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孝亲敬老的故事名人,欢迎大家阅读。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汉文帝亲奉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一位比较宽厚有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曾给社会带来一度繁荣昌盛。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还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后多病,他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认间经常亲自在母亲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后患病三年间,刘恒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文帝都要先亲自尝过后,才让太后服用。
白居易尊老敬老
白居易一生都非常关心老百姓,尤其对老人特别关爱,就连写诗也不例外。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要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老婆婆能够听懂为止。
白居易在各地担任刺史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总要找来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倾听他们的意见。空闲的时候,白居易常常穿上便衣,到老百姓当中,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们在说什么,问问他们在想什么。如果听到有老人被子女虐待的事,他就特别生气,立即派人将老人的子女带到衙门里,合情合理地责备他们,让他们改正错误,直到子女们承认了错误并答应孝敬老人时,才把他们放走。
如果有贫困老人向他求助,白居易总是热心地接待他们,并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他担任忠州刺史的时候,有一年冬天,一位因为战乱流落他乡的老人前来找他。自居易见这位老人瘦骨嶙峋,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当即就找了一件棉衣送给老人,还给足了老人回家乡的路费。老人热泪纵横,千恩万谢地走了。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自居易心酸不已。
忠州城里有个卖麻饼的老婆婆,由于手艺不好,生意清冷,生活十分艰难。白居易知道后非常同情,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发明了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麻饼好吃极了。他把这种方法告诉了老婆婆,很快老婆婆的生意就红火起来。
白居易敬老深得人心,在他离任时,百姓们老老少少都为他送行,许多老人痛哭流涕,舍不得让他走,有的甚至跟着他,送出十里之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为官者都能像白居易那样,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的疾苦,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自然会受到百姓拥戴……
【孝亲敬老的故事名人】相关文章:
2.孝亲敬老作文
3.孝亲敬老作文
4.感恩孝亲敬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