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论文

2017-10-24 诗歌

  描写作为文学创作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在古代诗歌中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高度凝炼的语言加上生动传神的描写,使得诗歌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更加绚丽多姿。所以在鉴赏古诗时,我们可以把描写专门列出,作为一个专题进行重点赏析。

  ㈠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点,在描写景物的古诗中尤为突出,古人在写景的同时总是忘不了把感情融入其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融景,分不出是写景还是抒情。正如韦庄的《台城》中“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本是写曾经的六朝古都台城的周围景观的,但是不纯粹写景,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苑城的景物之中,将其写得有声有色,从而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梦幻式氛围,渲染了浓重的感伤情绪,的含蓄委婉,空灵蕴藉。

  ㈡动静结合愈动愈静

  庄子曾经说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稀声”,也许是受庄子思想或是中国的佛教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中也经常运用这种物极必反的衬托手法,动静结合就是最重要的体现。在这一点上,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可谓是典范。“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四句写景,两两相对。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幽草生于深涧,一片静谧;接着,黄鹂鸣于深树,愈加静谧,由静到动,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急雨,一片动乱,足见其静;接着,无人舟自横,更加得寂静。整首诗由静及动,再由动到静,可以说将动静结合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㈢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古诗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王维的《过香积寺》中,在描写途中景物时就调用了多种感官,“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如果说前两句是概括的从视觉和听觉来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寂静,幽深;那么后两句就是更加生动形象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了途中的山水和古木了,山中危石耸立,使流水发出呜咽之声,从听觉角度来写山中幽静,接着,“日色冷青松”,从视觉感官中写出了傍晚的余晖斜射在幽深的松林上,使本就阴暗的松林越发的神秘,幽暗,给人一种“冷”的感觉,由此,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绘声绘色的写出了周围环境的特色,达到形神兼备之妙。

  ㈣远近结合虚实相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有不同的感觉,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深知此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间两联,“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写景很有特色,前两句写风雨楼前的近景(风胡乱地吹哲水中的芙蓉,雨紧密的侵蚀着薜荔做成的墙)既真切,又细腻,犹如身临其境;后两句写山重水曲的远景(遮蔽遥望双眼的岭树和曲结愁肠般的江流),顿使人视野开阔,胸襟畅然,而且想象丰富,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上实下虚,情景交融,更好的抒发了作者的无穷愁思。

  ㈤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可以这样说每一首好诗都是一幅上等的丹青画,每一位诗人都是丹青妙手,诗人将画中的五颜六色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 “诗中有画”。杜甫的“山青花欲燃,江碧鸟逾白”中,山的青黛让绽放的花更加灿烂,像燃烧的火;江的碧绿使得鸟儿更加的洁白。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花、鸟图。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的搭配,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一幅初春的园林图跃然纸上。

  ㈥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即使再美的景物,你在描写他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聪明的诗人总是知道点面结合,截取其中的最亮点与整个画面去组合,从而达到相得益彰之效。韩竑的《寒食》,在描写寒食时节长安城的明媚春光时,就是借用了这一点,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总写长安城的春意盎然,可以说这一句将长安城中无边的'春景囊括无余;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专写皇家风光,突出了在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 这一景象。两句不仅一红一绿,而且由面及点, 充分考虑到寒食时节景物特点,从而抓住了柳树这一最亮的一点去着笔渲染,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㈦白描细描 各领风骚

  所谓白描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毫无修饰的勾勒式描写。正如陶渊明的“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平实朴素的描写叙述中见到了作者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的无羁无绊的恬淡,闲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所谓细描就是不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精雕细刻,在这一方面,李白可奉为祖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仅为表现庐山瀑布的高和急,就用到了夸张,想象,虚实结合的多种手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拟人的修辞,奇特的想象,将诗人的浪漫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在景物描写中,同样如此,白描细描,各领风骚。

  ㈧细节描写 画龙点睛

  虽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是有时细节真的能决定成败。张籍的《秋思》后两联,“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生动传神的细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正是这一细微之举,把作者的思念之深,思念之诚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一语既出,全诗皆彩”。元缜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更像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将最能引起人们想象,最具有意趣的片刻,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㈨正侧两面 全方到位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又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用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总之,描写手法的运用在诗歌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存。只要在鉴赏诗歌时稍微留神,也许你就可以发现你先前从没注意到的或是意想不到的诗歌之魅力。

【描写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1.怎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怎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

4.描写雨的诗歌

5.描写幸福的诗歌

6.描写初夏的诗歌

7.诗歌中的河

8.现在汉语中虚词的运用

9.现在汉语中虚词的运用

描写四月雨的诗歌欣赏 描写风的诗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