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批判读后感
薛涌的《北大批判》,一口气读完后,的确有一阵子的醍醐灌顶的感觉。
可是这样的感觉又却是似曾相识的。
仔细想来,才发现这样的感觉最初发生在大一时候,在图书馆看完了孔庆东的《47楼207》,余杰的《铁屋中的呐喊》和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以上三位的犀利语言和某些特别的观念,的的确确都对我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或者直接促使我去真正的思考问题。而他们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身份——北大毕业生,同样的,他们都对北大教育,或普遍的教育都有深刻的批判。
要是把他们轻易的归类为“愤青”,我觉得,不恰当的。
有个好朋友曾跟我提起薛涌的时候,用了另外的词语——民粹分子。那一刻我只是好奇,当自己真的趁假期看完这本书之后,不仅不禁想起以上三位作者外,还有不得不启发自己再思考那些的确存在却又自己没有深思的问题。
例如,作者对于北大一直高喊“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的运动,和清华前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大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抨击不少,也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大学当然要有大师,但光有大师,还成不了大学。关键还要看这些大师和学生之间,大师彼此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看看世界一流大学,绝大部分都采取了寄宿学院制。。。。”
关于大学到底是什么,到底怎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大学。以前我们会有梅贻琦的话来批评日益疯狂地建设学校楼群而忽视大师教育,而我们大多时候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的思考,而薛涌却给出了一个另外一个进一步的看法:即使有了大师,那到底大师和师生,他们彼此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一下子,不得不再做进一步的思考。
而他所提到的“寄宿学院制”,大概是因为他生活在美国,对其真实的教育体系有所了解而提出来的。而我则是从另外一本介绍牛津的书中略知一二。当然一时也不能再判断是否合理,只是我个人十分欣赏薛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不得不值得提一下的——什么是精英?
薛涌提到他的另外的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和《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的考查》,我现在还没有拜读到这两本书,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薛涌还是这这本《北大批判》中有所提到:
“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怎样才能成为这种领袖人物?那就要看你能不能哟哦那个自己的理念号召其他人跟随你。而怎样具有这种号召力?那就要看你能不能了解老百姓的心声,能否打动人家的心弦,能否提出一套方案,付出独特的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简单的说,精英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草根社会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纽带,让大家觉得你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你在为他们说话。”
这段论断,令我自己深思的就是,我们大学生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或者“社会精英”,但事实上,到底我们真的就是精英吗?我们到底是否真的理解精英所包含的意思?是否真的懂得实现成为一个精英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一直都在想着。
最后,薛涌在第六章,谈论了一下大学的诞生,不过,我觉得这只是一少部分而已,真正的了解大学的诞生,不能只是从书中得到答案,那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美好的理想———大学的诞生,标志着理性秩序从教会的精神中独立,使欧洲有了政治秩序,精神秩序和理性秩序既分立又彼此支援的格局。只有在大学诞生后,知识分子能够以nation 而自成一国,在政治秩序和精神秩序之外开出独立的理性秩序,有了明确的自我认同。
总的来说,《北大批判》还不错的,其中的问题的思考,虽然不能一时间理解和赞同,但假以时日,仔细思量之后,都会有所收获。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北大批判读后感】相关文章:
1.北大日记读后感
2.批判作文
3.百年北大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