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2021-06-27 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密关系》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在无意间带着好奇开始看这本书,借由书中部分的感悟处理了自己身上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又在很巧的情况下得到了书币得以草草的读完了后半部分。遇见《亲密关系》也是很有缘分的事!

  亲密关系会经历哪些阶段?作者说,是从一开始的美好,到带有不实华彩的月晕,到现实与心理层面的幻灭,到发觉问题本质的自省,最后到得到醍醐灌顶的启示。

  伴侣是什么?我曾以为伴侣是满足我心里最深刻最需要的需求的对象。作者适当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指引。

  伴侣是镜子,是能反映我自己内心中曾经受过痛苦的“照妖镜”。在与伴侣交往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控制,权利斗争等等的不愉快,而这些问题想来根本不是伴侣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伴侣只是像镜子把问题揭露出来了。能想到这点的话,首先应该感谢伴侣,因为是这样才有了一次正面面对曾经苦痛的机会;然后就是爱你的伴侣,爱这个在紧张关系中的“敌人”:因为她是镜子,她就是你,你的苦痛往往也是她的苦痛,努力爱她其实就是爱自己,直面内心的爱她就是在深入地为自己疗伤啊!

  伴侣是导师,是引导我通向自省的导师。和处理亲密关系一样,一些时候我们也容易落入像“受害者监牢”一样的怪圈,觉得哪里都不是出口,怎么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这时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超脱问题本身,跳出去往圈里看,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跳出去了以后,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怀疑会吞噬自己。如同在幻灭一章里也提到的,人必须要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接受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行“,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你的伴侣,才有可能推动亲密关系往下一步推进。另外这种时候,更需要坚定决心,要相信爱可以融化问题的冰川。

  对待亲密关系,爱和沟通永远是最好的粘合剂。两个爱着的人,都敞开心扉,坦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没有什么坎过不去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爱着自己的人,或者说如何判断身边的这个人是深爱自己的?因为如果不能确定这一点,“爱“这个前提不能满足,就不会有沟通的平台,又何谈真实地面对自己、解决问题、处理好亲密关系、以及抚平曾经的痛苦呢?

  这正是我觉得这本书有一点点瑕疵的地方:它讨论了亲密关系的过程,以及介绍了处理好亲密关系的指南,却没有讲怎么去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或者说怎么在途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能带你走向自己内心的伴侣。作者也曾提到,爱指引着他对前女友做最好的选择就是分手,但这方面的描述还是太抽象了。能找到对的人,后边的一切才有可能发生吧。

  当然,这不影响它是一剂非常深入地指导我如何对待、处理亲密关系的良药,是我在感情世界涉世未深的时候提前给我打了的一个预防针。如序里所说,这是一本不能只读一遍的书。不出意外的话,以后我会买一本放在床头,时不常的和我的伴侣探讨。当然的当然,是先要找到那个愿意深读这本书的人啦!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本书探讨了所谓几种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跃进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我们负载不过来。千百年的教育让我们给别人一副好看的样子。然而给与我们自己却是最陌生的样子。 我们对于爱人,亲人,孩子,似乎都习惯了用问责表达期待,用谩骂表达鼓舞,用不语只做表达关心。 我们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文字,语言,到了亲密关系里,好像不能有褒义词。贬义词大行其道,且自认为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我们被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心理大多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关系。不单单是对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学,心理咨询,并非是让心理咨询师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开,让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点不是应该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约讲的是人应该有自治能力,所谓的自治应该就是自洽。人格独立,内心富足。不依赖他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王阳明那一句——此心圆满,不假外求。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

  日暮,夕阳,枯荷,细水,僻静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劲,可不知怎的你们之间关系好像反而更疏远和冷淡了?

  你渴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有趣,但面对陌生人群,你不知道如何相处?

  你渴望与父母走近,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让你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在这本《假性亲密关系》里,作者史秀雄探讨了与恋人、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大量丰富案例,教读者如何走出困惑而无解的人生。

  20xx至20xx年,我买了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各心理学流派专家关于疗法的书籍,发现枯燥的心理学名词一般人真是难解。非专业人士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心理学的读书办法,就是读在心理学行业混迹10来年左右、积累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丰富咨询案例的人士写的书籍,他们的书,是他们对心理学实践运用后的解读与体会,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讲通俗易懂、有血有肉有料、货真价实,本书作者写的书就属于这一类。

  爱情的真相与假相

  1.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常有这样的事,女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

  这时男方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感受:“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让我感到很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

  这样对话,可以让双方集中到情绪上来,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意图。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双方情绪上时,发现女方的不耐烦和男方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2.感情不争输赢

  常见错误现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习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千万记住,家是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

  其实我也有这种吵架时只关注到自己此刻情绪不爽要发泄出来的时候,甚至忘了吵架是为什么事要吵,现在通过看心理学书籍慢慢反思自己:此番吵架到底是为了达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发自内心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作者教我们,我们不确定有些话、有些事是否该表达和该做时,问问自己:“我这样说,对促进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3.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作者强调:情绪的表达方法和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培养。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强势,常对自家男孩说,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久而久之,男孩子不敢表达情绪,于是成年后在人际关系里缺乏相关技能。

  我儿子小名叫兔子,一年级,我经常听兔子说:

  “妈妈,我写作业你怎么对我这么严格?跟以前对我不一样了?”

  “妈妈,你这样批评我,现在到了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好吃的鸡翅,可我的情绪不是太好,吃鸡翅的心情和胃口都没了?”

  ............

  我跟兔子说:“你知道吗?上次期中考试比你考得差很多的孩子,他们都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赶上来了,我们要不要努力一些啊?”

  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一片的片字都有点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了,妈妈你批评的对,我要加油努力了。”

  真可谓一次良好的母子对话时光!感叹我家兔子不知是大了,还是我学了心理学对他的影响,他不表达我对他学习要求严格、批评过于严厉,下一步我怎么对他解释说妈妈刚才为什么这样对你呢?我们之间怎么通过一次次语言碰撞消解误会呢?兔子有时候真的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突然砰出来一些词,令我惊讶良久。

  之前兔子爸爸总说男孩子哭哭啼啼干啥,我总跟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说出来妈妈、老师、同学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别人怎么帮助你呢?

  要想孩子长大了在各种关系里表达自如、游刃有余,小的时候反复练习,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3.什么是真爱?

  作者的回答是: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

  真爱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种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困难和停滞不前时,给予你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拥有这样的关系,人们会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很多问题,变得更勇敢和强大。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

  4.要面包还是要爱情?

  很多人纠结于到底是要找个经济条件好的还是找个感情基础好的人?

  生活的智慧在于平衡。作者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比较实际的答案:爱情和面包,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不要失去补偿或提升另外一方面的可能性。

  5.你常用惩罚式的激励吗?

  有的老婆总当老公面说,自己的某位工作伙伴,多么成熟、上进和优秀。

  有的老师和家长,也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惩罚孩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惩罚式鼓励。看似想帮助对方改掉毛病,实则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该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可我们大多习惯用抱怨、指责、发泄、质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很多人成年后,因缺少正确模仿对象,便身不由己将自己痛恨的惩罚式方式照搬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对待恋人以为只有让对方足够害怕、足够有压力,对方才变好。遗憾的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恋人可以选择离开。

  当你和伴侣发生矛盾时,你要思考:对方怎么样改变能让你感到满意?如果有人要让你做出这样的改变,激励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改变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回报?当你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正面积极地和对方沟通后,相信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6.共情很重要

  对方有了情绪,先关心情绪后关心事情,《正面管教》中提到当人的情绪来临时,人是属于动物脑和原始脑的状态,你讲什么大道理都听不进去,先关注对方的情绪,只有情绪调试的差不多了,他才听的进去你在说什么道理。

  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只有共情。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是把人视为情感的动物。

  与自己对话

  人一生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亲密关系、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

  1.创造独立自我

  你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里,稳固的关系不是靠死守,而是持续学习与适应,才是情感关系中的真正自由。

  中国NLP大师李中莹说过,你自己独立了,把自己过好了,你才有可能在婚姻关系里过的好。

  人的独立很重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经济能力,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世界,不被别人委屈求全地牵着鼻子走。

  2.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变的很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是一场失败。

  3.善解人意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找到那些我们熟悉、认同的观点、角度、想法和认识,而忽略了在每一个灵魂深处,情感的共鸣才是最亲密的、最真挚的体验。

  当我们真正想去了解对方心思时,如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这件事情背后潜藏着的动机和渴望,不只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走近对方内心。

  4.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往往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前很多问题阻碍了我们看清自己的方向。

  这时,你可以好好想想如下两个问题:

  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是怎么样的?

  快进到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回头看看今天会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暂时绕过眼前的障碍,去站在终点考虑我们希望怎么样出发。

  5.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不认为人的性格只有两面,他认为和不同人在一起,在不同情况下,会需要不同的表现。若你发现只有两种表现,要不张扬,要不沉默,这或许是你的人际能力很有限。

  生活中要应对的情况和关系很复杂,我们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也该发展出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性格。你应该看到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

  与父母和解

  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甚少关注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更谈不上发现孩子的独特闪光之处。

  1.缺爱的孩子懂事早。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如顺从、安静、专注于学习、积极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遇到事情主动安抚和压抑自己情绪,不给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负担,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这些“懂事”的期待像一个个黑洞,孩子不停地揣摩父母期待的懂事标准是什么,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

  很多孩子年少时习惯了顺从父母的意志,对于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感到茫然,在事业和婚恋关键选择中,背离了自己内在真实感受满足父母期待,最终付出了高昂的人生代价。

  孩子,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你需要他们的爱呢?你希望他们以怎么样的方式爱你呢?当你不再羞于向他人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也开始了前所未有无限的可能。

  如一个人成长中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没有表达的环境,那么愤怒的情绪可能是被压抑最多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压抑带来的侵犯感而感到更大的愤怒。

  小时候长期被压抑,还有种可能就是成年后我们因害怕伤害对方,而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

  父母多和孩子正面积极沟通,多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而不是只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不能只摆出一副家长说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耐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如何与父母和解?

  很多人纠结于小的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内心伤害。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呢?他们的原生态家庭或许比我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更糟糕。他们也许是更可怜的一群受害者。

  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完全忘记原生态家庭的创伤。也许有的事情真的不能完全放下。对某些家庭来说,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合适。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近和甜蜜的。若你通过思考、沟通、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不同的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感到平衡与舒适,同时支持彼此成长,这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各种纠结的亲密关系假象,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人的疾病七成是情绪导致的。你的身体状况直接反映了你的人际关系状况。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永恒的话题:健康与快乐。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改变过去局限的思维,采取积极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重新开启与恋人、自我、父母高质量的和谐共处模式。

  20xx年,愿有缘的朋友们,关系融和,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东湖梅园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4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权力斗争,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成人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成人。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平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假性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2.亲密关系是修行的道场散文

3.我和一阵风的亲密关系-500字

4.读书笔记

5.读书笔记

6.读书笔记

7.读书笔记

8.读书笔记

上一篇:局外人读书笔记 下一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