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本真课堂,享受教育人生
前几日我们教研组围绕“本真课堂”进行了一次课题讨论,看到“我理想中的课堂”这一命题,我突然间想起“追求本真课堂,享受教育人生”这句话,这既是我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我这篇文章的主题。
那我们追求的所谓的“本真”课堂是怎样的一种课堂呢?
在当今教育进行新课改的趋势下,在教育界大力倡导“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我们曾大刀阔斧的进行课堂改革:变教师讲为学生讲,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师培训优秀学生当小老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高效的点评。毋庸置疑,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师满堂灌式的传统课堂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变成了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新课堂。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有时候我们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而缺失了我们教师本该有的对于课堂的深度理解。这样的课堂难免流于了形式而徒有其表。
所以,我心目中的“本真”课堂就是以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达到最佳效果的课堂,是尊重学生与教师引领和谐统一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是我追求的名师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对教材的处理艺术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艺术。“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所把握的教材的文化内涵;“轻”则是“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包括通俗易懂的课堂语言、喜闻乐见的课堂形式等等。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幽深内藏的精神内核,感悟教材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要预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预知学生的知识盲点在哪里;然后去设身处地的思考采用怎样的形式将深刻厚重的文本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知识打通,让他们能轻松愉悦的享受课堂、掌握知识。我一直在努力的践行着这一教学理念,也在反思我的课堂是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以最近我在校内的公开课李清照的《一剪梅》为例。
这节课我确立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体会词人的情感。”二是找出词作中词人所用的意象,并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固然,要想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学生首先要对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要理解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的“意象”所蕴含的含义以及这些“意象”在这里所指为何。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就是收集、整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一剪梅》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自己手头的资料,品味诗歌,读出情感。而我,也没有懈怠,我也查阅了各路名家对《一剪梅》这首诗歌的品读鉴赏以及《一剪梅》与李清照其他诗歌的对比欣赏,我反复的钻研教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对词人的情感把握不会有太大偏差,虽然学生与李清照生活的时代相差了几千年,但是我们之前学习过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学生对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耳熟能详。结合这首词作的写作背景(词人新婚不久,丈夫赵明成就要远行,临行前,词人作这首词赠给丈夫)以及这首词作中的个别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能分析出这首词是写的词人相思之情。然而,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他无法体会词人对丈夫那种缱绻、旖旎、浓的化不开而又无计可施的相思之情。这就需要借助词作中意象的选取,而这正是这首词学习的难点。这首词选取了“雁、月、落花、流水”这四个典型的意象。
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正中我的预设。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一塌糊涂。尤其是后两个意象,他们分析不出“落花、流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而词人又倾注了怎样的感情在其中。对此,我只给学生几句常见的歌词和诗句:一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你不懂我伤悲”;二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三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然后我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交流。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分析出了“落花流水”是人生、时光、红颜逝去的寓意;理解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中“自”所蕴含的词人无穷无尽的失望;体会到了词人希望丈夫与她日夜相伴的殷切希望。
这堂课结束后,我不仅收获了领导和教研组老师好的评价和鼓励,更收获了在尊重和引领主导下的课堂带给我的满足和信心。这是这几年来新课改以后我上的最满意的一堂课。从最初课堂的“骨肉分离”到现在的“骨肉相连”、“水乳交融”,我学会了很多、反思了很多。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只有教师浓墨重彩的话语和颇有深度的自我讲解,同只有学生热火朝天的探究和浮在表面的展示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里的浮夸。
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是神圣的,只有在这种“尊重”和“引领”相互配合的课堂下,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成长、我们的教师才能真正的进步。追求“本真课堂”,享受我们的教育人生。
【追求本真课堂,享受教育人生】相关文章:
7.追求宁静人生
8.追求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