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通用2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 篇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后感 篇2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论语》中蕴藏的大智慧啊!
《论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关学习的学而篇,有关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时我们经常挂于嘴边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书。这些语句随便找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见到贤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没有他的成就,见到没有贤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一直将这句孔子说的名言刻在心里,半点不敢忘记,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别人一样水平的性格。
《论语》不仅能发人深省,还能使人改变人生观点。让顽皮不爱学习的人变得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险狡诈的人变得诚实憨厚……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难道还算不上是一本好书吗?
《论语》书中记录的有勤学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读书不求甚解的人,陈正之就是那个勤学之人的代表。他每天以勤补拙,勤学苦练从不间断,人家读一遍书,他就翻倍,甚至更多,并在学习中寻找乐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由“陈傻子”变成陈才子,成为汉代一位很有造诣的博学之士。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学而不厌”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勤练书画,特别是在练“捺”方面,废寝忘食。他的妻子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再也忍不住就给他送饭,在送饭的过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没想到就这个细节竟写出了世间少有的一个“捺”,这是一个巧合吗?正因为米芾那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宋四家”之一。而曾子则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顾妻子反对,言出必行,说给儿子杀猪就杀,绝不向孩子撒谎,成为后人诚信的楷模。《论语》中有些语句的意思确实难以理解,但“读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这句话总该明白吧。《论语》中也有这种人,谁呢?就是伯乐的儿子。伯乐的儿子不动脑筋,不思上进,手拿着伯乐写的相马经去寻找千里马,结果错把一只癞蛤蟆当做千里马,这种只知读书,却不知思考的人,到头来只会一无所获,闹出笑话……
《论语》,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有关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个个小故事里隐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语言清新自然,构造新颖活泼,翻开书本,其中的人物历历在目、跃然纸上。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吧!
论语读后感 篇3
每当清晨时分,听到略带稚嫩却认真严肃的琅琅书声,那一句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带给我的,是对成长的感悟。
这些名句,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捧着一本拼音版的《论语》,但那时我只是一只还没有飞翔过的小鸟,自然体会不到其中的含义,只当它为简单的消遣,咿咿呀呀,自得其乐。
逐渐的我开始懂事了,在小学二年级时,学校要求诵读《论语》,当再次捧起这本经典品读时,我仿佛懂了些什么。学校发放的《论语》大部分是关于学习的,而经历了几年学习生活的我,已经是一只开始尝试飞翔的小鸟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启发我热爱学习,加强自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学习需要时常复习……这些句子伴随着我走过将近七年的学习生活,教会我如何学习,激励着我努力学习,而它们还将继续伴随着我走过以后的学习生活。
五年级时,我买了一本节选版的《论语》。而此时,我已经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长为一只能够飞翔的小鸟了,对父母的呵护不屑一顾,渐渐地无视父母对我的爱,正是《论语》,激起了我对孝的领悟。“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告诉我要为父母的健康担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启示我需要用心孝顺父母……它们教会了我“孝”字的含义,这将使我时刻不忘孝敬父母,不忘父母生育、养育之恩,时刻对父母心存感激。
到了初中,我读到了更多《论语》中的佳句。这时的我已经成为能够独立飞翔的小鸟了,能够独立学习,懂得孝敬父母。但我也将开始面对社会,这时,《论语》中的佳句教会我如何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告诉我人生要有理想、有目标,并要为之努力、永不放弃。“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我懂得了“恕”的含义,让我学会推己及人……这些句子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对将要接触社会的我,如同地图,帮我指点迷津。它们将伴随我一生,让我时刻记住如何做人,如何活得精彩。
从牙牙学语开始,《论语》伴我走过了近十年的时光,我渐渐长大,它不断带给我崭新的思想,使我在学习中游刃有余,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将继续用心品读,相信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它会带给我更多的人生感悟。
论语读后感 篇4
时光像一只蝴蝶,飘啊飘啊,它把我带回到了2021年9月1日,那时候,我刚开始学《论语》。我已经学过的国学经典有《大学》《道德经》《论语》,《大学》教会了我一个人要有目标,《道德经》教会了我一个人要遵守天地运行的规律。到现在我已经把《论语》学完了,收获了非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论语》的主人公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喜欢孔子。孔子长着一个高高凸起的额头,一个大大的鼻子,嘴巴也很大,像一口就能吃一碗饭似的,但最有特点的是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虽然孔子相貌很丑,但知识可不少哦!
当我才刚开始学《论语》的时候,我几乎对《论语》这本书里面一句最简单的话也都弄不懂它的意思。比如子曰:“三十而立”,我原本以为是三十岁就必须成家结婚了的意思呢!其实它的意思是三十岁就要懂得礼仪,要学会如何做人。后来,我还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你看清楚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你脸色和蔼吗?你相貌端正吗?你说的话诚信吗?你做的事恭敬吗?你有问题问吗?你生气了给你带来灾害了吗?你看见了想了它的意思了吗?想到了这里,我就想到了北湖公园里的九思桥,桥下的那九个洞不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从九个方面去思考吗!
有一次,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我想:这么简单的题目,难道老师把我当三岁小孩?我刚要举手回答,突然又想:“这道题一定没那么简单!”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孔子说的君子有九思,特别是那句“忿思难”,如果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错误答案,惹得老师生气了,那我不就有“灾难”了吗?所以我开始认真思索,直到找到正确答案时,方才举手回答。
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想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生活中的一天,有一天我的几个同学在做一个让同学出丑的“陷阱”,我刚好走过去,他们说佳佳你来和我们一起弄吧!我正想答应,突然想到孔子的这句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我说不要,即使他们拿不跟我做朋友了威胁我,但我要像君子一样坦荡荡,于是还是我转身走开了。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了,我知道了什么是“礼”。走路的时候,要挺直脊梁,背要打直,不能歪歪倒倒的;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把勺子拿稳等等。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我们要像君子一样宽容大度,不能像小人一样卑鄙。
论语读后感 篇5
历史最能检验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国家的成就。中华千年文化,《论语》一书在长河之中洗尽铅华,焕发光彩,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灵魂之中。孔子,巨著的创作者更是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文化的传承者,开启着被时光尘封的大门,向子子孙孙铺展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读《论语》,是一种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静立碧水泮,独坐涧亭溪,体会《论语》之中字字的精华,感受文中令人渊思寂虑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孔子对于人生无疑是乐观的,人生在世,每一阶段都有自己应该懂得或者获得的东西,人生应该是在不断的前行中行进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岁,经历万千坎坷,仍旧对人生保持着一个乐观的态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恃宠不骄,兢兢业业。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论语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当今世界,也不见得有人对政治有这么高的见解,以“仁”治国,国家可得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一个成功的国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学习上,孔子强调,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在学习中,人们样样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只学不思,要么只思不学。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测,自我充实。而不是在宿舍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会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向这些平凡却有着独特的优点的人学习,向别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而我们要学的精,就要学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
在孝道上,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论语呼吁我们要遵崇孝道,敬爱父母。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离家远行,有的为了工作,有的为了学习,可是,我们始终要记得,在某个远方,有一根线在牵扯着我们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远,再旧,我们都要记得,百善孝为先,父母,永远不能远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论语》对我们的重要性,要讲孝道,重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将我们中华的美德传承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中华儿女。
论语读后感 篇6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最让人信服的,就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论语》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它会时刻警示我们,努力去做更好、更优秀的自己。
《论语》十二章是我们这几天学习的一篇课文,它选取了《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创办了私学。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即学习不分贵贱、贤愚,他让平民百姓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这本书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两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是三个人同行,除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去年国庆假日期间,天气甚好,爸妈单位的同事约我们一起爬山,我结识了一个“学霸”姐姐,听妈妈说她是浙江大学大三学生,她可是当年中考县状元呢。我把姐姐作为我的偶像,我请教了很多学习方面的问题,姐姐一一耐心为我讲解。路遇一丛非常好看的植物,姐姐刚要去摘,我问她: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姐姐说不认识。“哈哈,我认识”,我骄傲地说,这不正是前几天我在《百科全书》上看到的‘荚蒾’吗?它是制造肥皂和润滑油的原料,药用可以祛瘀消肿,治疗过敏性皮炎。同行的长辈们听完我的讲解,纷纷夸我知识面广,姐姐也赞叹自愧不如。其实,我知道我只是喜欢读课外书而已,离学霸姐姐的差距大着呢,我暗暗发誓,将来我也要努力考上浙江大学。
在我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上面四个大字:博学笃行,这是小学四年级时张金江老师送我的。当时我不明白它的含义,跑去问妈妈,妈妈说意思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博览群书,学有所得,并且努力去践行自己所学的知识。我似懂非懂。直到今天学了《论语》之后,我才深深地理解了它的含义。小学时,我在镇上的学校读书,学生不多,我的成绩倒是一直名列前茅,我就有一种优越感,感觉自己无人能敌。升入初中,学校大了,班上人数多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每天的作业,考试的分数,老师都以优中差的形式予以评比,看到同学们都积极向上,激烈竞争,我也给自己布置了任务:每天作业完成后务必读半小时课外书籍,时间允许的话,再读半小时英语。虽然难度有点大,但我选择坚持,因为我知道好习惯的养成只需21天的坚持,如果21天能坚持下来,之后就不是难事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坚持”,我这样鼓励自己,我一定要做最优秀的自己。
《论语》,儒家子智慧之精华,它教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还教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学《论语》,智慧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后感 篇7
世界上的真理总是最简单和令人信服的,就像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一样。《论语》就像一根看不见的鞭子,它总是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得越来越好。
——题词
《论语十二章》是我们近几天学来的一篇课文。它选取了《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办了私立学校。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没有阶级,只有教育”,即学习不分贵贱,德才兼备,他给了老百姓学习知识的机会。
这本书充满了文字,其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是:“三个人行,一定有我的严老师。”。选择好的,跟随他们,改变坏的。”而“博学而敬业,问而思”这两句话。
“三个人,一定有我的严老师”,也就是说,三个人一起去,除了我,两个人,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去年国庆长假期间,天气很好。我父母让我们一起爬山。我遇到一个“雪巴”妹妹。我听说她妈妈说她是浙江大学大三的学生。她是中学入学考试的第一名学生。我把我妹妹当作我的偶像。我问了很多关于学习的问题。我姐姐耐心地一一解释。我在路上遇到了一棵漂亮的植物。我妹妹正准备摘呢。我问她: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我不知道。”“哈哈,我知道,”我骄傲地说。这不是我前几天在百科全书里看到的“豆荚”吗?它是制造肥皂和润滑油的原料。可祛瘀消肿,治疗过敏性皮炎。听了我的解释,同龄人的长辈们称赞我知识渊博,姐姐也称赞我自卑。事实上,我知道我只是喜欢看课外书。雪巴和她姐姐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我暗自发誓,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进入浙江大学。
在我的书房里挂着一幅有力的书法作品,上面有四个大字:博学和勤奋。这是张锦江先生小学四年级寄给我的。当时,我不明白它的意思。我跑去问我妈妈。我母亲说,一个人必须广泛阅读,学好,并努力实践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我不明白。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论语》的意思。当我在小学的时候,我在镇上的学校学习。学生不多。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是不可战胜的。进入初中,学校很大,班上的人数很多,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的优越感消失了。每天的作业、考试成绩,老师都是以优胜劣汰的形式来评价的,看到同学们都很积极,竞争激烈,我也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作业完成后一定要看半小时的课外书,时间允许的话,再看半小时的英语。虽然有点难,我还是选择坚持,因为我知道养成一个好习惯只需要21天。如果我能在21天内坚持下去,那就不难了。”世上没有难事,只要我肯坚持”,我鼓励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
《论语》是儒家智慧的精髓,它教会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和态度,也教会了我们许多修身养性的方法。学习《论语》,智慧将代代相传!
论语读后感 篇8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阅读了一个学期的《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不必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代枭雄蒋介石,对它情有独钟,就连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的影响也不胜枚举!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
论语读后感 篇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论语》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经典语录,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句话看上去十分平常,我却认为它就是一条真理,因为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呢!
有一天夜晚,我在家里做奥数班的预习作业,我的人在书桌旁,可心早已飞到电脑桌旁去了;嘴里虽然念着:“5X+3y=34,X+y=10……”脑子里其实是想着等一会儿怎么把游戏打通关。都怪妈妈,游戏玩到一半就不让我玩了,非逼着我预习奥数班的作业。我不停地抖动着手中的笔。书桌摸起来十分不舒服,凉凉的、滑滑的。我的心不在焉地盯着窗户,窗外黑黑的,平时皎洁明亮的月亮在今天也显得特别无趣。
我已经没有心思再做题目了,便与爸爸说:“爸!我做好预习作业了,去玩会儿电脑!OK?”
“都懂了吗?”卧房里传来老爸粗重的声音,“一定要认真预习,有些题目老师可能一带而过,不会仔细讲的。你只有理解了考试才能考好。
“哦,知道了。”我不耐烦地回答道,心里却嘀咕着:怎么那么烦的,真是。
“2x+3y=50,3y+3z=54,那么x、y各是几?”老师枯燥地讲着方程式,我却一点不懂。窗外吹来一阵清风,感觉很凉快。耳边想起一阵嗡嗡嗡的声音,像蜜蜂一样。我迷迷糊糊的上完了课。
“开始考试了,请大家准备好。”这下惨了!!不会考这种枯燥的x、y吧!我还没弄懂呢!试卷发下来了,白纸上黑色的字显得极不协调,我能看懂每一个字,却不懂怎样解。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可怎么办??我手里捏着笔,黏黏的,全是汗了。绿色的铅笔闪着诡异的光,好像在嘲笑我:“谁叫你不懂装懂,这就是后果,哈哈,知道错了吧!晚了!”可想而之,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差
爸爸知道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因为想做别的事而违心地说:‘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在学习上如此以后在工作上也如此。”“哦。”我似懂非懂地说。爸爸笑着说:“这次考试对你来说,就是这个道理的最好验证。”
随着年龄的增长,《论语》中许多的精髓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当中,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校的校本课程里编辑了《论语》的经典语句,让我们诵读。二零零八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也出自《论语》。
《论语》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我时刻提醒着自己做一个人格修养完备的人。让我们共同把这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思想精华继续发扬光大吧!
论语读后感 篇10
我喜爱这个世界上每一本有益的书籍,我同样也领悟到,任何一本书,只有反复的读,啃净了,吃透了,才算真正的取到其精髓。“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咀嚼,再回味,馨香书气,沁人心脾,实在幸福。
合上书,仿佛都可以闻到它溢出来的芹香,我陶醉在《论语》的一字一句之间。
初读《论语》时,恰好五六年级的样子,那时觉得《论语》只是白纸黑字的古文,着实无趣。再读《论语》时,已是初一,才觉得《论语》这本著作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虽然只是白纸黑字,只言片语,却勾勒出一个个美好画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云年初壮志凌云的气宇不凡;“仁者不状,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字字寸金的描摹出风度翩翩的君子气概;“仁者爱人。”这简洁而又精练的四个字,无时无刻不呼唤着人间真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概括出为人处事的技巧以及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拳拳心语。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顿时干净明澈,《论语》同时也将我引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我明白了,要如何让对待生活。
若在生活中,吃透《论语》,那《论语》就会使人心旷神怡,《侍坐》里就叙述到: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呼舞雾,咏而归。“是呀!能够和同伴边跳舞,一边唱歌,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回家去,才是一个人最幸福、最单纯的理想啊!这种理想不同于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却能充分体现出我们对省会的热爱和向往。《论语》使我明白权利、地位都只是一瞬间的繁华,只有那悠闲的,惬意的过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生活。
《论语》让我更加完善了自己过好每一天的态度与方法,使我的心灵被滋润的芳香馥郁。
在学习中,《论语》是我指路的照明灯。升入初二后的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概念、定义的理解。这使我学的迷迷糊糊,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方式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重新拾起了初中课本,仔细回味《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人生格言。格言中提倡的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了我的学习理念,使我受益非浅。
品位《论语》,如同在苦涩的薄荷中嚼出丝丝清甜,这些先苦后甜让我明白了做事一定不能违背顺序,要脚踏实地的向前走,否则就会失败。
《论语》的点点滴滴,虽然是由多个平凡的词组成的字字句句,却造就了许多人不平凡的一生。我相信,它们也会在我们的生命里开出一朵朵更灿烂而绚丽的花。
论语读后感 篇11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颜回,但是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论语》后,我对颜回有了自己的看法。
“孔子说:我不违背整天的词语,如蠢,以为他们撤退省,足以发回也不傻。”这是老孔子颜回的评价,可以概括为“颜回大智若愚。”颜回看起来笨,其实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渴望学习,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作为老师可以不分贫富,只要是通过虚心求学生活的人,他都收下。当颜回进学堂时,只要磕三下头便成了孔门弟子。一开始孔子教育并没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颜回,只是我们发现他上课进行学习最认真,但从不发表意见。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颜回发现后,中午放学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下午和早期学校。孔子觉得很奇怪:颜回,吃就吃这么快?于是,他派了几个人回家,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焉。
原来,颜回家发展非常穷,所以我们住在城市贫民区,父母可以每天都要到自己田里去种地,只给颜回就是留下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后,就把菜汤倒到一个用竹子能够做的每个碗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他们赶紧重新回到教育学堂。
孔子非常欣赏颜回,所以他说:“贤,惠也! 一筐菜,一瓢饮,在小巷里,人们不能担心,回来也不改变它的快乐。 贤者归也! “
不仅如此,颜回恭恭敬敬地说。他对孔子太不仁慈,以至于他的美德闻名于世,孔子说他“在三月的时候良心发现” ,但是颜回没有照顾他的健康,英年早逝,孔子悲痛欲绝,他说: “唉!天空被哀悼!天空被哀悼! ”
公爵曾问孔子:“有什么好学的弟子?”孔子说:可见日元多么重要回来孔子“有那些谁学颜回,不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的人现在也将死,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是个肯吃苦耐劳的人。他没有在现状中抱怨,而是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努力工作学习,修身养性,成为了得到大家相互尊重不同的人。我们在生活中也要通过这样。例如,这次考试考差了,不要灰心,不要抱怨,因为那都是需要我们可以自己的问题。我们国家应该根据分析错题,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成绩。这难道不是企业一样的道理吗?
我们也可以学习颜回的另一个优点:尊敬师长。 老师面对这么大的班级,毫无怨言的把教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尊敬老师。 但我们不应该面对老师的恐慌,如果是这样,就不能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 颜回礼貌地指出孔子错了。 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吸收老师的知识,才能无愧于老师的辛勤付出。
因此,我觉得学生颜回是个尊师重道,好学,大智若愚的人。他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
论语读后感 篇12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行。此书也蕴含了许多关于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他认为只要自己感兴趣,把所学得当作一种爱好,一种快乐,就一定能学好它。当然,在今天,我们依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就能够集中全身的精力,激发潜能,从而促使自己走向成功。
有了学习的兴趣还不能够走向成功,还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对待知识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可事实上,我们很难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或者说人们很多时候不愿承认自己不知道,认为这样很丢脸,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理。我们应该保持谦卑的学习态度,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有了良好学习态度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应该结合起来,不能只顾一边。现在社会,中国学习就是属于理论方面十分优秀,但是动手实践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就比较弱了。在这点上,我们应逐步提高学习中探究的能力。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这点还不够,有些人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样的学习也是不好的。所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种学习方法。温故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对此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还可能发现一些新的知识。
有了这些,还需要一个“领导者”——梦想。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是孔子在步入迟暮之年还未实现梦想时发出的感叹,但他并没就此放弃,而是心怀梦想,对生活充满希望。梦想就像太阳,没有梦想的人,生活中就如同失去了阳光,整日在黑暗中度过,怎么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呢?
梦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动力,但也有人心怀梦想,却止步不前。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许许多多的人同这位游子一样,虽然心怀梦想,但是觉得梦想太遥远而放弃,但你有为此努力过吗?还有一种人,他们为梦想努力过、奋斗过,但在面对众多困难时,他们被压倒了,而他们对自己说:“我努力过了。”但你们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我拼尽全力了吗?”如果你做到了这些,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这本著作中所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论语读后感 篇13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谣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
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于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论语读后感 篇14
近来翻阅《论语》,我在其中了解、领悟。我想对孔子说,你的思想,在经历漫长的千年隧道,依然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滋长着,不曾停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中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那博大精深的学问的来源。请允许我在此将笔稍微拐一下。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旋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
你是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 育实践上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你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您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想对孔子说,当你在世界的某处地方停驻,留下的是你的渊博,教出的是无穷的学子,我为你感到自豪。你渴望着统治者的赏识,可却从不因此而违背自己的原则。你那谈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别人是拿不走的,因为它已成为个人的财富,是心灵的智慧。只有用自己的才智观察周围的世界,并认真地思考,得到的答案才真正属于自己。正如一个人的气质,不能拿别人的一样,必须经过个人的学习,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通晓世界的人。
孔子,在你的弟子整理出的《论语》中,记录了你一生的言语,不管是道德,学问,还是品质我们都得到了升华,如滚滚的江水永不止息,你的知识已贯通中外古今,你的博大胸怀令你那上千个弟子臣服,更令我惊叹。孔子,我想对你说,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当老师在传授知识时我想起了你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呀!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得到巩固,得到更新,获得更深的体会。你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铭记于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让我明白: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的目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历史千百次的昭示,千百次啊!当困难绊住你成功脚步的时候,当失败挫伤你进取雄心的时候;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弃。我想对孔子说,是你让懂得怎样处事,怎样去学习,怎样去面对人生。
论语读后感 篇15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公司总部机关人力资源部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感触良多。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紧张的工作节奏。从公司领导到每一个同事,都在为“振兴华北”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同事们虽然劳累但是充满了信心,这信心是对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让我深感震撼的是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天坚持学习。局副总经理、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文彬曾在加强总部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指出:勤于学习,学无止境。程文彬在强调对标学习和开放性学习的同时,强调“系统内、部门内要互相学习,年轻人向老同志学,老同志互相学,学习的氛围一定要建立起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公司众多优秀的同事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对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告诉大家要想办好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公司组织的“书香大讲堂”、经验交流分享会等学习活动,虽然和大家目前的岗位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短期收益”不明显,但日积月累,就会获得“长期收益”。
《论语》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读好这本书,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句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员工,做一个有悟性的员工。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快速成长和进步。
于丹老师讲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尽管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但只要我们坚持阅读经典,并且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忠恕之道”,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热情为大家提供帮助,提升自我,尊重他人,那么不管外界的变化多么复杂,我们都能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论语》最让人感动的是其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孔子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问大家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父母总在不知不觉间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从来都不是理由,别找借口,也别留遗憾,放下手头的事情,给爸妈发个短信、拨个电话,聊聊家常。
论语读后感 篇16
当我翻开那本厚重而又不厚实的泛着浓厚的油墨气息的千古佳文时,我再一次的,被震撼了!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孔子留下了许多使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学习,孝道,德行,为政。使我惊叹不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其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然而,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灾害已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论语。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美味。
论语读后感 篇17
《论语》为政篇第一句话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就是治理,为政,就是制定规范,执行规范,对国家而言,就是法律、政策,对企业而言,就是规章制度。规范以道德为宗旨,那么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不动,星辰则围绕着北极星,大家都围绕着规范,执行规范,落实规范。
为政以德并非是孔子的理想,而是他发现的规律。
道德,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其实有很多的不同,因为道德的本质是规范行为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大家都好,或是对大多数人好,礼义廉耻,都是道德,一个人有礼义廉耻,对别人而言就是好事,就有好处。境遇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道德观念自然也会有不同。在一部小说中看到,西伯利亚极寒地带,严冬时候你走在街上,敲任何一家人家的门,人家都会开门迎接你,进门烤火吃东西,然后再走。这个道德的由来,是因为太寒冷了,人走在外面很快就会冻僵,因此家家都接纳赶路的人,那可是救命啊,这个观念就不太可能在北京、纽约形成。不过,无论道德的内容有多少或多大的不同,对别人有好处,对大家有好处,这一点是共同的,以往是如此,今后也还会如此。
为政以德,这里的德,就是那种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德,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给大家带来的是好处,大家自然会围绕着这些规范做人做事,那不就是很好的管理局面吗?可事实往往并不是如此,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为政以德的德,并非都能让人理解,一个对大家都好的事,未必对某一个个体的人是好事,任何规范都会对不良行为进行制约,不良行为危害了别人,危害了大家,制约它就是为政以德,然而不良行为却往往会给个人带来好处,比如任性而为,率性而为,不是很爽吗?
其次,也是更为关键的,为政以德的德,要很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规范的内容,还在于实施管理的人,必须是道德修养足够的人。我听说有管理者要求部下要五加二,读后感。白加黑,这话不仅可笑,也是道德修养不够的典型表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有工作有休息,这方面的法规和规章都体现了为政以德,五加二,白加黑,就完全违反了这个德。常说的,经很好,被念歪了,念歪了的现象其实很普遍。有位研究《论语》的先生把“为政”与“执政”分开来,为政,就是制定规范,执政,就是执行落实规范,为政以德需要有足够道德修养的人来实施才能落地。把为政与执政分开的看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论语》为政篇的大量内容,说得都是管理者的修养问题,谈理解人民需求,谈孝,谈提升道德修养的道路,这大概就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
论语读后感 篇18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一路阳光,看似微小,但是仍照进了你的心田。就像《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但是他激活了你内心的良知与友善。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说的话进行编撰和记载而留下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在我跟随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深知了许多道理,其中孔子对学习的阐释让我受益颇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么?别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么?其实,对于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句。因为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要背一段书,但是给的时间并不是很充分,所以每次都是在课上强背下来,结果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每次都要复习,就这样反复重复,一次又一次的背诵,背出来的效果居然比一次性背出的效果好。要知道,我背书从不背第二遍,总是一遍过。所以总会有遗忘的现象。自从我用了老师的这种方法之后,我背书就再也没忘过。
学习还应多思考,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懈怠。因为初中我的数学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导致我一到数学课就会走神或开小差,几乎没有完完整整地听完一节数学课。要么就是听一会课就玩了起来。随着我数学成绩的越来越差,我就再也没有在数学上花过多大功夫。结果恶性循环,我的数学越来越差。可当我进了高中之后,因为新奇感,我第一次在数学课上集中精力听课。结果我居然燃起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课再也没有开过小差。但是当我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感觉渐渐难了起来,作业看不太懂了,只能看着笔记,翻着书,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再后来,就彻底看不懂了。就像《论语》中写的那样,迷惘而无所适从。正当我陷入绝望时,同学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教我如何思考问题,并拿出了课外资料向我讲解。看到他的资料,我的脸就红了。因为我自己也买了一本,但是因为我初中养成的坏习惯,我的资料到现在一字未动。看着他几乎快写完的资料,再看看我的空白一片,我知道了原因。自那之后,我就不停的在书与资料中盘旋。终于,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我的作业又回到了刚开学时的模样,渐渐地回归了正轨。
读完了《论语》之后,我感觉我对学习的理解更深刻了。温故知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等,都对我们的学习有着很强的指导性。我要在《论语》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
论语读后感 篇19
有幸接触《论语》,孔老夫子给我们太多太多感受与遐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自己内心的触动。当然《论语》内容博大精深,毕竟理解有限,只挑拣自己内心为之触动最深的。
自我理解较多的与大家分享:
于丹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富孀,家财万贯,她想聘用一位司机,所以就在全国招聘驾驶技术最好的司机,从上万名应聘者中选出了3个人站在他的面前,她给他们出了同一个题“如果车子前方是一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1米的地方停住;第二个司机说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10公分的地方停住;第三个司机说我远远看见悬崖就停住,后来老太太录取了第三个司机,因为这个世界,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第三个人之所以能被录取不是靠他的逞能,而是靠他的沉稳与镇定。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意气用事的朋友圈中,想一想我们会有怎样的结果?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量、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孔子区区20个字把好朋友分为3种,坏朋友分为3种,耿直、度量、学识(益友);偏激、优柔、奸佞(损友);禁不住让我想起“人之初、性本善?”
思绪就不由自主的回到童年,真好!童年总是怀着一份渴望与留恋;每当忆起童年,就忘不了在一起跳绳、一起往墙上摔泥巴、忘不了那追逐蝴蝶的身影、忘不掉那灿烂的笑容。
童年的稚气随着年龄长大而逐渐远去,转而成为勇敢坚毅的少年。随风飘逝的不仅仅是那一份稚嫩,更有那一份纯真。童年,没有灰色的阴霾,只是五彩的希望和憧憬。当长大工作后,利益蒙蔽了纯洁的心,从此,那追逐梦想的心灵不再,希望不再,期待也永远的离开。纯洁如雪、干净的没有一点杂质的心不在闪烁,世界变得暗淡无光,真诚也早已消失不见。阳光依旧,却已不再温暖。眼看着多姿、纯洁的童年,渐渐飘向天际,却也无法挽回?
是什么使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善”,是贫穷?是名利?难道脱离童年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尔虞我诈、学会搬弄是非吗?好像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预知未来,这也是我明白为什么叫“圣人”的原因了吧。现实社会我们给予自己的压力太多了,自己虚荣心太强了。千纸鹤人那种“真诚”与“感恩”不是挂在嘴上的,而应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只有发自心底深处的那种善良才是最真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站得位置不同而已。其实做好自己,保持一份童真不要刻意去追求,你将会永远生活在阳光与微笑中。
论语读后感 篇20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收益很多,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这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毁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备,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却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君子如果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误解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忧伤埋怨,但是应该学会了解别人。
我想,在我们与同学相处时,也有这样的时候,当别人因为某件事而误解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而烦恼,从而责怪对方心胸狭窄,互相批评的结果就是使彼此的误会更深,而使原本十分亲密的好朋友关系逐渐疏远。如果在矛盾发生的时候,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可以原谅对方的行为,体谅别人,不埋怨,不抱怨,不担忧,从而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友谊更进一层。
记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朋友小吉是组长,她分配任务,扫地是最脏最累的任务了,大家都不喜欢做,早上,小吉分配任务时,竟然叫我去扫地,我想那么多同学,为什么让我去呢?当时就十分生气,反驳她说:“我不扫,爱扫你扫!”小吉说:“上次是东东扫的,今天换一下任务,必须服从分配!”我又气又恼,心里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个组长吗?什么好朋友啊!哼!当天,我虽然硬着头皮扫完了地,心里却十分不舒服。后来,我就和老师要求调换值日生组了,到了新的小组,这个小组组长恰好转学了,老师就让我做了组长,这下我可真体会到做小组长的不易了,分配任务,监督卫生,真的很辛苦,还可能得到同学的误解。我彻底地认识到自己错了,于是主动和小吉承认了错误。
孔子的这句话使我联想到这件小事,其实小事中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胸,凡事都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要换个角度,不要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自私地处事,更要想想自己了解别人吗?论语中的人生哲理真值得我们一生去体会啊!
论语读后感 篇21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读后感 篇22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而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的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和,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是惊人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
为了学习,可以三有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邃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的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事师表的学习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后感1000字(通用22篇)】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08-17
论语 读后感08-10
论语读后感300字(通用25篇)06-29
论语读后感100008-19
论语通译读后感07-10
论语通译读后感08-17
论语读后感范文08-10
论语读后感40010-28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通用11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