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死了?1
写字课上好了,老师把我带到画画课教室去。在路上,我看见有一排小树,还有许多人在给它做“护理”——拔杂草,浇水。其中,有些树下还撒了非常多谢落的花瓣,浅粉的,大红的,但看起来还挺漂亮。人们把土堆拢成一个小小的“宝塔”,把花瓣洒在顶上。
我很好奇,问道:“这么多的花瓣洒在土堆上干什么呀?难道是为了给小树戴花环吗?”老师回答:“才没有这样的事呢,落花也是营养哦,所以有人收集起来放在土堆上。”我好吃惊,“原来是这样一回事呀,我还以为小树死了,这些人弄来花瓣给小树办葬礼!”老师听了,哈哈大笑。
小树死了?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孩子们容易理解,所以在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拓展放在了重点。“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情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也可以写一份调查报告引起大家的注意呢?”“我们可以去调查民心河的水为什么不澄清了?”“我们可以去调查石家庄的天为什么不如海南的天蓝?”“老师,在我家到学校的路上总有一堆堆的垃圾,到夏天总是发出恶臭,还有许多苍蝇在周围盘旋。”“老师,在我们小区也有许多树木枯萎了,我想去调查一下。”……
“好,利用这个周末,你就和你的好朋友相约去调查吧,然后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收上来以后,有部分孩子写的还真的不错。有调查民心河的孩子说:“民心河周围有许多垃圾,有好多孩子为了好玩把垃圾往水里扔;通过调查还发现,有许多车排放的尾气和一些工厂排除的大量毒气都在污染着喝水。希望这些引起大家的注意。”调查路边到夏天为什么会有许多苍蝇的同学发现,那些地方小饭店、小的理发管比较多,并且大家都不注意卫生,把脏水撒到路边,所以散发出异味,引来大量的苍蝇。当然还有一些小调查也很不错的。他们还都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我还让他们尽自己所能把大家合理化的建议告知相关人员。希望大家共同关注我们周边的环境,共同关注我们共有的家园。当然更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首先做到这些。
小树死了?3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生活,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在交流学习内容时,多数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也有少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创新思考的意识而人云亦云。
当我告诉大家这是一位和同学们年龄相仿的小作者写的调查报告,同学们有的羡慕、有的惊讶、有的怀疑,但更多的同学表示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对于要开展拓展实践活动,学生们的兴趣很高。当大家就调查什么展开讨论时,我发现学生要调查的问题不太集中,也缺乏代表性、针对性,可能是由于他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不够。同时也体会出让学生能够从平常的小事发现不平常的事,是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们去做的。
于是我布置学生课下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有意观察,然后再确定调查内容。一周后,各小组的调查内容集中上来了,有要调查社区的垃圾问题的,有要调查张贴小广告的等等,我详细询问了各组的准备工作、人员分工和调查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学生陆续开展活动了。
10天后,各小组将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每组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虽然手笔还显稚嫩,但我在听完每组宣读的报告后,发觉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分析、总结等活动,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于是,我欣喜地在每个学生的作品上印上了一枚笑脸章。
小树死了?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3.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独立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绿色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绿色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方法:独立阅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从预习入手,明确本节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怎样观察,又是怎样真实、具体地描写门前那棵小树的。
2.自学生字新词。
3.想想门前的小树怎么会死去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课文时,可通过组织学生自由度、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目的。
2.读文后,为了让学生清楚的把握文章的脉络,可让学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得”,以便从整体出发,把握作者的叙述思路。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本文的体例、写作方式和常见的文体不同,学生拿到课文后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文章。)
三、细读课文,突破疑点。
这一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开始时提出的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读书的感受。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静下心来倾听别人的发言,并鼓励他们对不同的意见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迸溅出智慧的火花。但教师要特别关注哪些听不进别人观点,一味坚持己见的学生。如果学生的观点有违价值观,教师则不可盲目鼓励,也不要一味打击。
在学生交流读书感受、阐述见解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这句话让学生再读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加深情感体验。也可以问问“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但切忌过多的纠缠于内容的分析,上成科学课或思想品德课。
要注意的是,本文提供给了学生一个写调查报告的文本范例。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学着运用。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可以拓展阅读其它的与文本表达方式类似的文章。但要注意选文程度的身前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
四、积累与拓展
本课虽是略读课文,又是小学生之作,但表达简练,用词准确。在充分交流阅读体会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试写一些调查报告。
五、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13个生字,多数字形较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记字的方法,适时表扬那些识字多,记字快的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对于生字表中没有列出的一些难认的字,或学生以往学过而现在又忘记的字,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一掌握的识字方法,如看拼音,查字典,请教别人,或在语境中猜读等方法识记。
“耐”“垃”“污”“贩”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要注意这四个字占格各不同:“耐”左宽右窄;“垃”和“污”左窄右宽;“贩”则左右相同。老师也可问问学生:“你还知道有哪些字是这样的?”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中国汉字的一种结构特点,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教育。奖”字的又上部是“夕”,不要少点。
六、作业
1、留心你周围的生活环境,也像小作者一样做一项调查,并试着写一份调查报告。
2、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会正确的引导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课前预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
3、教师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文章,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文章。
4、要引导学生在集体与个人的.思维交锋之中,学会求大同小异。
5、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6、教会学生在语境中猜读识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教育。
小树死了?5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针对城市树木惨遭破坏的现象,以一份调查报告的形式,从现象、调查、分析、建议四个方面,有详有略、主次分明地进行了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作者对破坏生态者深深的谴责和发出的爱护绿色家园的呼吁。
课文起笔提及小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与“分析”中的“今年气候比较适宜树苗生长”相照应,也暗示出小树的死亡肯定另有原因。
然而事情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在第二自然段的描述中,盛夏来了,小树却枯萎了。小树的生命状态与先前形成了鲜明对照:开始是“成活”了,现在却“枯萎”了,甚至成了一根木棍或被人锯断了。“怎么春天刚种的小树,这么快就死了?”这篇调查报告就是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来贯穿全文的。
在这两段短短的文字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小树成活了,小作者“心里真高兴!”。从一个“真”字和句末那个重重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心里对绿色生命的珍爱、对勃勃生机的渴望。
在“调查”中,作者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最后,小作者根据自己的调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列举出小树非正常死亡的若干原因。有理有据,真实详尽。
在报告的最后部分,作者向园林部门提出了小小建议,向全社会发出了呼吁——“坚决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3个会认的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作者在进行调查时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继续学习从课文题目入手提出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绿色生命的关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字、词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于课题处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探究文本内容。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想问些什么?”
二、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限时让学生读完这篇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三、再读课文,突破疑点。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读书的感受。
2、注意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切忌上成科学课或思品课。同时,本文提供给了学生一个写调查报告的文本范例。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着运用。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注意这四个字占格各有不同:“耐”左窄右宽;“垃”和“污”右窄左宽;“贩”则左右相同。
4、引导学生们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偏旁是这样的?”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中国汉字的一种布势规律。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做一份调查报告。
小树死了?6
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幼儿园的一棵大树下,教他们唱一首歌:“秋风起来了,秋风起来了,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小树叶沙沙,沙沙沙沙沙,好像在勇敢地说话,春天春天我要回来,打扮树妈妈。”
为了让幼儿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脉络,较快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我随手从地上捡起一片落叶,充满深情地唱歌曲的第一段,唱到“心里可害怕”时收住了歌声,提了一个问题: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它心里害怕了吗?它会怎么说呢?我的意图一来留下一个小小的空间让幼儿先去思考一下,看看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二来当第二段歌词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小朋友会更加专注地进入第二段的学习。问题提出以后,小朋友们都在努力地思考:小树叶它会说什么呢?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安静。就在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小男孩,不紧不慢地说:“小树叶从大树上落下来都死掉了,它还会说话呀?”此话一出,其他小朋友似乎从遐想的情境中清醒过来:是呀,小树叶从大树上落下来都死掉了,它怎么还会说话呀?“嘿嘿!”个别小朋友笑出了声,良好的学习情境一下子被打破了。我也被他的话惊了一跳,从科学概念和自然规律来说他说的并没有错呀,但是歌曲是一种艺术,需要感性的艺术加工。我停顿了片刻,从最前面自己的座位上轻轻地站起,脸上依然保持着微笑,缓缓地向小男孩儿走过去,我一边走,一边想。当走到小男孩儿的身边时,我蹲下身子眼睛真诚地看着他,亲切地说:“是这样的吗?那到了春天的时候,小树叶还会回来吗?你想知道吗?仔细地听好不好啊?”然后转过身唱起了歌曲的第二段,音乐活动又自然地进行下去了。
面对孩子这样没有想象和情感但却是实事求是的回答,我以微笑和缓缓走向他的脚步镇定住自己的情绪并进行迅速而清晰的思考,再以真诚的眼神与他对视。形成一种交流“是这样的吗?”既没有否定他的回答,同时也表达出自己不完全的赞同和疑问:“那到了春天的时候,小树叶还会回来吗?你想知道吗?仔细地听好不好啊?”以不脱离歌唱情境的指导语言将小男孩以及其他的孩子已游离于歌曲学习情境之外的思绪重新拉回来。自然的转身和及时唱起的歌声使似乎中断的活动自然地得以继续。
作为老师都很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得流畅顺利,但类似这样的小插曲是经常发生的,能够把握课堂的节奏又不给孩子造成困惑是我们应该加强的一项基本功。
【小树死了?】相关文章:
1.小树
2.假如我明天死了
3.笨笨鱼被咬死了
4.死了五次的猫
5.小树的自述
6.我爱小树
7.大树和小树
8.小树叶的旅行
9.两棵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