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于东汉时期的许慎一生除了写有《说文解字》《五经异义》《孝经孔氏古文说》,还曾给《淮南子》《汉书》《六韬》《楚辞》等书作注。当然,按照今天的分类法,许慎最重要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经学和文字学上。
据史书记载,许慎“性淳笃”,年少的时候就博学经籍。比许慎小了很多,后来也成为一代通儒的马融对许慎非常推崇和敬佩。许慎被当时的人誉之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叔重是许慎的字,可见其学问博深,超越时人。
那么,许慎的学问是怎么来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许慎曾入小学学习,应该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后来,又拜有“洛阳第一才子”之誉的贾谊九世孙贾逵为师,而贾逵的父亲贾徽,曾跟从西汉著名学者刘歆学习过《左氏春秋》,同时也学《国语》《周官》。贾逵子承父业,弱冠之年即能背诵《左氏传》和《五经》本文,一生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诂》三十篇、《国语解诂》二十一篇、《春秋左氏长传》二十卷、《尚书古文同异》三卷、《毛诗杂义难》十卷、《周官解访》等,乃一代名儒。“名师出高徒”,有如此名师指引,这许慎的学问自然也不在话下。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
今天的人们能想起许慎主要就在于《说文解字》,许慎流传下来的完整作品也就这一部《说文解字》。可别小看了这部著作,作为我国第一部分析解说汉字形义、辨别声读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说解共用133441字,被清代学者王鸣盛誉为:“《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现在我们知道,许慎并无特别显耀的门庭,也没有学问广博的祖辈或父辈带他在学问的殿堂里更快找到门径,进而登堂入室,自然就不能像他的老师贾逵那样幼受庭训,子承父业。许慎要想在学问之路上披荆斩棘,取得实绩,恐怕仅凭师傅的帮助和指引还是不够的。《说文解字》第一次阐述了六书的内容,创造性地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540个部首,用部首分类法来统领每一个汉字,这种编排体例前无古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许慎能取得这些突破,除了恩师的.指导,最重要的还是靠勤奋和自学。
其实,不独许慎如此,很多学有所成的学者也是如此。被学者桓谭视为圣人的西汉著名学者扬雄五世单传,其父祖均非学问中人,但并不影响扬雄成为一代大儒。东汉时期出生于“孤门细族”的王充,其祖父王汛任侠斗气,仇人不少,为避仇家,举家一迁再迁,靠经商维持生计。父亲王诵与祖上一样有一股刚强之气,喜欢斗气逞勇,最终得罪当地的丁姓豪强,为避仇,举家又迁到上虞(今属浙江)。父祖二人显然也非学术达人,但王充最终也成为著名学者,留下了《论衡》这一闪耀着无神论思想的不朽著作。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所拜的师傅再厉害学问再博深,最终取得一番成绩的还是靠自己。对于治学之事,如果没有浓烈的兴趣和好奇心,没有坚忍不拔的自学精神,仅指望别人一点拨,便学问精进,学有大成,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人总抱怨,自己不在体制中,无法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也没资源,无法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还有人抱怨,自己的祖辈或父辈都不是搞学问的,没人指点,先天不足,搞学问恐怕搞不出名堂。其实,这些忧虑都是多余的,真正的学问绝不在于你参加了多少研讨会,也并不见得非要在收取版面费的刊物上发表些粗制滥造的论文,才算是会搞学问。这么想,绝对是对学问的一大误解。
在我看来,找到门径,学会自学,对于搞学问至关重要。只是,很多学者即使强调了这一点,也常常被世人所忽略。
钱钟书曾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在当今这个浮躁,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里,要想有真学问或者在学问之途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拜名师,多拜名师,“转益多师是吾师”之外,强调静心自学和勤奋,绝非多余,而是更为必要!
【许慎的学问作文1200字】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学问作文12-22
擦桌子的学问07-13
谁的学问多作文500字10-20
有学问的儿子作文200字10-28
处处留心皆学问作文04-23
学问的反义词09-09
学问作文300字九篇07-18
说话的学问 读后感08-15
处处留心皆学问初一作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