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李希贵老师写得《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以前也读过一些关于美国教育的相关文章,或许自己是中国人的缘故吧,看到那些字里行间对美国教育进行大肆赞扬的文章,内心里总有一些说不出的味滋味,很复杂。带着些许的不服气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浏览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家常饭”与“法国大餐”、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美国的教师怎样布置作业、美国人也会耍心眼、中国式的无所谓、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这么多新鲜的名词,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了,然而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专家却向我们的教育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在观看我们带去的教学录象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摄象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老师?为什么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象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学生吗?为什么课堂上的'老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一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很好,坐下!”戴维先生模仿了一位教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是啊,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口头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倒是躬行实践。
作者还写到: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发现他们介绍学校的专题片自始自终讲述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看上去颇有些激动人心。看来老外看问题的视角真的有些不一样。静下心来想一想“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只与课堂有点关系,校园里其他的一些举动似乎与学生没有多大干系。这或多或少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吧!
看得越多,内心的感触越深,对教育家李希贵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从他的书里,我们不仅能了解西方发达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上缺少的细腻和灵性,感受到了中国未来教育的曙光。虽然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通过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反思我国教育的缺憾,拓宽我们的教育视野,丰富我们的教育情怀,提升我们的教育品位。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篇2
每当在课堂上听到所答非所问的回答,每当批改到错题如此之多的作业,每当看到课间故意打闹学生,此时的心情非常糟糕,体会不到一点职业幸福感。看了李希贵教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书中写道,要给学生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只有不断的犯错误,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课堂上五花八门的结论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错误的回答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跳板,学校本身就应该成为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不知要摔多少次跤,碰多少次壁,犯多少次错,只有经历错误,才能不断的反思总结,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才能不断的成长起来。还记得陶行知先生奖励犯错误的学生三块糖果的故事吧,看来陶老先生也是认同这一点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理解、包容学生犯错误,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有一首小诗说的好,让他做事,让他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壮举。
作为教师,如果能这样认识我们的教育,认识我们的学校,我们就有理由让孩子们更多的暴露一些他们原本就该有的“美丽”的错误。如果早点认识到这些,我们就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面对孩子那些美丽的错误。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篇3
近日有幸读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作者李希贵是山东省淮坊市教育局局长,其人是从一线教师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正是因为如此,他很善于从一线的课堂和教师、学生等方面入手开展常态下的学校、课堂。应该说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高调,有的只是作为一个教育的思考者每天日记式的真实感受,不掩饰、不做作、不奉承、不盖瑕,直抒胸臆,记录当时真实的感受和反思,对于我们老师就是真实的、可接受的。
本文是通过36天的研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和纽约的中小学教师一起,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教学事件”进行点评和分析,启发教师们自我反思,并以此构建一个教师培训的模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课堂听课,自然天差地别。
“给学生一些犯错误的机会”一文指出“五花八门”的结论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错误的回答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跳板,让学生更多地暴露一些他们原本就应该有的“美丽”的错误。值得我们老师深思,现在有多少公开课是追求完美无瑕,如同一个个模具,丝毫不会有错,也不给学生机会犯错,这样的课堂有何意义,师生折腾又折腾,上给谁看呢?
“说得实在,才能做得实在”一文指出,美国的课堂评估表虽然有二十几项内容,但大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要求,可操作性非常强,可以照着做。又如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对比,也是让人感到美国的更加实在,都是可以见诸行动的细节,要求非常具体明确。而我们的守则却是有点“好高骛远”境界高了点,超出了小学生应具有的思想水平和领悟能力,是需要好好思量一下了。到底什么该修,什么该继承值得深思。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4.美国之旅
5.美国之旅
6.美国之旅散文
7.美国之旅作文
8.美国之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