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炒古”乃学生专利,谁知这类事情在社会上竟是层出不穷。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总少不了诸如《于丹论语心得》,《唐诗的美丽读法》,《宋词的美丽读法》之类。按说学生“炒古”有其难以逃脱的宿命,因为这对于考试是大有益处的,若是文笔不怎么样,随便在古文插上一两句唐诗宋词,定会被称作“该生文化底蕴较深,语言功底较深,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等等,高分也就随之而来,若是文笔本就极好的,唐诗宋词的引用更令文章锦上添花,细看高考满分作文之类,多数是这类“文化功底深厚”的同志,因此学生“炒古”是他的聪明,也是他的无奈,然而社会上竟刮起如此巨大的一阵风潮,倒是令人始料未及。
学历史的人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既为“上层建筑”服务,如此看来,这类事件产生的根源到要从经济方面探察了。(为了不赘述,现在单就唐诗讲,其余大约若此)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孕育唐诗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封建小农经济。我们无法推知一个社会到底该与哪一种文化形式配对,然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当社会制度与统治方式改变时,定然会有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与之适应: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发展到明清,则成小说。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切经济实体发展的必然。
中国现在实施的.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种高级且未知的制度,因而我们无法断定与它匹配的究竟是何种精神实体。然而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诗歌的远去而忧心,有些激进分子甚至大力鼓吹要恢复唐诗的繁荣,并且打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冠冕堂皇的旗号,这些人中,为中国文艺界现状忧心的也有,有不知名的目的的也有,只是这样的言论究竟是由什么样的土壤培育的呢?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人越来越暴露在世界面前,也越来越让中国人感到要用一种厚重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中国人不自信,这使得他必须为自己的存在找一个理由,也使得他不会在现代寻找。这也怪不得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们在难以抵制物质世界缤纷多彩的诱惑,从而也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苍白与尴尬。因此,人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目标很快锁定——唐朝。没错,这是一个让中国人重拾信心的时代,况且它所孕育的文化是那样璀璨且令人神往。于是“复古思潮”出现,一发不可收拾。
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固然应当弘扬,但却不能一味复制。毕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差别,社会制度更是有着本质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是诗歌生长的温床,诗歌也不会是市场经济这块土壤里种出的庄稼。因此对于诗歌的消逝,我们的态度应是积极的,也应是发展的,缅怀过去似乎是对先辈的尊敬,实际是对自己的否定。人总要向前看,止步不前不更是一种亵渎吗?
既然已经知道诗歌的离去是必然,又何必怀古伤今呢?既然已经知道诗歌的离去是必然,又何必费尽心力让它重回这个不属于它的历史舞台呢?
【诗,你该老了作文1200字】相关文章:
1.时光老了作文
3.当我老了
4.当我老了
5.当我老了
6.当我老了
7.当我老了
8.当我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