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班化环境下的小学高段作文教学
由于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使得老师们从传统教学中以传授性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主要让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特别是小班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使教师有机会并主动从高高的讲台上走入学生中间,有充足的时间细致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角色转变,成了真正的组织教学活动者,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小班化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更多的是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释放真心,从而达成自己的意识情态,提高他们对作文在直觉、直观上的认识,使课堂教学真正开放、自主、有人情味,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作文素质的培养。
一、显露真情,敢说真心话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写下了朴实无华、发人深省的肺腑之言:“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由此不难看出评判作文优劣的标准明显地倾向于求真和依此延伸的良好作文习惯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缺少成人化是非判断方式,天性讨厌拘束,向往自由,喜欢用直白的话语交流自己的真情,他们往往用自己直观的视角探求问题的答案,鲜活的个性有时令我们难于招架。我想如果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紧紧抓住他们通过直觉获得的真情,哪怕是稚嫩得可笑或零碎得只有只言片语,鼓励他们可以有这样与那样的想法,在矛盾中磨砺自己,才能在作文中敢于说真心话。
小班化课堂更有可能为学生提供许多认为鲜活的话题,男孩子喜欢做英雄,他们用自己不太成熟的观点评论着好人与坏人,希望自己本领高强,有时还可能为了一个细节的谬误而争论不休。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牢牢记住了他们真情充溢的观点,抱着***的态度,我特意把课堂假设成了交流会现场,让他们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对学好语文的看法。一开始,并没有预想中的热烈,学生对这个问题抱着拘谨的态度。后来,我举了他们身边几个有进步学生的例子,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能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算爱好语文吗?”有的则从这几天的认识入手:“我这几次字写得端正多了,组长可以作证。”还有的红着脸说:“我有点喜欢看课外书了,但学校图书馆的书一星期才借阅一次,太少了。”胆大的学生在下面就坐不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可能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能举出这么多爱语文的表现。听了他们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是呀,作文的确需要这样真情的流露,可能是平时我只过多关注教学进度而忽视了为他们创设言语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其实,我们现在面对的孩子各个生活形态是多样化的,在信息灵敏的今天,他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许多直面这个世界或因与其他伙伴交流而产生的独特的感受。生活为孩子们创设了更多直觉带来的心理感受,关注他们课外的交流,获取与他们贴近的话题,再适机地引导一下,他们就能把真话、实话、自己话畅所欲言地写入作文中。
把写作文当作一回彻底的宣泄、一回刻骨铭心的自律、一回荡气回肠的抒情,我们一定能在作文中留住学生的真心。
二、借助活动,敢言纷繁事
作文教学要情真意切必须借助实践形态的情境活动和生活活动。小班化的作文教学的内涵,就是让日常生活走进教室再现生活,赋予教学活力;另一方面是教师提供虚拟情境,具体操作由学生自由发挥,形式不限,充分体现自由和***,从而展露鲜明的个性。对于这方面来说,借助活动的作文教学还应组织得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生活中的表达就成为学习中的表达,学习的表达又可能成为生活中的表达的一种良性延续。用直觉感悟作文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需求,写作与活动关系密切,就像生活中的说话一样自然贴近。
小班化的教学环境本身提供给我们的就是能关注每个孩子的细微变化,这与作文教学所提倡的情感表述形式丝丝入扣。只是要求将自己认为最有表达欲望的活动内容或评议用自己认为最合适最完美的形式记录下来。即便是纷繁的杂事学生也会有一种内心的渴望去完成。写游记虽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单单确定一个框架再让学生往里钻,我想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那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唤醒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感知,借助活动,并利用直觉来直书胸臆效果更好。
课上,我以学校大队辅导员的身份向学生做了自我介绍,还提出了想法:“春天是旅游的好季节,我们要加大宣传,做好服务工作。请大家积极出谋划策,提供有价值建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们春游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天,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所以不能去太远的地方。”有的说:“春游,应该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有的说:“轻松一下,应该找一个好玩的地方。”还有的更绝:“最好既有诗情画意,还能震撼心灵的好玩又有意义的地方。”听到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我心中一喜,知道良好的开端已经形成,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适机要求在介绍的时候有条理,语言尽量能吸引人。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室里气氛活跃极了:有指手画脚地演讲的,有面红耳赤争论的,也有低头沉思的……我也共同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并一起动了许多脑筋,最后选三个同学上台介绍,并通过大家的指指点点中做了修改。下午第三节课,学生完成了习作,效果出人意料地好。
让学生在活动中习作,知道习作也可以与人交流,只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就能找到文思喷涌。
三、勤于积累,敢动不俗念
积累,这个再平凡不过的词语,在语文教学词汇中,却被赋予了丰富深远的内涵。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教学中,使语文积累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从而能初步理解其包含的人文化、生活化、语言化的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值得学生去积累和体味的是包含人文成分的课文。比如涉及到母爱亲情的课文:《散步》将哲理般的思索蕴含在***的家庭生活图景之中;《背影》的柔情细语更让我们看到了那如水一般渗入全身的家庭温情;《金盒子》中无尽的哭诉提醒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纸船》更是让我们对母爱伟大的抱着缠绵的期待,这些让学生动情甚至能洗涤每个人心灵的佳作不正是最好的典范么?深深地去体味,把自己新鲜的感受写出来,哪怕是借鉴性的片段,只要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把自己处在一个作家的位置,直观地享受带来的愉悦,相信学生一定会告诉我们一些不俗的念头。
还有那些博古通今的文化积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积累体现了文化氛围的重要性。在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欣赏了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后,教师要灵活地发掘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指导学生带着批判和创新的眼光传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丰富文化积累。我常常举清代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来说明这一问题,他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改成了“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还振振有辞地与别人争论说:“这样表意才明确。”虽然这有点牵强,但作文本身就是让我们去争辩的方寸之地,学生能把心中积淀的念头敢于直露露地表述,这本身就标志着一种不凡的成功。
学生只有丰富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了语言库,实际运用时才会有取之不劲信手可拈的语言材料。丰富多彩的积累才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形成情感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写作才有深远的底蕴。语文课程标准极为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主体地位的实现,关注学生除书本知识以外的道德、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说到底,是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语文积累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能培育他们灵动的不俗念。
四、直面灵感,敢书创新文
很多人认为灵感似乎是一种难以触摸的情感。古典文学作品上更是说得神乎其神,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然大多数只对经验的描述:它常常在搔首作态,文笔艰涩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时文思泉涌,春风得意。
其实,灵感只是人们对存在的事物的一次回顾和再思维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脑的一般用表象去思考。在这种状态中,作家会突然吐出精妙的诗句,科学家会突然顿悟。大量的实例证明,灵感是创造者在孜孜不倦的创造性劳动中达到情绪高度集中和极度紧张时候所处的情态,所以严格来说创造应属于具有灵感的劳动。灵感又是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晶,艺术大师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它是以无意识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其各种感觉和想象是灵感来源的必经之路,换句话说,灵感来源于长期观察和思索。当然,灵感是介于无意识和有意识之中,从而接通具象,是一种特殊情态的直觉。了解了这些,对于我们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和训练学生是非常关键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作文教学,因为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所以引导学生作大量的、多样化的练笔已经成为一种事实,灵感也变得不再神秘。
或许有人认为灵感稍出即逝,难以预测,不用去训练。这种看法是极其片面的。尽管灵感的出现概率不高,但它毕竟经过了实践和认识突变的过程,提升了原有的意识形态,对事物形成了新的认识,这种应该属于创造性意识形态完全可以反映在长期的训练以后逐步形成的,所谓“长期积累,信手拈来”。因此,只要经过踏实有序的科学化训练,是完全有可能让每个学生的心智得到一次质和量的提高。
在小班化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照顾和尊重小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培育写作兴趣和不断探究的***,书写真心作文,走出僵化、空泛的误区,并能快速、跳跃式地去撇开事物的细微末节,从整体、从全局去把握事物,提升反应和认知能力。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相关文章:
4.小学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