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讳经读后感
官讳经读后感
封建专制时代的官场,禁忌和隐讳非常多,公开昭示的明文规矩比较容易遵循,无影无形的“潜规则”却是最能要人命的,一不小心触犯就可能是株连九族,因此,“潜规则”也更被为官者重视。为官者可以对“官规”阳奉阴违,但对“官讳”却不敢怠慢,因为“官规”是能通融的,“官讳”却是讳莫如深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为官利器,不可不知。了解这些,不但能让人明了行事的底线,不至于越界,而且对于把握晋升的关键大有益处。可以说,深谙官场的避祸之道,能够保全自身;洞明其中的禁忌所在,可以剔除仕途的障碍。
官讳经——讳情
中国有两个意思相反的成语“喜形于色”和“不动声色”,表示了一个人在遇到事情时的两种反应。前者多用来形容小孩,或者是那些将一切写在脸上的人,讽刺其浅雹无知;而后者多用来形容老谋深算、胸有成竹之人,如诸葛亮手持鹅毛扇的来历有其妻所赠送之说。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适度隐藏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是智慧的体现。我们要学会理智地控制情绪,用适当的方法转移和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要是不能在必要的时候,掩盖自己的思绪和情绪,就难以成为杰出的领导者。驾驭他人之前,首先要能控制自己情感的流露。
故事案例:辞色当含而不露
汉文帝时,申屠嘉位居丞相,被封故安侯。申屠嘉为人廉直,从不接受他人钱财和请托,是一位难得的忠臣。
申屠嘉自律甚严,对别人也是有错必究,不假辞色,于是有人就建议他说:
“大人位极人臣,众人瞩目,凡事要分个轻重缓急,不该一味严厉呀。你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如果是个小吏尚且能行,可作为丞相就不能这样了。丞相统揽全局,选贤择能,讲究含而不露,不温不火,你当含蓄一些,情感不要太外露了。”
申屠嘉为汉高祖刘邦时的老臣,他性格直爽,很少掩饰自己,便不耐烦地说:
“忠臣敢言敢谏,岂能有话不说?身为丞相,若是一团和气,碍于情面,岂能治理国家?弄虚作假的那一套我不屑为之。”
邓通是汉文帝的幸臣,举止怠慢无礼,申屠嘉十分恨他。他不避忌讳,常在人前说邓通的无理,人们都为他担心,还劝他说:
“邓通是皇上的红人,他纵有缺处,你也不该在人前说他的坏话。你的态度若让皇上知晓,皇上会高兴吗?邓通更会恨你,他必想方设法地报复于你,如此你就麻烦大了,何不忍一忍呢?”
申屠嘉没有听劝,他反而直接对汉文帝进言说:
“陛下宠信邓通,让他富贵就可以了,为何放纵他败坏朝廷礼仪呢?”
汉文帝让他私下教训一下邓通,邓通听说后十分害怕,他对汉文帝说:
“申屠嘉对我成见太深,说不定他会公报私仇,置我于死地,万请陛下救我。”
汉文帝迫于无奈,派人向申屠嘉替邓通说情。申屠嘉不加理会,仍传命召见邓通,且声言说:
“邓通如不前来,当要处斩。”
邓通只好硬着头皮前往丞相府,央求说:
“小人有错,丞相何必抓住不放呢?丞相不给我邓通脸面也就罢了,为何让皇上也下不来台呢?丞相这样做欠缺考虑埃”
申屠嘉反唇相讥说:
“若为皇上着想,你就不该恃宠胡为了,现在你还敢狡辩,可见你毫无悔意。你身为一介小臣,常在殿上轻慢无礼,实是犯了大不敬之罪,依法当处极刑。”
邓通见他发威,判己重罪,立时慌忙磕头,求饶不止。他吓得魂飞魄散,头都磕破了,满脸都是鲜血。
此时,汉文帝派人持节召邓通进宫,总算救了邓通一命。
经此一事,邓通遂多次在文帝面前说申屠嘉的坏话,文帝虽没有撤换他,心里却起了猜忌,不似从前信任他了。
文帝态度的转变,申屠嘉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的劝告也一概不听。他的家人就此哭着说:
“皇上没责罚你,并不能说明你没有错失。你若坚不悔改,后果就不可想象了。你为我们着想点,好不好呢?”
文帝去世后,景帝即位。景帝对申屠嘉颇有不满,于是重用晁错为内史。申屠嘉心有怨气,不时发作,景帝和晁错都愈加讨厌他。
一次,晁错命人将内史府改为向南开门,打了太上皇庙的垣墙。申屠嘉听说此事,急急上疏请杀晁错。有人劝他慎重,口道:
“晁错乃皇上新宠,你这样不加掩饰地弹-劾他,只会激化你们之间的仇恨,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你若故作不知,晁错必会感激于你,你也少了一个劲敌,这样不是更好吗?”
申屠嘉坚持不肯罢休,却不想已有人报知晁错。晁错连夜入宫向景帝请罪,求皇上搭救。
次日上朝,申屠嘉请诛晁错,景帝却为他开脱说:
“晁错所通之墙,并不是太上皇庙的垣墙,况且此事是朕命他所为,晁错没有过错。”
申屠嘉又羞又恼,回到相府,竟是呕血而死了。
官讳经——讳言
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人是追求诠释和解释的机器,如果能小心翼翼地控制住要吐露的讯息,别人就无法洞察你的意图。在人生绝大部分场合,你说得越少,就越显得神秘。当你学会闭上嘴巴时,实际上更有机会拥有权力。作为领导,必须出入各种场合,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谈判、演讲,说服他人,激励员工,和各种人打交道,更要把握说话的时机、分寸和技巧。因为,话一旦出了口,就无法收回。
故事案例:讲真话是原则问题
唐德宗时,权德舆以其才华出众被召到朝廷当太常博士,后来又当左补阙,掌管进谏、荐举之事。
当时,大臣裴延龄靠奸诈欺骗的手段取得了德宗的信任,升任户部侍郎、判度支,管理财政。
裴延龄为讨德宗欢心,挖空心思取悦德宗。他献媚不断,还把朝廷征收上来的赋税没有用尽的部分,说成是他格外多征收的赋税,为自己夸功。
德宗见其善言,又“成绩”卓著,每每把他当做贤臣、能臣看待,不时地表彰他。一次,德宗在朝堂上对众臣说:
“身为天子,如不知人善任,良莠不分,这才是大患。朕以为,群臣之中,裴延龄能干善辩,当是大才了。”
没有人敢反驳德宗,只有权德舆开口异议道:
“陛下欣赏能干善辩之臣,臣却以为裴延龄不在此列,还请陛下明鉴。”
德宗大感意外,遂道:
“你口不择言,难道朕察人有误吗?”
权德舆叩头说:
“臣不敢顶撞陛下,只想言明真-相。据臣所知,裴延龄只说不做,并未建实功。他用言语欺骗陛下,还用国家的钱倒卖获利,这样的伪君子不被揭露,受损的.不止是国家,更有毁陛下的声誉。臣斗胆进言,如查有不实,臣甘愿获罪。”
德宗十分生气,不听他的进一步说明,便宣布罢朝。
事后,权德舆的朋友对他说:
“皇上宠幸裴延龄,你的忠言也会变成恶语,难道你不识时务吗?”
权德舆说:
“皇上不识裴延龄其奸,相信会有更多的奸人蒙蔽皇上,如此国将危矣!我只是劝谏皇上不要言语取人,不要受其蒙骗,又有何不妥呢?”
德宗勤于政事,无论大小事情都亲自主持过问,他还不肯轻易地对官员解职或者任命,凡是下达诏令,都是在他手令的基础上起草成文。
权德舆升任中书舍人后,多次当面劝谏德宗说:
“陛下事无巨细,凡事躬亲,勤劳有余,而尚有不足。陛下若能做到度势在胸,用人无误,其实用不着这么辛劳的。”
德宗心有不悦,口道:
“人臣每有懈怠之事,朕不想因己之故而放纵他们。”
权德舆诚恳道:
“陛下度势,当审其心,而勿尽信其言。陛下读取臣子的奏章,纵是再过劳累,也不如审察臣子的为人内心可靠有效。臣子进言没有不动听的,臣子的内心没有不加掩饰的。陛下当抓住要领,去奸存忠,如此方能任其为事,心神俱宁。”
德宗思之再三,认为权德舆言之有理,行事大有改变。
权德舆很擅长明辨分析事情的道理,他对人的认识也是极为深刻的。一些奸小想要拉拢他,一方面极力推崇他的才学,一方面又许以重利,诱其动心。
一次,一位奸小登门拜访权德舆,送上重礼,且道:
“大人才学盖世,正直无双,我不求大人什么,只求和大人多亲多近。”
权德舆不冷不热道:
“没有好处的事,人们是不屑为之的,这样看来,你可算是一位君子了。”
权德舆只和奸小谈论做人的道理,奸小不耐其烦,只得告退。
事后,权德舆对家人说:
“只有认识了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才不会错估形势,错上贼船。人都是有其秘密的,不信人言,观其本心,便可识破玄机。对人不要一厢情愿,千万不可惑于人言。”
唐宪宗时,权德舆升任了宰相。宪宗对他十分信任,宪宗说:
“一个人如能做到判断无误,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许多事都少有失误。权德舆就是这方面的贤人,有他为相,朕可以放心了。”
河中节度使王锷到朝廷来,要求自己兼任宰相。宪宗有意答应,权德舆上奏说:
“王锷自高自大,绝非表面柔顺之人,他虽讨陛下欢喜,却不可让陛下坏了朝廷制度,陛下不能遂其心愿。”
宪宗最后没有同意王锷的要求,却是厚赏了权德舆,夸他见识高远。
【官讳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1.伶官传序读后感
2.模拟外交官读后感
5.三字经读后感
7.三字经读后感
8.三字经读后感
9.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