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选讲》读后感

2021-07-03 小学生作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史选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史选讲》读后感 篇1

  读《数学史选讲》有感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学校为老师们准备了《数学史选讲》这本书,读了以后有点感想。 数学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读后让人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

  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如果说“危机”是数学长河的主流,那数学史上一道道悬而未解的难题、猜想,就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费马猜想,历经三百年,终于变成了费马定理;四色猜想,也被计算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已历经两个半世纪之多,众多的数学家为之竞相奋斗,尽管陈景润跑在了最前面,但最终的证明还是遥遥无期。更有庞加莱猜想、黎曼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刺激着数学家的神经,等待着数学家的挑战。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眼中,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著着自己的理想。数学家们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正是有了那种精神,他们才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也许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幸福。回想我们自身,什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呢?什么才是幸福呢?教师职业本身的内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享受职业内在的幸福要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始。 浪花是美丽的,数学更是美丽的,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即就像是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他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 这么美的东西除了我们自己感受,还要在学生中去流传,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选讲》读后感 篇2

  数学的发展史也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从最初呀呀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到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花样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每一步都饱含艰辛,渗透着无限的思考,在这期间,有多少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给了这一门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学科。

  《数学史选讲》一书首先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记数方法,有象形文字中繁琐的数字记法,有楔形文字中造型独特的记数法,有中国古代简易的算筹记数,有玛雅以神的头像作为数字的奇异的记数法,还有沿用至今的印度——阿拉伯数字。从早期的记数制度演变中不难看出,就连数字的创造都是艰辛的,在那个时候,如何发明一种便于使用、耐于使用的记数法,是建立数学学科至关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了人类对数字以及记数制度这种最初的研究探索,力求创造出一种最为简易方便的记数法,往后数学的研究便加倍了曲折、加倍了困难。

  而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无数为此奋斗一生的数学家,因为有了他们的辛酸血泪,有了他们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给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无穷集合论等等的数学分支创造了诞生的机会。然而数学的发展史曲折的、艰辛的,数学家的研究里程更是如此。他们花尽一生的心思换来的创新思维和超时代理论,大多数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希帕苏斯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其他成员发表他对不可公度性的发现时,惊恐不已的成员将他抛进了大海;伽罗瓦提出的强有力的群论多次提交给科学院,最终得到的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评论;创造惊人的无穷集合论的康托尔最后带着诸多遗憾和无限的苦闷离开了人世;最怀才不遇的便是中学数学家阿贝尔,他经过无数努力最终证明了千古谜题——五次或以上的代数方程没有一般的求根公式,却遭到了一系列的冷遇,就连“数学王子”高斯看到论文的题目只说了一句“太可怕了,竟然写出这种东西来!”便连其正文都没看就把论文扔到了书堆里,尽管当时柏林大学已经认识到他的才华并任命他为数学教授,但阿贝尔早已在病魔侵袭的凄凉中与世长辞了。

  尽管如今他们的理论得到世人的称赞,但在当初他们却受尽嘲笑与唾骂,他们不像当时就闻名于世的数学家那样,一有新的理论产生便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然后在钦佩与荣耀的光芒下继续他们的研究。虽然如此,他们仍旧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为自己的数学事业独立奋斗,深入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就如康托尔那番充满信心的话语:“我的理论坚如磐石,任何想要动摇它的人都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自信与坚定无不让人敬佩。

  而许多的数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知识层面除了数学以外,还有其他的多个领域。譬如,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费马有丰富的法律知识,精通多门语言;莱布尼茨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算术、逻辑、音乐,还广泛阅读并研究了大量哲学和科学著作;在欧拉的工作中,数学紧密地和其他科学的应用、各种技术应用以及公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常常为解决力学、天文学、物理学、航海学、地理学、大地测量学、流体力学、弹道学、保险业和人口统计学等问题提供数学方法。由此可见,想要获得在一个学科的研究的成功,不仅需要精通该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让这些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自信、坚定、还有多领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可多得。牛顿在巴罗教授的课程中得到研究流数的灵感,欧拉继承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的衣钵成为“分析的化身”,阿贝尔在老师霍尔姆伯的鼓励与指导下,破解了五次或以上代数方程公式求解的未解之谜,伽罗瓦被里查德教授发现为千里马,成为了群论的开山祖师,康托尔师从库默尔、魏尔斯特拉斯和克罗内克等著名数学家,创立了无穷集合论,而华罗庚更是当年被熊庆来发掘,如今他又发掘了陈景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背后往往有一位劳苦功高的老师,也许他们的老师如今已不为人所知,但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与教导并不亚于这些数学家,正因有了他们耐心的教导,给予的莫大支持、鼓励,才给了他们展露锋芒的机会,而这些数学家虚心从师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除此之外,从数学家的努力探索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研究所必需的过程。首先,要从细微的事情中发掘数学的道理、发现问题的存在,又或是对某一问题产生莫大的兴趣与研究精神。这一步许多人都能做到,就像牛顿对一个掉下来的苹果做出思考,从而创造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对一些平常事物提出问题,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有种想攻破它的冲动。然后,必须锲而不舍地做出深入的探究。这一步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这偏偏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缺乏了它,前面的一切苦劳都只是白费。在遇到困难面前,依然能够怀有当初的冲动与勇气想要征服它的,往往就是伟大的开始、成功的关键。但只有这份冲动与勇气是不够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还必须拥有创新的精神,有对人们根深蒂固思想做出怀疑的精神,勇于打破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创造出自己的新思想,就像笛卡儿对坐标系的建立,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创立,高斯对非欧几何的确立,伽罗瓦对群论这一新概念的创造,康托尔对无穷集合论的坚信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受万人瞩目的数学家,是与他们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这些数学家成功的经验教会了我们学生在现阶段应如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思想上,我们应该培养创新思维、自信心、对自我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精神。在行动上,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积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事情中。

  “刘徽的割圆术比古希腊的穷竭法要晚几百年”、“笛卡儿和费马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建立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位奠基人不约而同的努力,使得微积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在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少相同的研究成果都重复地被人类发掘,这种数学研究的时间差无疑耽误了数学的发展,重复地为同一个问题而努力,却不知道事实上他人早已解决,如果世界能够更早地融合为一体,便能更好地互相交流数学文化,共同研究、共同进步,那么就不需要花上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重复地走同一条弯路,而能更快地推动数学的发展,也许世界数学的发展速度就不只现在的步伐了。

  而此书也提到了数学创立的一个条件:“在实用的技术发明之后,那些并不直接为生活的需要或满足的科学才会产生出来。它首先出现在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科学最早在埃及兴起,就是因为那里的祭司阶层享有足够的闲暇。”这说明了“闲暇”对于科学兴起的重要性。的确,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尚未分开时,人们无暇去发明科学,只有当享有闲暇时,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科学的创造中,才会从最初的玩弄数字起,逐渐深入探究,从生活琐事中发现数学的问题,从而创造谜题,再去解决,这样一步步地走来,才会有如今的数学学科。要是没有了闲暇,很可能就没有了后面的一切。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也需要空出闲暇来认真研究数学,如果连每天的作业都难以按时完成,那么还哪说得上去破解数学的难题呢?

  数学的发展还很长久,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就像牛顿说的那般,只不过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在我们面前仍有一片未知的真理的海洋,数学的无穷魅力就埋在这里面,等着我们去发掘,等着我们去探索。

  《数学史选讲》读后感 篇3

  期末时得到这本书,我心里便久久不能放下它。因为我对数学有着一股极大的兴趣,而数学发展的历史正是我想了解的。由于时间原因,到家后我才开始读它,每每读完一段,便有颇多感慨。

  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数学伴誰着人类到现在。

  从早期的算术几何,算是数学的雏形,先驱们创造出这门学问,见证了远古人类的智慧,再者就是数学的快速发展。从古希腊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到平面解析几何,再到微积分的创立以及对千古谜题的一一解决,伟大的先驱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有些则更成为千古美谈。

  数学发展到今天,先驱们的努力功不可没。数学像一座处在繁华街道中的大厦,而先驱们则是大厦的地基,根基牢固了,大厦才可以不断加高,成为摩天大楼。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了数学,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多彩,探索和研究数学的历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修正的过程。微积分的创立、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以及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正是最完美的体现。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数学家们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研究经费薄弱击不倒他们探索的坚强意志,论文一次又一次得不到认可消耗不了他们的热情。他们干净磊落,为求真理勇于现身。对数学的那份执着,对数学的那份热爱,终将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读完这本书,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正如数学发展的历程一样,数学学习的过程也许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要学习数学家那种孜孜不倦、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勇气,经过思考和探索获得真知,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数学家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因为怀疑与创新是世界发展的灵魂。如果没有对欧几里得第五公式的怀疑就不会有非欧几何的最终产生,如果没有锐意创新的勇气就不会有康托尔集合论的创立……

【《数学史选讲》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关于数学史选讲读后感节选

2.数学史通论读后感

3.《选我选我!花路米》优秀读后感作文

4.木匠选木材读后感

5.我选我读后感

6.《名师讲语文》读后感

7.国史十六讲 读后感

8.《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通用14篇)

上一篇:谈美的读后感 下一篇:谈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