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读后感

2021-07-31 名著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读后感 篇1

  数学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由于个体不同的知识背景,对数学的理解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来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对数学本质采用了描述性的定义。“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这种动态的数学观,一方面为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是对传统数学观的一种超越; 另一方面,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的数学观。如果把数学理解成一种科学语言,那教师就会注重数学语言的形成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如果把认为数学是一种工具,那么教学就会侧重于对学习的记忆和训练,或者将数学应用于解题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中;如果是一种模型的数学观,就会注重数学模型的发生、抽象过程;如果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那教学就会把数学纳入到广阔的社会文化中去,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理性精神、创新内涵和思想方法。由此可见,不同的数学观,会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即决定了我们拥有怎样的数学教学观。不管我们对数学观的了解深刻于否,它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一线的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数学观。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观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如何建构这样的数学观呢?

  一、动态、多元、发展的数学观

  在了解“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观” 之前,先知道什么叫做数学观。对数学观的定义中,我比较认同“做数学”的观点。数学观是人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的基本特征的根本看法和认识。在这里,数学观的“主体”是不同对象的人,不管是数学家、教师或小学生等,只是他们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不同,从而形成的数学观的水平和层次上的差别。主体达成数学观的认知过程是做数学,外部观念的灌输只是很少作用于主体的数学观,不会在本质上对其造成影响。本定义强调的客体是数学本质的观念,对于数学学习观和数学教学观是排斥在外的。

  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对不同时期的数学观进行一番浏览。数学观——从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神秘主义数学观,到古典柏拉图主义的“数学理念世界”数学观、到现代柏拉图主义的“先验论”数学观, 到近代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逻辑主义、形式主义、直觉主义所形成的数学观, 再到现代绝对主义数学观、可误主义数学观、社会建构主义数学观——一直体现着人们对数学本质认识的时代特征。可以看出, 人类对数学本质漫长的认识历程正是数学观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作为个体,一个人对数学观的认识也应该是从模糊的,片面的到系统的,动态的一个过程。你很有可能就停留在这一纬度的某个中间点上。美国学者Emest 把数学观分为三个层次:A. 工

  具主义的数学观, 把数学看作由一系列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推理等构成的真理集合, 这些事实、法则和技巧并不相互关联。 数学教学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如何运用这些真理。B. 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 把数学看成是一种静态的永恒不变的科学, 认为数学是一个精心组织起来的高度统一且十分严谨的逻辑体系。比如:上述的逻辑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数学观。C. 动态的易谬主义数学观, 把数学看作一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它一定包含有错误、尝试改正与改进的过程。比如:上面的可误主义数学观、社会建构主义数学观。

  对于动态的数学观,更符合科学的认识论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由于论述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动态的数学观。首先,数学的可误主义是对绝对主义的否定。可误主义认为, 数学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它没有绝对有效性,即数学知识是可误的、可纠的,它要不断地接受更正。直觉与演绎都不足以简单刻划数学认识论的图景,数学的完全可靠性是不可能的,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欧氏几何遇到非欧几何的冲击,出现了几何的多样性;传统几何又遇到分形几何的挑战……,这些都宣告了数学绝对真理性和确定性的最终丧失。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可误主义虽然否定了数学推理的绝对真理性, 科学不能否认知识作为一个整体的可靠性。”

  其次,从“经验论”与“演绎论”二者结合的角度来看。拟经验主义的数学观,认为数学的本质不是纯理性的逻辑推演,它是在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归纳;数学知识是可误的;数学是假设——推演的;强调数学非形式的重要性;突出数学知识的创造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承认人类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数学真理的确定起着关键性作用, 它汲取了拟经验主义与可误主义的认识论, 即数学知识和概念是发展变化的思想。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是数学知识的生成。关于数学本质的认识,皮亚杰( G·Peauo) 指出,数学并非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而是关系到人类施加于物质对象之上的活动,即数学的根源不是对现实客体对象的分析综合,而是人类主体的基本实践活动。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识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知识是被创造的。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的数学的本质。问题解决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而发展的学科。数学体现着人类发明与创造,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它的结果是开放的、可修正的,因而它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和发现平常事物中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更强调了主体的主动性的需求。

  新课标读后感 篇2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痛中之痛。有人说在“应试教育”的猛烈炮火下,在全社会追求快餐文化,浮躁、功利导致阅读营养不良的现状下,在全民阅读风气减退、阅读质量普遍下降的社会背景下,在作文选、练习册和“超文本”充斥市场的恶劣环境下,课外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本学期开学以来,我认真地阅读了(20xx版)新课标。针对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新理念,今天我就个人对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还希望批评指正。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气氛。”的确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现在阅读就是要指导孩子有兴趣地的.去阅读,而不是我们去指点一本书给他读。这本书是为了升学或者为什么,以家长或老师的意愿去强加于他,我认为这就有功利性了。孩子们喜欢看探险类我们推荐他看《汤姆索亚历险记》、《金银岛》等孩子们爱看科普幻想类小说我会推荐:《与鸟儿一起飞翔》、《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等。他们喜爱哪一类的书我们就推荐这类的代表作品让他们看。孩子们在自己兴趣引导下会在某一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就拿我们二年级的一位女同学来说吧!在平时的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我就以兴趣为抓手让学生们自由选喜爱的书来读,这位男生特别爱看童话类的书籍我就给他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等在二年下学期我们有一个单元是以童话为主题的,在学习过《寓言两则》和《丑小鸭》之后,我就以童话为主题开展“我是故事大王”的活动。这个女同学很从容的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讲起了《海的女儿》,台下的同学听很投入从他的讲述中仿佛也进入了故事中去了。同学们听的如痴如醉,听完了还要在听,这个女同学又讲了起来。不言而喻这个“故事大王”就非他莫属了。这和他平时爱看童话故事书是分不开的,得到了这个“故事大王”的称号后他对课外书的兴趣更浓。这也激励了他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喜爱,在期末考试的看图写话中以语言优美生动、文章流畅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在这位男同学的带动下我们班形成看书的好风气,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安静下来看书,少了打闹和不安全的事情了。

  在语文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我们班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农村小学转来的,父母大多都是打工人员。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对于他们来说买课外书是一种负担。这就需要我们来思考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来让同学们来阅读呢?在一个课堂教学中我无意提起四大名著,我们班上有个男同学说:“我知道。”我就很感兴趣说:“你知道四大名著是那四大名著吗?”他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很惊讶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他很骄傲的说:“我是看百家讲坛知道的,我最欢听《三国演义》了,我知道桃园三结义,知道火烧赤壁,还知道草船借箭呢!”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让学生听到、读到更多的知识。我和信息课老师商量,在学生上信息课时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在网页上找自己喜欢看的书籍来阅读。丰富了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渠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对于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刚刚起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不懈努力,准确把握和理解新课标,解读新课标,不步入阅读教学的误区,使课程改革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趁着这股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的新方法。

  新课标读后感 篇3

  “语文”两个字的含义相信大家都明白,简单的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学好语言和文字。书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明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方面倡导:(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针对小学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丑小鸭》一课时,让孩子自己找出丑小鸭的丑,孤独,害怕,惊奇,羡慕等。然后带着这种心情再去读课文,孩子们读书的内涵就深了。同时创设情境,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丑小鸭只好躲在树林里,悄悄的过日子……让孩子们自由说说小鸟会怎样讥笑他,丑小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孩子们纷纷发言,季淑涵还说:猎狗遇见丑小鸭,哇,哪里来的丑东西?丑的我都不想吃你……这样,二年级的孩子,饶有兴趣,活泼但不失混乱,多样但围绕主线。生生互动,则是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要求学生平时多练字多写字贴,告诉他们正确的写字方法。字也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从字迹当中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方方方面。作为一名老师就更要能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钢笔字还是粉笔字,而且平时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新课标读后感 篇4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是参差不齐的孩童,不同的年领,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新课标,就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不同阶段的语文学习的要求。

  鉴于我执教年级为第三学段,因此,学习课标时,着重学习了第三学段。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正在逐步脱离分析式的课堂,而抛弃了原先支离破碎的分析,我们的语文,又该走向何方呢?课标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确实,语文,就应该教学生感受作品的熏陶,跟随作者,跟随主人公,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含义,会让学生吸允到不同的营养,心灵得到不同的升华。

  第三学段,还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孩子们,在这个阶段,背诵优秀篇目,经典篇章,也是自我文学修养与积累的一大途径,大量的阅读,也能够积攒孩子们的素材,增进知识。这些相关的细节,课标都给了我们明确的目标。

  课标为每个阶段学生的发展指明的方向,提出了要求,但是,这只能说是最低要求线,到底能走多远,还要看教师解读课标的能力,还需我们共同的努力了。

【关于新课标读后感】相关文章:

1.体育新课标读后感

2.《英语新课标》读后感范文

3.新课标作文目标

4.关于全国新课标卷的满分作文

5.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

6.学生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

7.体验新课标高一作文

8.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上一篇:难忘的一课的读后感 下一篇:27课乌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