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

2017-10-11 初二作文

巍巍中山陵1

站在巍巍的中山陵前,渺小的我不禁被它深深所震撼!

——题记

“下车了!”随着同学们的欢呼声,我们快速向中山陵奔去。一路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渐渐步入恢宏壮观的陵区时,我的心里不禁激荡起一股莫名的感觉。

我们首先来到陵园广场,广场四周,棵棵青松屹立,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苍劲挺拔,生机勃勃,既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又喻示着革命事业的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我们顺着石路继续向前走,一座巍峨耸立的牌坊便映入眼帘,抬头仰望,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博爱”两个大字赫然立在牌匾中央,仿佛是在告诫人们,要用大海般的关怀,去关心,呵护每一个人。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392级阶梯,8个平台,对于我们来说,要攀登完如此多的阶梯是困难的,可当我们气喘吁吁到达最后的平台时,不禁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

祭堂前有三座拱门,分别为“民族,民权,民生”三门,正中门楣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表明了孙先生的奋斗理想。再向前进,就是碑亭了,一块高约六米的碑石上镌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镏金大字,堂中还有一尊孙先生的大理石像,生动逼真,那伟岸的身躯,那博大的胸怀,不禁使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延续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伟大功绩和艰苦奋斗的历程。在这高大庄严的祭堂中,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

在不知不觉中,集合令吹响,依依不舍的我们离开了中山陵园。这次中山陵之旅,带给我的不仅是饱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他那伟大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便像这中山陵般巍巍恢弘!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巍巍中山陵2

  在上《巍巍中山陵》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按照传统的方法,通过几个问题连结,虽然也是用的模式,有小组合作,有交流评价。但是由于我对于学生的控制痕迹太重,整个课堂有点枯燥,学生虽是一贯地积极,但是在听的学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心不在焉。学生的回答被我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比如:在讲“文中有哪些地方从中山陵建筑本身直接表现它“巍巍”的特征的?”学生的答案好多都不是建筑本身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一些侧面的说明孙中山的精神。我上课的时候总要强调是“建筑的本身直接”这几个字。但是上完之后我发现,那些间接表现的内容对文本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忽视这些文本中的信息。

  于是,在上另一个班的时候,我调整了策略。我想“巍巍中山陵”中的巍巍是本文最重要的要写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我就问学生巍巍是谁的特征?学生第一反应是中山陵,在我等待过后,我的学生开始认为是孙中山了。我就让他们分别找哪里体现中山陵的巍巍,哪里体现孙中山的巍巍。在交流中,帮他们区分直接和间接。我觉得这节课才上出了味道。《巍巍中山陵》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了。

  在上这课的时候,还有一得,就是让我感觉到了提问方式的重要性。我在讲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钟山作为墓地的问题时,没有说明要从文中找答案。然后有一个学生就说南京对孙中山而言十分重要,我认为他的回答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脱离了文本。但是我当时太急了,说他的回答是错误的,后来课后我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课后找到了他,和他又进行了交流。

巍巍中山陵3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的风景名胜古迹——中山陵,去领略它的风采。

  揭示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3、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3、阅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检查预习:生字词注音

  嵯峨(?? )断垣(? )颓壁(? ) 灵柩(? )深邃(? )入殓(? )石坊(? )龟趺(? )纤(? )细? 门楣( )参差(? )穹隆(? )巉(? )岩

  2、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的说明了中山陵的特征。

  3、中山陵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巍巍”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特征:(1)用钟山的雄伟气势衬托;(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大;(3)从孙中山">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来表现。

  4、请同学们读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并思考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完成基训1-3题。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用2-3种说明方法说明一下自己最喜爱的一件物品。

巍巍中山陵4

  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重难点

  重点: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难点: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介绍孙中山">孙中山先生

  欣赏有关中山陵的图片

  出示教学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3、阅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巍巍”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特征:

  (1)用钟山的雄伟气势衬托;

  (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大;

  (3)从孙中山">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来表现。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课文由外到内,由总体到局部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圆的 ),后说到陵园的( ),再说到( )。在说明陵墓时,又按“)”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这种( )自然的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面前清晰的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型图案有哪些特点?

  板书设计

  注重和谐协调

  弘扬民族精华

  追求形神兼备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巍巍中山陵5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2、根据课文自己理解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课堂学习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行踪)

  3、其他

  (五)课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课外作业

  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巍巍中山陵6

  (1)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四百六十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品析】

  说明钟山的一段,从追溯本源到介绍地理位置,再运用一系列数据描摹全貌,最后按照山顶、山腰的顺序细处勾画山间美景,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娓娓而谈,语言准确简明,优美流畅。

  文段写钟山之高,先与其它诸峰作比较,再点出海拔高度与山形原因;写钟山之险,重在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象而传神;写钟山之奇,一则交待雄伟高大的山形,一则绘蓊郁林海与紫红页岩映衬之景;写钟山之秀,“松柏森郁,草莽绵连”,措辞精准,字无一多无一少。极尽能事描画“鲜丽”“和谐”之景,既表现自然丽色,又为后文张本:正因为如此,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葬身于此的愿望,而又正因为钟山的地形、环境,方才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2)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品析】

  平台位于祭堂前,又是全陵的制高点,此处对平台所见景色的描绘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衬托出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以具体数据说明平台是“制高点”,并借此暗示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接着用“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对平台见景进行总写,而后分写“阳光灿烂”和“日出日没之际”两种情况,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一步步带我们进入一个美仑美奂的建筑艺术殿堂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文章结构艺术的严谨与精巧。

  此外,古典风味浓厚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如“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一句,对偶、比喻综合运用,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又如喻晴日见景为“工笔长卷”,晨昏见景为“泼墨山水”,独具匠心地将景色与国画技法相结合,显得形象而生动。句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音律和谐,与内容相得益彰,描绘出了平台所见壮丽阔大的景象。

  这篇说明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中山林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谨慎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巍巍中山陵7

  今天我读了《巍巍中山陵》这篇文章,我被中山陵的漫长而又辉煌的历史所感染了。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十个朝代的政权在此建都。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陵墓---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中山南麓。

  课文有这么一段:中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成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为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施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格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延,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山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千百年来,从皇室到明间在这里进行过种种社会活动,建造了许多第宅、园林、寺塔、坛台和陵墓,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惟有钟山众多巍峨的峭石峰石,以及一些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做出无言的旁证。

  由中山陵联想到祖国,我觉得祖国的大好河山来之不易,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大好河山。

  世上只有自己的祖国才是避风的港湾!我们要改造自己的祖国,让祖国的“孩子们”回到自己的身边,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巍巍中山陵8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故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一、识记文中生字生词。二、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学习文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重点)并体会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难点)

  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导学题。

  1、生字词

  2、找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

  3、说说文章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巍巍”的特征的?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导学三的问题出得有点大,学生回答起来有点困难,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整个课堂一点都不轻松,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细想之下,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

  (1)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体现了中山陵的巍巍?

  (2)这篇课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

  (3)你认为哪些建筑、设计能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呢?

  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总结,学生自学讨论起来就容易多了,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备课方面准备得不是很充分。

巍巍中山陵9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

  生:(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

  师: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

  生:(孙中山)

  师: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师:《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

  生:(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

  师: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生:说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2.师: 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师: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师: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生: 交流:

  师:可用原话回答,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4. 师: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

  师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

  生: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

  师: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

  生:(广东香山人)

  师: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 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2. 师: 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 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生交流后明确: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3. 师: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 是不是偏题了 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

  生交流后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 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以上内容来自巍巍中山陵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巍巍中山陵10

  阅读文段,然后答题。 (一)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仅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是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颠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1 之滨之间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后面,原作有之一二字,编者把它删了,你认为删得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钟山的高度、长度都用约,介绍宽度时用仅,能否也换成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山陵为何要建在钟山?(分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节选文由两个自然段组成。请用扼要的语言,概括这两自然段的段意。

  答: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第1自然段大量运用了数字说明,有确数,也有概数,请举例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

  B.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C.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城犹潜蛇,山若伏鳖是比喻兼拟人。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

  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

  E.骈句间以散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综之美。在说明文中运用描述性文字,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3.第2自然段中的画线字分别说明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1.不能调换。滨是水边或近水的地方。间是中间的意思。如果一调换,就不符合实际的地理位置了。

  2.不宜删去。因为我国古都,除南京外,还有北京、西安等处,有了之一二字,便避免了只此一家之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约是表示约数,而仅是只的意思,直接用在数量词前,表示数量少,仅3千米既表示确数,又表示数量少,占地面积不大,对人民生活无不良影响。

  4.①钟山地理环境雄伟而恢宏(俗称风水好)②这是总理的遗愿。

  5.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其方位 说明中山陵园地理环境的特点及中山先生生前的愿望。

  (二)

  1.宽135米,深30米是确数,确切地说明了大平台的宽度和深度。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是概数(约数),说明了每段石阶大致的步数。

  2.E(有所感应改做有所知。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使读者有所知。而记叙文中的描写,才是使读者有所感。)

  3.重檐歇山说明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或四坡的屋顶,叫重檐歇山)花岗石说明圆柱砌成的材料。黑色说明大理石的颜色。中央偏北处是说明中山石像的位置,端坐平视是说明中山石像的姿势和眼神,栩栩如生是说明中山石像的高度艺术性。

【巍巍中山陵】相关文章:

1.巍巍山海关散文

2.中山陵导游词

3.难忘爷爷那颤巍巍的手

4.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5.中山陵游记作文11篇

苏州东山一日游 美丽的苏州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