲》那感人至深的文字。第一次读完就更加坚定了我就算倾其所有也要竭尽全力挽救父亲生命的决心。

  《父亲》、《母亲》是这七篇小说里文字最少的,都只有三十多页。作者说“关于父亲,我写下这篇忠实的文字,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树碑立传’,也为一个儿子保存将来献给儿子的记忆……”是啊,我多次都想给我的父亲写点什么,现在我已为人母,更能读懂我的父亲。“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这正是我的父亲在幼年时期给我的印象。借用梁晓声的一句话“母亲她在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就在贫困的生活中多灾多难”,父亲在没有成为我的父亲之前就在贫困的生活中多灾多难,父亲是家里的老大,爷爷去得早,长兄如父,5个兄弟姊妹都靠父亲养大,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在他的黄土地上不辞辛劳的耕耘。

  “父亲是个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生活的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父亲的脾气和打骂曾使我口吃到上中学,也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男人的尊严。父亲外出做建筑工人,由每年一次探亲到三年一次,只是为了节省些路费供给着家人”。梁晓声在成长过程中渐渐读懂了他的父亲,而我每每读到这里,就想起我的父亲那时候也是“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生活的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他为了撑起整个家庭,他像头沉闷的黄牛,除了起早贪黑种地耕田外,只要有空闲他就去十几里外的砖厂做临时工,经常在我们还未起床的时候就骑着他那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出了家们,晚上我们进入了梦乡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从来没有听到他半句抱怨,也从没看见他在别人面前卑躬屈膝。依然记得他时常对我们说的话:人一生下来就是吃苦的,人的一辈子,没有享不完的福,只有吃不完的苦。原来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榜样!

  “父亲说:西药是治外国人病的,中国人就要用中药,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母亲说:中医也好,西药也罢,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就好,如果去看了西医,孩子的姐姐就不会死掉。是父亲的严厉和粗暴使我的哥哥在大学里成了疯人……”作者在当时似乎并不能完全真正的理解他的父亲,而这些文字最想让我说的就是给我父亲治病的事情了。父亲得的是口腔癌,刚查出时父亲坚决拒绝治疗,原因有二,作为赤脚医生的他认为癌症迟早是死路一条,治疗也是徒劳;更重要的是他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不想增加妻子和儿女负担。后来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强迫他去做了手术,本来接下来是要进行化疗的,可父亲看着高昂的医疗费用账单,把我们大骂一顿,一个人背着我们离开了医院。回到家,病情极不稳定的他说:“西药那么贵,医院那么宰人,你们硬是要给我治,就给我买中药吧!”我懂得父亲,他为了我们还得坚强的活下去,继续承担大山一样的责任,他不希望我们没成家立业就没了父亲,不希望母亲年纪轻轻就没了丈夫,又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所以这样决定的。

  “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他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模样,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作者笔下的父亲,拥有朴素却又伟大的胸怀,他希望自己孩子将来有饭吃,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有出息,其实这就是父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记得我第一次高考落榜,灰心失望,是我的父亲给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力量从头再来。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父亲脸上那种期望,那种浓浓的父爱。在家里的支持下,我踏上了复读的道路。父亲时常在信里跟我说:辉兰,生活向低水平看齐,学习向高水平看齐啊!当我兴高采烈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举到父亲面前的时候,“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模样,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欣慰、一种光彩”。

  “在我记忆的底片上,父亲愈来愈成为一个模糊的虚影,三年显像一次。在我的情感世界中,父亲愈来愈成为一个我想要报答而无力报答的恩人。”梁晓声的心底时刻都惦记着自己的父亲,虽然只能三年见一次,虽然多次对父亲的决定和做法不可理解,但是他越来越懂得自己的父亲。越来越明白作为子女的责任。“老二,你有福气啊!你才参加工作几年呀,就分到了房子,走廊这么宽,还能当厨房……你……比我强……”作者认为“这话从父亲口中说出,以那么一种淡泊的自卑的语调说出,使我心中有些难过。”“父亲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盖了一辈子楼房,却羡慕我这筒子楼里的十三平米……他是被尊称为主人翁的人啊……”这不得不使我也想起了在长沙买了第一套新房,搬家的那天,父亲从今年乡下赶来,看着豪华的装修,崭新的家具,宽敞的客厅,明亮的厨房,父亲不禁激动的说:“妹子啊,老爸没有白疼你啊,看你今天比你爸出息多了,在省城有了自己的天地,真好!”是的,父亲“自卑的语调说出,使我心中有些难过”!多想留你老人家在长沙多住几天,可是你惦记家里的活计,第二天你就匆匆回老家了,留下的是从老家给我带来的大堆大堆的土产品和我对父母深深的愧疚。

  “父亲,不再是从前那个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也不再是那个退休之年仍目光炯炯,精神矍烁的父亲了。父亲老了,他是完完全全的老了,生活将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他那很黑的硬发已经快脱落光了,没脱落的也白了。胡子却长得挺够等级,银灰间黄,所谓‘老黄忠武’,飘飘逸逸的,留过第二颗衣扣。只有这一大把胡子,还给他增添些许老人的威仪。而他那一脸饱经风霜的皱纹,凝聚着某种不遂的夙愿的残影……”梁晓声刻画了风烛残年的父亲,他怜惜父亲的老去,却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恩。作者的情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今年我的父亲58岁了,但是父亲完完全全的老了,老得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生活与病魔让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头发脱的脱,白的白,牙齿也因药物的刺激掉光了。可是父亲并未放弃他的劳作,他的深情中“凝聚着某种不遂的夙愿的残影”,我知道是因为儿女还未真正成家立业。父亲觉得还应继续担负他的责任。我的脑海里浮现了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我想起了筷子兄弟的《父亲》中的歌词: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让你再变老了。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这个家。是啊,作为女儿,我想告诉父亲,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依靠他,我所有的梦想和希望都根植于父亲坚强的双肩,我一直都在努力的做好我的角色,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无论多大的困难,多少坎坷,我都咬紧牙关,奋力前行。是父亲让我学会独立,学会飞翔。

  “送行者纷纷离去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孤零零地伫立在站台上。望着远处的铁路信号灯,我心中默默地说:“爸爸,爸爸,我爱你!我永远不忘我是你的儿子,永远不耻于是你的儿子!爸爸,爸爸,我一定要把你再接到北京来!”作者的父亲最终离开他回到了老家,除了后悔,愧疚,作者更多的是明白了为人父的伟大与博大。是啊,也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长大了,却没能给父母什么照顾,只是记住了‘好好的’那些话……

  梁晓声感念苍生,他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一心一意地要为平民作点贡献。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他的《父亲》让我懂得:天底下最伟大的父亲从来都是最平凡的父亲,父亲普通平凡,甚至有些土气,父亲一辈子职业不够体面,地位毫不显赫。父亲虽然吃了一辈子的苦,受了一辈子的累,但是他始终给我们的是温馨与力量,坚忍与光芒。

  后记: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泪水一直不停地流淌,以致词不达意,言不成文,算不上是真正的读后感。仅以此文感谢天下所有伟大的父母:你们辛苦了;劝诫天下所有的儿女:用你们的努力去感恩父母吧!

【读后感4000字】相关文章:

1.读后感

2.读后感

3.读后感

4.读后感

5.读后感

6.读后感

7.读后感

8.读后感

9.读后感

上一篇:名著读后感4000字 下一篇:童年读后感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