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1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的是公元前637年那时候的一个故事。当时重耳到流亡到楚国,看到晋国公子来自己的国家,就盛情款待他。在喝酒的时候,楚成王因为开心喝得有点多,就跟重耳开玩笑,“我今天盛情款待你,等你哪天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你会怎么报答我今天的盛情呢?”重耳听到便说,“哈哈哈,楚成王您不是开我玩笑吗?你们楚国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不缺,什么宝贝君王您都见过。我都不知道该用什么东西来表示感谢呢。”楚成王一听不高兴了,“这样,你就什么都不表示了吗?”
重耳想了想,严肃地说,“这样吧,楚王,如果到时候晋国和楚国要是打战的话,我就命令我们晋国的军队向后退九十里来报答您。但如果我们退后这么远,您还是想打的话,那么我会命令我的军队奋力攻打您的军队了。”这话一出口,楚成王的臣子就不答应了,“君王,他口出狂言,把他给杀了吧!听得我都生气了,好大的口气啊。”楚成王摇了摇头,“是我不对在先,款待了人家一下就跟他要报答。他贵为公子却不在晋国,在外仍然有这么多的忠心臣子跟着,将来必成大器。”
几个月后重耳带着自己的手下们在楚国的引领下到了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回了晋国当上了晋文公。时间飞逝,谁还记得当时在酒宴上的玩笑话呢。又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不断强大起来,为了国家的将来两国都想让宋国加盟,终于晋国和楚国间开始有了冲突。打还是不打,其实楚成王是不想打的。但臣子们一直觐见,不得不答应楚晋交战。
晋国的军队和楚国的军队真有兵锋相见的一天。心里记着当时口头下的承诺,晋文公在打战前就下令,“所有军队退后九十里!”这还没打战就往后退,奇了怪了啊。大家耳朵听着脑袋里还在飞快地运转,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下这样的指令。这时狐偃就大喊,“晋文公在当时流亡的时候受到楚成王的恩待,作为报答,晋文公答应在两军交战之时退避三舍。我们是晋国的士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退,往后退!九十里,后退!”听罢大家就往后退,可楚国还是往前追赶,终于大战爆发了。但晋国大胜楚国。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2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那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3
【出处】
《左传》。
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曾经沿街乞讨,饱受流离之苦。他在楚国滞留期间,楚成王十分仗义,以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两人很要好。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开玩笑似的对重耳说:“如果将来公子您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答道:“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回国执政的话,我愿意跟贵国友好,让两国老百姓都过上太平日子。万一将来晋、楚两国非交战不可,两军对阵时,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以报答您的大恩。”不久,重耳拜别了楚成王,应秦穆公的邀请去了秦国。在秦军的护送下,他终于回到晋国执掌了政权,后人称他为晋文公。
晋国在文公的治理下,很有起色。这时楚国也很强大,经常攻打别国。公元前633年,楚将成得臣率领四国联军攻打宋国,团团围住了宋国都城。宋国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决定派兵救宋。
晋、楚两军相遇后,晋文公果然信守当年的诺言,下令晋军向后撤退。将士们想不通,说:“我们的国君哪能向别国的臣子让路呢!”晋大夫狐偃说:“这是向楚成王表示谢意。怎么可以看成是向成得臣让路呢?出兵作战,贵在理直气壮。如果我们不信守主公当年许下的诺言,就是我军理亏。相反,如果咱们退了,他们还不罢休,那就是他们理亏了。”
众将士觉得很有道理,一口气退了三十里,楚军则逼进了三十里。晋军再退,楚军再逼,总共退了九十里。
成得臣以为晋军不敢交战,更加骄横轻敌,结果中了晋军的埋伏,被打得溃不成军,但晋文公没有下令挥师追击,他让楚国的败兵活着逃了回去。
释义
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回避冲突。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4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等史书。
春秋时,晋献公偏爱宠妃骊姬。骊姬想把她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将来继任为国君,于是设下阴谍,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先逼死了申生,又要逮捕重耳和夷吾,两人就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后,才回到晋国,取得了政权,成为春秋五簕之一的晋文公。
重耳出奔国外时,跟随他的有他舅舅狐偃,还有赵衰、颠颉等人。他们先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狄国,重耳娶了季隗,生了两个孩子伯鯈和叔刘;赵衰娶了叔隗,生了赵盾。他们在那里住了十二年。这时晋献公死了,奚齐也被臣子杀了。逃在梁国的夷吾,回国继位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恐怕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便派人去狄国进行谋剌,重耳便又逃往齐国。临行,他向季隗告别,说道:“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答道:“我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还嫁什么人,该进棺材了。请容许我始终等您。”
重耳等经过卫国,到了齐国,又到曹国。曹共公对他们很不礼貌。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看,重耳的随从都是可以担任相国的人才,这位公子将来一定能回国,回国以fi—定能在诸侯中称霸。那时,曾对他无礼的,必然要倒霉,我们曹国恐怕要首先遭殃,你何不趁早向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呢?”僖负羁于是派人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去,在饭里暗藏了一块玉璧。重耳对此很感激C
后来重耳他们又经过宋国、郑国,而到了楚国。楚成王隆重地设宴招待,同时问道:“公子如能回到晋国,将怎么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玉帛珍宝,你们楚国有的是,还叫我用什么报答您呢?”成王说:“虽然如此,总也可以说说怎样报答吧?”重耳于是答道:“倘使托您的福,我回到了晋国,将来万-晋、楚之间发生战争,双方军队相遇下中原,我一定指挥我的部队,避君三舍,以报答您今天的盛情;那时,如果您还不肯谅解,那么,我只好拿起弓箭,以与君周旋。”
后来,重耳从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想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对重耳非常优待,把五个女儿都嫁给他,并且派军队护送他回国。那时晋国的国君是重耳的侄子晋怀公。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并且派人把怀公刺死,自任为国君。隔了三年,晋、楚两军发生战事于城濮,晋文公重耳果然遵守诺言,主动后撤了九十里。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5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便由此而来。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求解驿站】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活学活用】看他那怒发冲冠的样子,就是老虎看见了,也得~。
【妙语点拨】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退,将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远见的人会考虑,这不是软弱可欺,应该谨慎,以防有诈;另一种是对方视自己可欺,逼自己到墙角,我只好还击。如果楚军在晋文公退避三舍后,不麻痹轻敌,而是谨慎追击,可能城濮之战会有另一番结局。
【近义】敬而远之
【反义】针锋相对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6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重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
终于,重耳来到楚国。楚王认为重耳大有作为,就非常的客气对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当上晋王,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宝仆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有什么珍宝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晋王,我就与贵国友好。如果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王。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非常强大。
一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晋文公实现了他的诺言,下令让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成得臣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内容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记,所以退让到这。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旗,指挥军队向后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许多尘土,显出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退避三舍的启示:
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7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出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释读】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1.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5.退避三舍的意思
6.晋文公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