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我们接受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这是中国人文经典中最重要的道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的教育,想说爱你真不容易啊!如今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仿佛这个时代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在快节奏中无暇顾及教育给人带来人文精神的提升,让人看到的只是金钱和物质的消费,很难领略到人文科学的发展魅力。
那么,当今的教育现状是如何的,教育的误区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调整,我们该拿什么奉献给孩子,怎样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下面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育现状
中国目前的教育太注重理论知识,很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大学以前尤其如此。并且中国的教育也不够人性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很多科目,而且又只注重考试成绩,不注重在现实中的应用,很容易埋没人才。
教育现在存在的状况主要是应试教育打击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仍然是教育大会上的口
号,喊几声就算了事,完全没有进入课堂!若不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又怎么会出现“绿领巾”、“测智商”、“红黄绿作业本”的现象呢?还有就是对教育者的评价,不能仅仅看他教育出多少大学生,更重要的是看看他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是跟着一起前进。比如说一个小学班主任,从一年一直跟班到六年,不能仅仅靠每次的考试来评判这个班主任的成绩,而是看看这6年里,他都育了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只是会学习,其它都不会,还是已经完全懂事等等方面来考核这位班主任。比方说会不会做家务、懂不懂孝道、担不担责任义务等等。
由于现在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中考高考是他们唯一出路,所以许多学生的家长也只注重孩子的学习,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说到底还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导致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独立生活,更有甚者一个人在家连方便面都不会煮……而且又由于注重考试,很多家长与学校都不注意在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主要是不注意从细节上教育学生的道德思想,致使一些学生的素质低下,有些学生看看成绩不错,到社会上其言行举止就与他的高成绩形成极大反差。
二、如何改变现状
1、正确理解教育的含义
从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势来看,反对考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就目前的社会形式,高考是不可能取消的,考试是学生最终必须面对的,取消考试的做法,只能是把困难留给了明天,属于一种逃避行为。我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我们的家长应该从一个高层面上认识考试,在考题设置上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完全抛弃偏、难、繁、重的传统模式。
要考试但也要重视素质教育。我们要教会学生做一棵树,教会学生如何给予树土壤、阳光、和雨露,以及怀着感恩和反思的心去体悟这个过程。
我们也要全面的把握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它可概括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富于社会责任感、创造个性与实践品格的现代国民。
教育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操守,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更好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2、完善教育机制
做为教育主管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要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保障教师工资、选拔学校领导、监督学校管理、制止教育乱收费、严把教师准入关等方面,因为这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的难点,搞好了这几点,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目前在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现象。就当前我们的均衡教育资源来看,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使落后的农村学校能够赶上城市发展水平高的学校,农村与城市如此,中西部同地区与先进地区也是如此,而不能有意阻碍其发展来换得所谓的均衡。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善迈的文章《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就提出了:要制定各级教育办学的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测定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比重;要努力增加非财政的社会对教育的投入,社会对教育投入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增长的`潜力,“纲要”已提出通过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民办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投入;要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管;从财政发展与改革的角度来讲,增加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有赖于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
看来,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就要督促各县区政府根据全市学前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科学制定本地学前教育建设规划,并切实贯彻落实,还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扩大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教师培养,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人才。要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求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进取情神。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这就要强化教师的政治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还要强化教师日常管理,更要抓法制,强化规范执法教学。
3、改变对师生的考核体制,考核要看综合成绩。
2003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从教材到教法,从教师角色定位到学生角色定位,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它所引起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感性的。那么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去衡量教师的教育?那就要改变对师生的考核体制,考核要看综合成绩;改变现有师生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激励机制。
我们要知道,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起着调节、控制、导向、决策的功能。为加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教育的管理水平,就要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发挥考核的导向性、激励性作用。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师的考核体制。比如说考核项目有教育、教学、教研实绩及民主评议两大块,涉及教师的政治思想、遵纪守法、班主任工作与教书育人、教学与教研工作、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出勤、家长评议,学生评议、同事评议等方面,要以完善的综合评价为主。
没有制度约束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学生的成长需要必要的制度约束。学校逐步制定并完善了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等规章,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倡导对学生的管理评价不能只重考试成绩,而是实行重过程、重综合素质的动态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该从政治思想表现、法纪与集体观念、道德修养、劳动观念和社会实践、学习态度和进取精神(平时的上课纪律、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间纪律、校外纪律、卫生方面、文明礼貌、违纪情况)等方面考核评分。
4、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喊口号,要实际行动,把德育教育提到智育之前
梁启超曾说“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泽东在国务院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一段话,用黑体字标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只有在德智体三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才可以获取三好学生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识多,谁不希望孩子聪明。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
我们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我们绝对不能培养出智力水平高,但道德水平低的孩子;我们也不能培养出学习成绩好,但个性发展畸形的孩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家教误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思想品德至关重要。作为教师,除了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在言行举止上时时处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之外,还要在教学的活动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如在作业训练中渗透,在创设情景中渗透,在参观、访问活动中渗透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并及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教书与育人并举,德育与智育双馨,是每一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探索中永恒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了解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季羡林先生曾说“讲和谐还要讲人的自我和谐,要使人对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适应社会的要求,正确对待金钱名利,正确对待进退、正确对待荣辱,这才能和谐起来。”我们常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深地懂得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备注:此文乃为论文,如投稿有所不妥,还请编辑帮忙调整,至为感谢!
鼎元学府六年级:王亚洲
原创投稿,百度搜索“中国作文网”第一个就是。
【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作文3000字】相关文章:
2.因为“和谐”作文
3.“和谐”话题作文
4.和谐深圳作文
5.和谐主题作文
7.以人为本心得体会
8.创模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