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寒假读后感

2021-08-03 小学生类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寒假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寒假读后感 篇1

  最近在看台湾一位化学教师唐全腾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而且我现在几乎是逢人就推荐这本书。原因是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化学老师,就是想说,我们每一个教师其实更多不是靠学科知识而是靠专业知识在工作的。许多老师要是真刀真枪地下考场和学生们一起考一下的话,未必能够全身而退,被许多学生超过也是可能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又是凭什么站在讲台上,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的呢?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是有“专业技术”的。不过这种专业技术非但被师范教育忽视了,还被我们自己忽视了。教师的专业技术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大概会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知识论”,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及知识与现实的关联;一个是咨询沟通技术,知道怎样观察、了解他人,怎样和人打交道;一个是组织管理技术,知道如何协同各种资源去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这些技术分别针对学科、学习者个体以及教学组织。在目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所最最缺乏的东西大概就是这些专业知识了。台湾的唐全腾老师作为一个化学老师,却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跳出化学学科藩篱,以一个教师的专业身份,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咨询沟通的方面的技能下大工夫,作深思考,成大功德。

  其实,我所惊讶另一个方面,就是台湾教师的生存状态。台湾的国中的一名普通化学老师,却有空跑到台大去进修心理咨询师的技术,而且,在大家还在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时候,已经写出了一本关于教育心理的书,可见其对于自己职业的专注于热爱,我们平时所讲的专业发展或者职业意识大概就体现在这些方面吧。最近,我读过的台湾教师写的书还不少,有谈人生的、有谈社会的,虽总与教学有关,但是却涉及天地人生,见闻之广、认识之深常常让我们喟叹不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台湾教师的生存状态,至少他们中间还有许多人,可以不被日常琐碎的事务所困,也不会有对未来生机的隐忧,月白风清的时候,可以以自己随性的文字去写写自己日常的思想。

  再说心理学。《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虽说是谈心理学,但是却谈得贴心贴肺,热心热肠。但凡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当初大概都是考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但是,真的觉得学的那点心理学有用的又有几个呢?恐怕除了记得巴甫洛夫那只流口水的小狗以外,所剩寥寥了,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那种典型的R=f(SoA)的刺激—反应的函数关系不正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吗?一方面被《放牛班的春天》所感动,一方面又不断重复着惩戒式的教学,不正是我们不少老师的常态吗?另一方面,我们不少心理学的著作,往往是高头讲章,令人望而却步,这种书,说得委婉点叫做脱离实际,说得刻薄一点,这种书,写了之后除了让人厌恶心理学之外,恐怕不会有别的效果。但是这本书却很好,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有一个故事带出,而那个故事,也一定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不着重讲原理,而是关注心理原理的运用,所以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真的很有用处,因为有些技术,我们未必一定要知道发生的原理,只要能够切实的运用就很好了。

  这其中,我以前就了解的是“破窗效应”:一点小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就会蔓延而不可收拾。这次阅读,感受比较深的一个是“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实际上就是这种习得无助的心理效应在作怪,而根本原因则是我们教学要求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了。所以,有时候我们遇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考试作弊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在他们的品德上找原因,而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让他们陷入了习得无助的状态呢?而塞里格曼的小狗实验告诉我们,体会成功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另一个则是“恋爱基模”(love schema)。人们的认知都是形成一个基本图式的过程。一个图式越是完整,行为的成功几率也就越大。学生恋爱的过程,也是一个图式(基模,schema)形成的过程。俗话说“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实在是将“恋爱基模”的道理说得很清楚了。所以,我们如果对待学生之间的朦胧情感熟视无睹,不作及时的指导,恐怕就会造成教育缺位,学生在一个不完整的恋爱基模上开始自己的情感生活,最后受伤害的一定还是孩子们自己。

  这样的心理效应的讲解有许多,对我的启发也很大。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分享到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的快乐。

  当然,在津津有味的读这本书之余,我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真是一件技术活儿,没有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即便有再高超的学科知识有时也未必能够取得教育的效果。另外也正因为教育是一个充满技术含量的活儿,就更需要我们去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同时,也更能够感受到这份工作中蕴含的挑战与魅力。

  话说到这里,顺便说说台湾老师们写的另一部书《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同样值得一读。还有“习得无助”,大陆翻译成为“习得性无助”,“恋爱基模”大陆翻译成“爱情图式”,作为一名大陆的语文老师,实在有些为我们的语文水平感到汗颜。这当然是题外话。

  教师寒假读后感 篇2

  对于陈钟樑先生驾鹤西归,我内心有太多的悲痛与感慨。先生对我的帮助甚多,在本文中恕我不赘述详情。我只是强调,在先生身上,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应该具备的胸襟与眼光,应该储备的的学识与涵养,体会到一名语文老师的“软实力”无穷的魅力。寒假期间,我把先生的一些论述再次温习,犹如春风拂面,依然觉得情切、深刻、博大,让我受益匪浅。

  先生《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很值得细读。文章言简意赅,却体现着思想者的睿智。先生认为20世纪的中国,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20世纪初,从“文学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十多年,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他独树一帜地指出:“人们没有理由不期待着语文教育的第三次更为壮观的转变,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以此设计语文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与学法、测试与评价等等方面,促使语文教育全方位的改革。”我读了先生的这一观点,颇有“恍然大悟”之感。记得我听先生执教的舒婷的诗《致橡树》,先生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对话,什么是通过语言来促进学生的“人的发展”。

  先生多次讲到,语文教学是“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素养是个整合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我从自己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整合和发展至少是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技能与能力,第二个层面是知识,第三个是文化的创造。而要形成“文化的创造”,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他曾经撰文向教师提出了著名的“九问”:

  1、你最关心的当前社会热点文化是什么?你觉得这个热点文化应该怎样融入当前的语文教学?

  2、古今中外的名著很多,你重读最多的是那一本?这本书为什么会对你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3、假如你有机会采访易中天和于丹,你最想提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4、叶老说:“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你是如何理解和在实践中运用的?

  5、托·福勒曾说:“什么都不能代替文字的阅读。”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6、你教作文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7、新课程倡导“随文讲解”,谈谈你对“随文讲解”的看法。

  8、有人说:“不读书,不旅游,不交友是语文教师最大的不务正业。”你是如何看待的?

  9、每年新教材都有增删,你对其中新选入课文的教学价值是如何认识的?

  读陈先生的文章,时刻会有种振聋发聩之感。深深地为先生的远见卓识而折服。先生的文章不是什么高头讲章式的吓人东西,文不甚长,却珠玑满眼,切中时弊,总能启启迪思考,拓宽视野。重新翻读先生的文章,先生的不少思想和做法,已经滋养着我的教学生命,促使我高扬语文的大旗,不断前行。

  谨以此短文,深切怀念我敬爱的陈钟樑先生。

  教师寒假读后感 篇3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教师寒假读后感 篇4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也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由此可见,读书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像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一样。读书是为灵魂寻找的镜子,我们必须用心去领会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读书,让我知道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了我的东西就是,“知识,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我的见识。”

  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我们要像海绵吸水那样,吸收着知识的点点滴滴。在学校的号召下我阅读了由宿春礼先生主编的《思路决定出路一书》。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当书到手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一生中我们拥有许多选择的机遇,关

  键在于你的头脑中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思路,并决心为之付出与奋斗。多一个思路多一种出路。概述生动而鲜明地诠释了人生的处世与生活智慧。主要从展示秀的自我,把握人生的关键点,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做人与处世的智慧以及有梦想才会有奇迹等诸多方面将生活的智慧授予我们。

  海伦·凯勒曾说,“当一扇门关闭的时候,另一扇门就会打开。然而我们太多时候总是遗憾地盯着那扇已经关闭了的门,从而对那道为我们敞开的门视而不见。”生活从来不会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时常会遇到令人棘手的问题。面对烦恼,面对问题,我们应有直面的勇气,更应有科学的克服方法与思路。缺乏经验与阅历的我们更需以该书为指导,让其成为打开我们心扉的金钥匙。《思路决定出路》一书教会了我如何在工作中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不足;教会了我如何把握人生的十字路口,谱写美好而绚丽的人生华章;教会了我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以豁达乐观的心态看世界。本书以生动鲜活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将生活中的哲理与智慧向我们娓娓道来。其中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以下这则故事:

  读小学的时候每天要经过一条国道。路两侧总是有货车上落下的焦炭块儿。我随手捡一些,带回家给母亲好炉子用。那东西燃劲儿大,能节省不少煤,因此,母亲夸奖过我几次。有一天,为了博得赞赏,我趁放学时在路上奔波到天黑,整整捡了一书包焦炭。回到家,将辉煌战果献给母亲,她却没了往日的快乐,沉着脸问:“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当然没做完,”我很扫兴地咕哝着。母亲说:“顺手带些焦炭回来,没错;专门去捡它,那不是你的事。我不是要看你带回多少焦炭,而是要看你带回多少学问。”读高中时,我迷上了“文学”,整天谋划写作,心思不在学业上,成绩很差。虽然我内心为此很恐惧,但总幻想着一鸣惊人,然后躲过高考,被大学破格录取。终于有一天我的文章见报了。我兴冲冲奔回家,送给母亲看,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你损失的,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大学泡汤了。我当兵到了部队。在一次小型军事演习中,我所在的连队以50%的“伤亡”打败了“敌军。全连官兵欢呼雀跃!但当天晚上的总结会上,首长否定了我们,他指出:在真实的战场上,你们在胜利后的两个小时内,就面临全军覆没。第一,你们的兵力已经难以应付敌人的后援;第二,非常严重的是你们在胜利后就昏了头,居然没有一鼓作气及时占领某战略制高点。

  这则小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很多时候,我们在为自己的“成功”而自得时,事情却渐渐露出其尴尬的一面。衡量成功,不仅要看得到了什么,更要看自己为此失去什么。如此道理在教育中也能得到深刻的验证。一些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与成绩,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忽视学生的素质与德育教育。更有甚的为让学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虽然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有所提高但这同时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中许多走向社会后缺乏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德育被忽视,许多人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不遵循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对社会的危害自然可想而知了。

  表面看来的成功,实在是充满沉重代价的。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很少停下来思考,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地去做,往往忽略了怎么做才是最便捷的,忽略了怎么做才是最有果的,忽略了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只有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运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开发我们的潜能,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新,才有光明的道路。

  比大陆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思路。换一种想法,会换一种心情;多一个思路,会多一种出路。

  教师寒假读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我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读了教育家李镇西的《做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阅历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读者。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让我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老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时代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敢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的老师》一书,我不断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方向。

  教师寒假读后感 篇6

  对于走向教育工作者的我,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很重要的,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当我接触了这本书后,心中发出深深的感叹:魏书生老师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异乎寻常的迷上教育,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好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不断地渗透到学生中去,从而使他的教改远远超出了语文教改的范畴。那么,他又是如何改变他们、转化他们的呢?他的教育方法又有什么特色呢?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的职业,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商量了,毕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尽管努力克制不好的情绪,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学生这么多,而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心中的怒气就难以平息了。而魏书生老师就做到了避免发脾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他也不是厉声恶语。尽管有时要发脾气,但也都在他选的一位控制自己发怒的学生提醒下压下去了,他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发火和极大的耐心与学生进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魏老师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书中的“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地把我震撼了,他的教改确确实实地在育人。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魏书生老师那深邃的哲学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人仰视,让人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妨碍我认真地去做,学着他去做,让自己在未来的教育工作方面做得更出色。

【教师寒假读后感(通用6篇)】相关文章:

1.寒假作业读后感200字(通用28篇)

2.寒假的读后感

3.教师教育书籍读后感(通用11篇)

4.三年级寒假读后感(通用26篇)

5.小学教师寒假寄语

6.做智慧的教师读后感(通用6篇)

7.致青年教师读后感(通用6篇)

8.初一寒假读后感

上一篇:寒假200字读后感 下一篇: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