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立家训
包公名拯,字希仁。他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里说的家训实际上就是家规。包拯之子包仰琪严守父训,一生为官清廉,经常向子辈展示父训。当包仰琪垂老之时,为了使子孙记住包拯遗训,将其遗训全文刻石刊出,竖于堂屋东壁处。这样世代相传,形成了包氏一门以清廉为特色的好家风。
独子不可纵
宋代,刘挚小时候,父亲刘居正督促他读书,从早到晚都不放松,管得很严。有人劝刘居正说:“刘老先生,你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要管教得那么严?”刘居正回答说:“正因为我只有一个儿子,我才更加不能放纵他!”
八十老母游荆溪
徐霞客对母亲非常孝顺,虽然他几次萌动出游的念头,但当看到年迈的母亲和早逝的`妻子留下的孩子时,他总把要出口的话咽回去。徐母看出他的心思,就勉励他说;“身为男儿,应该志在四方,你不要受‘游必有方’的约束,只要你算好路途的远近,时间的长短,能够如期往返也就是了,怎么能因为我而成为笼中鸟、辕下驹,坐困家中呢?”于是,他亲自为儿子打点行装,送他出行。
“父母在,不远游”是当时的训条。为了彻底打消徐霞客的顾虑,八十岁的徐母,硬叫儿子陪她去游览附近的荆溪和勾曲,且一路走在前面,表明自己虽年已老迈,但身体依然结实。
郑板桥教子
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五十多岁才做爸爸,虽是老年得子,但他深知“爱子必以其道”。他对儿子小宝总是循循善诱,从严要求。他说:“读书、中举、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作个明理好人。”晚年时期的郑板桥,经常以此勉励小宝,教他立身自主。他患重病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小宝叫到床边,一往情深地提出,要吃小宝亲手做的馒头。小宝从未学过这门手艺,感到十分为难,便打发佣人去父亲那儿说情。佣人说:“老爷,少爷说他不会做呀!”郑板桥不高兴地回答:“他就不会去问问厨师么?”
佣人向小宝回示,小宝通过厨师的指导,好不容易把馒头蒸了出来,高高兴兴地装了一大盘送进房间。当他走到床边。不禁大吃一惊,此刻父亲已经永别人间。小宝跪在床前痛哭不已,忽然发现茶几上放着一张纸条,他捧起一看,墨迹未干,才知道是父亲临终遗嘱,写的是让小宝学会自食其力,不要依赖他人。这时小宝才领悟到父亲弥留之际要尝尝他亲手做的馒头的真正用意。
【教子成才-关于教子成才的论据实例(四)800字】相关文章:
关于立志成才的论据实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