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探析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发展和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它包括智力因素(认知、运筹、决策),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和复合因素(意志、气质、审美、社交、道德等)。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归宿,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成才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一、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发展与成才的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理素质的提高;智能结构的完善;社会适应性的增强;心理素质的优化。这四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其中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其他几个方面的影响是直接和显著的。
1.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大学生生理健康。
大学生生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在体力与精力两方面。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普遍体力好、精力充沛,行动具有灵活性、平衡性、敏捷性,对事物的关注具有持久性;而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表情、动作呆板僵硬,精神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不爱好体育运动,羞于与人交往,严重者还伴有某些身体疾病,如失眠、胃并内分泌失调,甚至精神分裂等。表面看这些疾病是生理性的,实质上其产生的原因都是长期的心理压抑、紧张或心理焦虑。人是身心一体的动物,不良的心理因素往往能导致生理疾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可见,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形成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心智共同发展的过程,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首先,心理素质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形成。从科学角度讲,影响人思维的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中个人心理素质状况对于保证思维的清晰、有效,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有巨大作用的。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心神不宁、缺乏稳定性,干扰冷静理智的思考,遇到问题,要么优柔寡断,要么任性、感情用事。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则相反,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分析、比较、判断能力。
其次,心理素质影响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现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除了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个外环境外,更依赖于个人兴趣、爱好、需求、动机等,即心理内环境。心理素质状况不佳的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特别对新事物采取抵制态度,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吸纳。而心理素质状况好的学生,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往往通过辅选第二专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等积极涉足新的知识领域,因而能够建立起相对合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3.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包括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以及现代社会突出要求的竞争意识增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行,人们政治观念淡漠,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道德素质滑坡;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以及科技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这一切对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失去奋斗目标,要么成为功利主义的俘虏,要么意志消沉,固步自封,一事无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能承担跨世纪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增强了他们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观,这些积极因素需要大学生从心理上适应,以便走向社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调整、完善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社会转型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淡化了人们的全局观念、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若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从心理上予以抵御,这些消极因素就会滋生蔓延,使大学生在观察、了解人生和社会时出现困惑、迷茫,不利于学生的成才和社会的发展。
?2.大学生自身发展成长需要提高心理素质。
?随着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并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方面,在学业成败上,大学生已认识到心理素质状况对学业的制约和影响,希望找到并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顺利完成学习;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日趋迅速,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当今社会高节奏、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渴望实现自我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更加迫切希望能消除自身存在的如情绪不稳定、心胸不豁达、没有恒心、意志不坚定等不良心理素质,增强承受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关键是把一定的道德准则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这种内化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在心理因素的参与、促进下,外界的一切才能内化成个体意识,进而再把个体意识外化成个体品德、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可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和共同努力。就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重视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为保证该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即:着眼于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个性和谐,社会适应性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潜能,发挥优势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预防心理疾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2)专题性心理健康讲座;(3)心理卫生宣传活动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中具有补偿功能、指导功能和调节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心理咨询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必须重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心理咨询教师要系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相应技巧,能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作出分析、建议、辅导;二是必须认识到心理咨询既不是简单的同情安慰,也不是包办代替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
?3.加强个性化的心理素质教育。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个性化心理教育是以发展大学生健全个性心理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适合当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它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并探索个性化心理教育模式是必须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4.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重视并引导大学生心理训练,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切实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一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二是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三是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构建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通过对心理素质各要素及各方面的全面、系统的培养与辅导,实现大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心理能力的强化和心理动力的激发,达到维护心理健康、防治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心理素质教育作文】相关文章:
3.环境心理作文
4.从众心理作文
5.心理奴隶作文
6.心理的优秀作文
7.矛盾的心理作文
8.心理健康作文
9.描写心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