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慎始1
明朝督察院长官王廷相,在一次接见新任御史张瀚时说:“我昨天乘轿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开始他小心地循着干净的地方落脚,生怕弄脏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里,从此再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王廷相接着说:“居身之道,亦如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极佩服此言,以后终生不忘,一直作为为官的信条。
可见,“慎始”,是一种定力,是一条“高压线”。“慎初”关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关乎一个人的政治前程,关乎一个人一生是不是大有作为。在这个故事中,这个轿夫是一个悲哀的角色,下雨天,一不小心“弄脏了鞋”之后,本应该像没有弄脏鞋一样,甚至应该更加小心,选高一点的地方走,选干净一点的地方走,而不应该“一不小心”,就放松了对自己的严要求,就什么也不顾忌。此时,再脏的地方也敢走,再浑的水也敢蹚,有泥的地方也敢踩。
“君子慎初”,固然难得。而一不小心,“破韧”后,仍不自卑、不自弃、不放弃原来的信仰和坚守,自修“破初”带来的“伤口”,不是更难得吗?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而对于只是不加小心,只是一时不小心,或者只是一时疏忽大意的“破初”,更难得的是及时回头,及时改正,及时修正,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谁也没有资格,更没有理由对他们说三道四;恰恰是这样的人,更真实,更值得人们尊敬,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很多时候的“破初”,就像窗户纸被捅破了一道缝隙。此时,若是能够及时修补上,甚至只需粘上一层纸,就是没有恢复原样,也并不影响使用效果,也并不影响美观。但是,如果对这道缝隙视而不见,或者不理不睬,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导致“破窗效应”。此时,就不再是“一道缝隙”的小问题了。看看那些让人惊讶的“大老虎”,看看那些“小官巨贪”,不都是自“破初”之后,像那位轿夫一样对自己不再加以节制造成的吗?
“破初”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不管你事先意识到没有,还是事后自己察觉到了,都会有一种忐忑不安,都会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徘徊之中;此时,如果能够觉悟、觉醒或者像“曹鼎不可”那样畏惧法律的尊严,而收手,而回归正道,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最明智的选择。没有了第一次的'“侥幸”,也就没有了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破初自修”有什么不好?
在“慎初”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警觉的时候,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为“破初自修”的勇气和做法点赞、叫好。“知错就改”,自我修正总比“一不小心踩在泥里,从此再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要好,要好得多。
哲理故事:慎始2
某天,一位学僧前去请教云居道膺禅师:“弟子每做一件事之后,总是不胜懊悔。请问老师,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不懊悔呢?”
道膺禅师回答:“你先听听我的十后悔:
“一、逢师不学去后悔;二、遇贤不交别后悔;三、事亲不孝丧后悔;四、对主不忠退后悔;五、见义不为过后悔;六、见危不救陷后·海;七、有财不施失后悔;八、爱国不贞亡后悔;九、因果不信报后悔;十、佛道不修死后悔。
“这以上十种后悔,你是哪一种呢?”
学僧摸了摸头说:“这些真的都是我的毛病!请老师告诉我要怎么医治呢?”
道膺禅师开示说:“你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今后不要否定好事,而要肯定好事:连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得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这一‘要’字是无上妙药,你要好好用心去服用!”
人对于恶习,往往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假如凡事能慎于始就不会事后懊悔了。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之所以是菩萨,因他慎始畏因,不轻易去造恶因,自然不会有恶果;众生却畏果不畏因,总是先做了再说,等到果报出现时才来后悔。
日常生活之中,想要心安,只要多做对他人有利的好事,也就是肯定好事、否定坏事,自然就不会后悔了。
【哲理故事:慎始】相关文章:
哲理故事:距离01-05
睿智哲理故事01-02
富含哲理故事12-30
中华哲理故事12-28
哲理励志故事12-24
哲理幽默故事12-24
课前哲理故事12-20
乐观哲理故事12-15
热点哲理故事12-14
佛学哲理故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