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堂开始教育论文

2021-04-27 语文阅读

  据说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早晨,著名画家丰子恺翻开《新闻报》,赫然发现一篇文章的题目叫《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他大吃一惊,心想,无冤无仇,谁对他破口大骂,因而急切浏览全文。待到看完,他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原来此文是分析他画画的特点,赞扬他的画作上人物脸部都没有眼睛鼻子,却惟妙惟肖。这个标题拟得实在妙,以至若干年后丰子恺还对此文记忆犹新。可见,好的标题能吸引“眼球”,促使读者继续往下读。标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而我们教材中的文章堪称经典,思想内容、构思行文自不必说,文章的标题也是作者深思熟虑之后确定的,值得好好学习揣摩。所以,品读文本,不妨首先从文本的“头”———标题开始。

  研读题目,设疑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设疑教学能抓住阅读本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题目一般是文章的窗口,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所以,教学课文时,不妨让学生研读题目,围绕题目设疑思考。比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笔者试着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谁在斜塔上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证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选择在斜塔上做这个实验”“作者写这篇文章意在说明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同学就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进了文本,并且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理清了文章重难点。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也是抓住题目巧妙诱导,她说:“《变色龙》这个题目生动形象,鲜明地揭示了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那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从题目看,作家契诃夫为我们描画了一个怎样的套子?这个套子装了一个怎样的人?课后请大家阅读小说,好好体会。”围绕题目设疑思考,过渡自然流畅,激起了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巧妙地粘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也有利于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根据题目,猜测阅读看电影、电视时,人们常常爱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结局,这种猜测的方法用到读书上就是猜测阅读。笔者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就用了猜读的方法。上课伊始出示课题,让学生掩卷沉思,猜测读书:从题目看,在封阳台这个事上,有一个过程。原先是要封阳台的,可为什么明天不封了呢?从封到不封,这中间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引发了人物怎样的思考呢?这样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与认识,学生必然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探索思考,猜测联想,踊跃发言。然后学生阅读原文,自读对照,并思考自己的猜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如果在阅读过程之中,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和课文内容一致,其阅读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同化);如果在阅读过程之中,学生发现其猜测与课文内容不一致,就可能检查自己的猜测思路,对自己的猜测进行修正,调整和补充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比较,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本意义与意蕴的深处,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并产生一种探索的快乐,进而使学生的表达有创意。实践表明,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题目让学生猜测阅读,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对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抓住题目,切入教学题目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头面,读者往往会“以题取文”。高明的作家也总是精心设计题目,从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方面来吸引读者。

  “窥一斑而见全豹”,看题目而想全文。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从题目切入引导,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熏陶。比如教《甜甜的泥土》,从题目中的“甜”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苦、涩’而用‘甜’呢”,使学生明确文章主要是写“小亮把糖埋进泥土里结果融化了”的事情。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探究“糖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不吃了它而要埋进土里”。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再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围绕题目让学生阅读后思考“谁在烈日和暴雨下,他在干什么”。当学生明确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这层意思后,又引导思考“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内容大意各是什么”。据此,学生很快明晰课文的思想内容,对祥子拉车生活悲惨情形的环境描写尤为关注。一位教师在市级评优课活动中上一篇课外文章《我为父亲开车门》(作者黄方园),就从题目入手切入文本,引导教学“:哪几节是写为父亲开车门的?“”父亲在‘我’家发生了哪些事,让他执意要走而后有了开车门的事情?”这样的切入直截了当,简洁明了,给听课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课文题目切入,使教学环节紧凑有序、教学思路清晰,深化了语文课中的品读、品析、品味,增强了语文课中的文化氛围和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增添了语文教学的独特活力。根据课文,编拟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作者或编者根据文章内容深思熟虑、反复斟酌推敲得来的。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就能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但有些节选文章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标题的,这时不妨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这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然是另拟标题,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有利于实现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如苏教版九下有一篇《呼兰河传》的课文。《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小说,编者把节选部分编入教材时,沿用了小说的题目。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让学生思考:能否给文章另加一个标题?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童年趣事”,有的说“自由自在的童年”,有的说“童年的花园”。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后讨论,最后选定了“自由自在的童年”这个题目。拟标题的形式,使学生总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言简意明,提纲挈领。有时,为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发现题目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采用扩展标题的形式,或给题目加修饰语,或给题目加副标题,激活学生思维,更好研读标题和文本。如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二六七号牢房》一文时,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给课文的标题加上一个恰当的定语,以表明这是一间怎样的牢房。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后纷纷发言,得出如下的内容“:狭小而令人窒息的二六七号牢房“”残酷中洋溢着温情的二六七号牢房”“关得住肉体却关不住斗争意志的二六七号牢房”

  “期待着阳光照耀的二六七号牢房“”黑暗中蕴含着无限生机的二六七号牢房”等等,每一个新加的定语都有学生对课文独到真切的理解,这使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有时,一些课文直接分析题目进行阅读,往往对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难以把握。如果将题目稍作变换,变换标题中的部分词语,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文本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可以将题目中的“走”字变换成“爬”字,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走”字比“爬”字用得好:“走”字不仅概括了文中的“我”爬悬崖的事,还暗含人们走人生之路的意思,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俗话说“: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标题是文章内容的形象概括,一个好的文章标题往往承载着强烈的思想震撼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时代表现力,往往能吸引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触动,让人获得心灵上的滋润,使人获得认知上的飞跃。因而品味标题,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主题,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阅读教学,我们不妨试着从标题入手吧。

【语文阅读课堂开始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今天就开始阅读题及答案03-11

阅读语文06-01

语文阅读教案08-18

阅读语文作文03-12

阅读议论文12-16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01-06

我和语文课堂04-06

浅议语文课堂评价11-15

开始的开始,我们只是孩子03-26

新的开始,心的开始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