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的名人故事1
诺贝尔财产万贯,名扬四海,却一生没有结婚。诺贝尔并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在他年轻之时,曾经有过珍珠般的爱情。他与一位美丽的姑娘相亲相爱,山盟海誓,情谊深长。他那动人的爱情诗句,真实地记录了这对鸳鸯的眷恋之情:她举起深情的目光向我凝望,--倾诉纯洁无私的钟情汪汪,我们并不是由自私的动机而结合,父母不曾给我们提过户对门当。她为什么要爱?爱是她的天性,犹如芬芳是玫瑰的馥香。我沉沦在干旱沙漠中的生命,从此获得了幸福和期望。怀着圣洁的祝愿,得到那可爱的姑娘。结为倾心相印的情侣,永不辜负她热爱美好生活的理想。
但是,正当他们处在缠绵情海中的时候,死神夺走了女郎的生命。诺贝尔挥泪写诗,痛悼情人:这样本可以相安无事,只准备共尝婚后的甘苦,然而命里不曾这样注定,她终于嫁给了坟墓……失去恋人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在无限的悲痛中,诺贝尔在寻求正确的路灯:我不再和众人分享欢乐,也不再有女郎牵动心肠;专心攻读"自然"这本书,一页一页从中采掘宝藏。诺贝尔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他一直怀着对已故恋人纯真的爱情,没有被任何女郎"牵动心肠",终身没有结婚。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2
放假后,我利用了两周的时间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荣膺诺贝尔奖的名人故事》。诺贝尔奖许多人都听说过,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创立的。诺贝尔毕生致力于炸药研究,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成果,诺贝尔一生获得了129项专利,积聚了巨大的财富。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签署了他死后遗留下来所有遗产的遗嘱:将全部财产作为诺贝尔奖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奖给物理、化学、经济、文学、和平、生理(医)学六方面对人类文化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激励着许多人,许多人把它定为自己的终身目标。
在这本书中,记录着许多荣膺诺贝尔奖的名人。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赋,但是他们当中一些人也资质平平,有些还被老师认为天生愚钝,成不了才。但是他们却成功了,他们推进了人类的进步,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精神和品质。在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人,同时他也是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在长达60年的生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循环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这三个方面。在他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巴甫洛夫对动物生理、心理、神经系统的研究,为人类医疗健康事业,为人类思维训练的培养,为人类智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助推的作用。1904年,巴甫洛夫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细细品味巴甫洛夫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的勤思好问、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的习惯及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通过巴甫洛夫的故事,我知道了只要小的时候养成勤思好问、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的习惯,就算没有天赋,也照样可以成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3
几十年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叫“Hibbing”的矿区小镇上,人们过着简单而乏味的生活。男孩 Robert Allen Zimmerman 在这里长大,那时,他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电台广播,那里间或会传来一些流行歌曲和彼时方兴未艾的摇滚乐。而当这个男孩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他的意识仿佛被抽离了片刻,在一瞬间他萌生了与此有关的巨大梦想。
这个男孩疯狂地练习演唱和乐器,他因此成了校园明星也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女生的心。但他无法满足于眼下的生活,他心心念念着外面的世界,他要走出这里。中学毕业的第二天他就离开了那个小镇,和别人一起组成乐队,到处表演。不过很快,他就又厌倦了那种缺乏内涵的音乐。等到上大学时,他已经完全无心学业,醉心于弹琴唱歌。那时他还迷上了诗歌,甚至因为崇拜威尔士诗人 Dylan Thomas 而改了自己的名字,新名字叫作 Bob Dylan(鲍勃·迪伦)。
1961 年,从大学辍学的 Bob Dylan 来到了纽约曼哈顿区的格林尼治村,这里聚集着大批的音乐人、艺术家,被称作民谣圣地。Bob Dylan 卸下心中的梦,安放在这个地方,他想在这里的酒吧演唱,去当一名真正的歌手。那时候,他身材纤瘦,头发微卷,说起话来略带羞涩,常常紧蹙眉头,背着一把吉他,提着破旧的行李箱。
Gerde’s Folk City 是格林尼治村里最著名的音乐演出场所。54 年前,Bob Dylan 的名字出现在这个酒吧演出的海报上,他要在那年 9 月 26 日为大家演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下公开演出。那天晚上,他的表演让台下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中,坐着资深的乐评人 Robert Shelton 。三天后,纽约时报出现了关于 Bob Dylan 的文章。
“一颗闪亮的新星在 Gerde’s Folk City 的舞台上冉冉升起。”Robbert Shelton 赞叹道,“即便年轻得不像话,他也是这些天来,整个曼哈顿最独特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弥漫着非凡的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于是,整个格林尼治村,不,整个曼哈顿区,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那一年,他二十岁。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传奇的开始。半个世纪过去了,Bob Dylan 和乐队有过 20xx 多场演出,他个人获得了 10 次格莱美奖,甚至还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名副其实的乐坛“活化石”。他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的作品被无数人传唱,他写下的歌词和旋律沁入到无数人的灵魂,让人们感受到自由。
1961 年的那个夜晚,让这一切有了个美妙的开始。现如今,格林尼治村人头涌动,各国游客成群结队地来参观拜访,可是人们怀念 60 年代,因为那时的午夜,走进一家昏暗的酒吧,或许能与 Bob Dylan 不期而遇。而他年轻的歌声,在风中飘扬。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4
【概述】:1945年,伟大发明---“青霉素”。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5
她的名字叫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现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她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仍在坚持上班,她每天早上9点准时到达自己的办公室。
在很多人看来,像她这般年龄,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可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丝毫没有休息的迹象,而是频繁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坚持写作和教学,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
埋头耕耘,终有回报。她以卓越的学术贡献,被授予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奖项的女性。
获奖第二天,奥斯特罗姆依旧和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教室里,认真完成了两个小时的授课,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接着,请求采访的媒体纷至沓来,但都被她婉言拒绝。她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得诺贝尔奖,我只是想做更多的研究。”
就算诺贝尔奖来临,也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才是人世间最波澜壮阔的“心静如水”!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6
有一个犹太男子,想和妻子离婚(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私生女),妻子不同意。男子说,我迟早会得诺贝尔奖。如果你现在同意离婚,我将来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归你。妻子当即同意并办理离婚手续。17年后,那男子果真获得诺贝尔奖,奖金果然由妻子获得。
这名男子名叫爱因斯坦,妻子名叫米列娃。
以尚未获取的诺贝尔奖金为筹码,诱导妻子离婚,爱因斯坦可能是全球男性第一人。
相信丈夫迟早会获得诺贝尔奖,并同意以获取诺贝尔奖金为条件离婚,米列娃可能是全球女子第一人。
相信丈夫日后会获得诺贝尔奖依然和丈夫离婚,米列娃是怎么想的?她认为倘若自己不和丈夫离婚,不称心如意的丈夫就无法顺利发现相对论。
令人称奇的是,17年后,丈夫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更令人称奇的是,丈夫竟然一诺千金地兑现诺言,将诺贝尔物理学奖巨额奖金真的付给前妻。
假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对夫妻,丈夫或妻子一方图谋离异,另一方不从。离异的那方说我日后会获得诺贝尔奖,如果你现在和我离异,将来诺贝尔奖金全归你,配偶会同意吗?答案不乐观。
所以我们鲜有大师。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7
中学时期成绩很差,被讥笑为“科学蠢材”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后,获奖的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和日本医学教授山中伸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促进了许多医学领域的长足发展。但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年79岁的约翰·格登回忆称,自己在中学时曾成绩垫底,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格登出生于1933年10月2日。据英国《每日邮报》20xx年10月9日报道,15岁时,格登在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当时在250名学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学科目也排名非常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在1949年的学校成绩报告单中,格登被一名老师如是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这份成绩报告至今仍被格登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偶尔用来娱乐一下。
格登回忆说:“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等情况时,我都会看看这份评价,来提醒自己要努力坚持,不然真的就被以前的老师说中了。”虽然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看好,但格登仍然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生物学的热爱从来没有降低过。格登在多年前的一个采访中回忆称,自己少年时被生物学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在当时还引起老师的强烈反感。
格登的父亲曾希望他去参军或进入银行工作,因为格登的身体很棒且是壁球高手。但格登的家庭医生认为他不适合在军队发展,因此将他的小感冒诊断为支气管炎,由此中断了他的参军之路。格登回忆说,幸亏当时没去参军,不然就没有现在热爱的`职业生涯了。后来,格登考入牛津大学,最初读的是古典文学,后又转向动物学,正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8年,格登用从蝌蚪细胞提取的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这次成功随后被应用于哺乳动物的克隆。格登在这次实验中,用于细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术至今仍在使用,他也因此被称为“克隆领域的教父”。1962年,格登在英国《胚胎学与实验形态学》杂志发表论文,论述了一个突破性理论: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这项发现震惊了生物界,也遭到很多质疑声。当时全球生物学界普遍认为,特化细胞发育过程是不可逆的。直到20xx年,日本教授山中伸弥通过对小白鼠的实验,证明了一个成熟特化细胞的细胞核可以被逆转到非成熟的干细胞状态,格登之前的发现才逐渐被学界接受。
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格登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1971年以后,他便一直在剑桥大学工作,曾任多个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据法新社20xx年10月8日报道,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兢兢业业,79岁的他现在仍坚持全职工作。在被通知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还在实验室工作。一名英国记者曾试图联系格登进行采访时,格登的实验室答复称:“格登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据英国《独立报》20xx年10月8日报道,格登还表示,愿意将自己的部分诺贝尔奖金拿出来,作为博士生的第4年科研经费(因为第4年的科研经费往往比较紧缺)。剑桥大学计划为格登办一个庆功宴,但格登表示自己很快会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8
巴金先生生前似乎声誉隆隆,死后备极哀荣,这是人们所见到的一面。实际上,巴金在“党国”意识形态寡头的眼中,他就是一枚棋子,只能按体制的路线走路,一旦表现出个性来,就离“弃之若敝屣”不远了。
话说1982年年初,胡乔木找了几个文艺界的头面人物去谈话,说 :“诺贝尔文学奖,如果来征求意见,我们可以推荐艾青、推荐沈从文,但不推荐巴金。”好奇怪的胡乔木,以为“诺贝尔奖”是靠他们“组织审定”的呢。这也难怪,这个国家,举凡党国领导人的出任,小至修一条路,哪样不是“最高”们勾兑好,“全体”一致通过的呢?
巴金哪儿得罪了这个有“中国的苏斯洛夫”之称的“意识形态主管”的呢?
原来,巴金在一个座谈会上,犯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毛病”,主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最好是“无为而治”,“多鼓励,少干涉”,写作要“表达我自己的意志”;赞成赵丹遗言“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出席同一个会议的胡乔木,则大谈“有为而治”进行反驳。胡乔木之后又是当面又是写信批评,劝说巴金放弃这个说法。巴金没有同意。因此引起胡的不满,于是有了以上一幕。
这件事是由广东作家丹晨说出来的,(见《随笔》杂志20xx年底3期《巴金与胡乔木》),丹晨先生在文中不无鄙夷地评论说:“我只是觉得好笑,因为我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奖要征求哪个政府、政党、官方的意见。真的你以为你是谁了!”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9
9月12日,美国20xx年度拉斯克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
的生命。”这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历史上,共有300多人获得该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1967年,由中国6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名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旨在尽快研制出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正式启动。1969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的课题组长,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寻找分离治疗疟疾的有效成份。
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小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20xx多种中草药中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1971年10月,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其抗虐作用达到95%至100%。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素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屠呦呦和同事们一起研发的青蒿素,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青蒿素为屠呦呦带来了极高声誉,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争议。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充分肯定了屠呦呦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他也认为青蒿素的研发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很多人参与并作出重要贡献。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10
我,签名人阿尔汤恩·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遗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伟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绐在化学上有最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绐在医学和生物学上有重大成就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民主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五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堪地纳维亚人,谁最符台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一个人能想到整个世界,那整个世界就是他的。同样,一个人若只有想到自己,那么他无论生活多久,他的生活里也只是自己。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首先就是,他爱人类、爱世界、爱和平,然后才是爱自己。
【诺贝尔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的励志故事11-22
大仲马的名人故事11-21
中外的名人故事10-15
朱德的名人故事10-27
名人成功的故事09-21
关于名人的故事04-13
贝多芬的名人故事04-08
宽容的名人故事12-14
卢梭的名人故事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