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法,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这就是评论。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这是观察。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对方;责备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体会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驳。相反,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与感受,人们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比如,“我想要每个星期出门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一本书。
书中写了很多案例。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卢森堡博士去巴勒斯坦演讲时候的,现场进行的一次非暴力沟通。大的背景是,美国人在中东地区偏袒以色列人,给以色列人武器。以色列让很多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而卢森堡博士是美国人。
卢森堡在演讲过程中,巴勒斯坦人发现他是美国人。就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后来越演越烈。有的人就说“谋杀犯,滚出去”。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附和让他“滚出去”。
然后他开始和称他为“谋杀犯”男人开始沟通。
卢森堡:“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他使用资源的方式吗?”
男子:“天杀的我当然生气,你以为我们需要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要的是房子,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卢森堡:“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在政治上变得独立?”
男子:“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这里住27年的。是什么感觉嘛,你对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状况有一点点认识吗?我听起来你感到很绝望你想知道我或者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地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她你想了解吗?我告诉我,你有孩子吗?他们上学吗?他们有运动场吗?我的儿子病了,他们在水沟里玩耍,它们的教室里没有书,你见过没有书的学校吗!”
卢森堡:“你在这里陪孩子,孩子是那么的痛苦。你想告诉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给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环境来让他们玩耍和成长?”
男子:“这是最基本——人权,你们美国人不是说不是说这是人权吗?何不让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看看你们给这里带来什么样的人群!”
卢森堡:“你希望更多的美国人来了解你巨大痛苦吗?便意识到我们政治活动的后果吗?”
持续了接近20分钟,他一直在表达。卢森堡倾听每句话,试图去理解他的感受,抚慰对方的情绪。后来男子开始愿意听卢森堡博士说。一个小时后,这个原来称卢森堡为谋杀犯的男子邀请卢森堡去他家想用分享的斋月晚餐。
就这一个案例深深震撼到了我。让一个要试图杀掉对方的人,接受自己。真是厉害!
怎么才能非暴力沟通呢?非暴力沟通有4个步骤:
1、陈述事实;
2、我的感受;
3、我要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的要求是什么?
举个例子:
一对夫妻中的丈夫最近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满身酒气。妻子如果这样沟通的话效果应该比较好。首先说:“老公,你最近总是很晚回家,而且满身酒气。让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旅馆。但是我希望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家。你看这样行不行?每周你三天准时下班,大家在一起吃个饭。看这样可以吗?然后平时回家的时候最好不要满身酒气。”
陈述事实:丈夫很晚回家,满身酒气。
自己的感受:感觉这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旅馆。
我需要的感受: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家。
具体要求:每周你三天准时下班,大家在一起吃个饭。
如果妻子这样沟通:妻子看到满身酒气的丈夫回到家直接就说你怎么又这么晚回家。你怎么不死在外面。我想冲突就爆发了。
通常暴力的来源是自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要解决问题,而是要发泄情绪。这样双方一旦不想忍让,冲突就来了。
所以要想称述事实,稳定情绪。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对方协商解决问题。只要对方想解决问题,最后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最后就是不断复盘,总结冲突发生的具体情况,积累表达自己情绪的词汇库。才能更好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没有想到过语言暴力也是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在不经意间就会伤害到别人。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平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平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习”。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书,终于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实不是觉得厚了,也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应该是大众心理学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了心理学专业的,自然明白有很多书籍其实就是从专业心理学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暂时搁置了。直到,有一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这本书很好看哦,所以,翻开了。
其实,我一般是看完书籍之后才会去看作者的简介的,当然除外那些本来就已经很熟悉的作者,这样就会让我在看书的同时也一并体会作者的经验,一同猜测作者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往往有时候翻看简介的'时候都会让我大吃一惊,很有幸可以拜读这么优秀的大师的作品。人本主义的确是我在本书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欢这些章节,当然每一个章节都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都是会给人不同收获的。区分观察和评论:感触很深,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观察自动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会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往往这样的观察只是片面的,往往这样的猜测只是其中之一,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贴标签和误会。
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的,而评论则是根据你自身的价值体系对该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人们对于评论向来是喜欢反驳的。例如:你想说小红很懒惰的时候,不妨想想你为什么想这么说,因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或许就可以换一种表达,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基于观察和事实),这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懒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说一句你真懒,应当会更让人能够接受,能够意识到为什么人家会这样说我。这个非常适用于教学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长或者老师同学的评论,尤其是老师,当老师因为学生今天没有完成作业,直接告诉这个孩子,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想或许这个孩子以后就这样自暴自弃了,或许这个孩子就背负着这样一句话耿耿于怀,如果告诉他原因,或许下一次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个别事件去否认或者判断一个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苏梦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家长“必读书目”中的一本。当初选择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有目的:自己在跟孩子和家人沟通的时候,经常会不耐烦,“简单暴力”,希望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当然,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也是有怀疑的:从书的名字和封面简介,这本书似乎有畅销书的通病:花哨、夸张、情景架构,有自封“万灵药”之嫌。带着这两种心态读这本书,一章章读下来,发现收获其实还是蛮大的。
作为快餐文化时期的作品,作者直接给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定式;表达观察——说出感受——感知需要——提出请求。正本书也是围绕着这个定式逐一分析讲解。和一般通俗心理学书相似,每一个讲解都是由小故事和小案例组成,读起来不累。读完以后,我试着把这个方法应用到现实,确实会减少“面红耳赤”的几率。这本书确乎不是万灵药,它可以促进自我和对他人的理解,促进内心与外界的和谐。慢慢地又发现,最大的收获是,作者告诉我一个很重要也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观点:不要评价,要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的观察。
那么,对这本书的推荐我也无法带有任何评价了。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让我们学着认真倾听和观察。全心全意地观察体会自己或别人的信息和感受,然后不带任何评价的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本书会知道我们练习这做这些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倾,慢慢地说出中肯的理解。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是沟通的第一步。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认为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恶的。鲁斯贝本梅尔说过,“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因为我说‘这只是我的意见’”。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每章有大量习题,让我们练习区分自己是否客观不带评价地观察了事实。这些练习恰到好处,非常有效果。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二:让我们学着充分表达感受。这是平等的沟通,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本书指导我们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价。表达评判的是语言。人类语言是我满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类分类。牙牙学语的孩童已经开始把人称作“好人”“坏人”,然后又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人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勤劳或懒惰,等等。我们从小就学着用评价的语言表达自己。不幸的是,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即便对自己,屈服于评价的压力,很可能使我们心存怨恨,并厌恶自己。“爱”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正视并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将冲突归咎于哪一方。当我们不在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理解我们的感受,内心会变得平和。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三:让我们学着说出具体需求。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和别人需要什么,并准确表达出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经常无视自己的需求,甚至认为这是可耻的。我们长期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牺牲和忍耐”,而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放纵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往往是痛苦的根源。 寻找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不带主观评价和自责的说出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的自我和与他人的交流。这本书指导我们练习准确地表达需求,而不是抱怨。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四:让我们学着表达感激和欣赏。赞扬是表达欣赏和感激的一种常见方式 。短期成功学和社会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会提倡用赞扬来促进沟通和交流,所谓“再多表扬也不过”,“好下属和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其实,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关系 ,一旦下属和孩子意识到赞扬的目的是为了操控他们,他们对于由衷的感激和欣赏也会心存疑虑。虽然赞扬有时会让人感到不自在,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换一个角度 ,不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来表达感激和欣赏会更容易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对此,我们可以练习说出对方做出的对我们有益的行为,进而说出我们的那些需求得到了满足,然后表达出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既不自大,也不谦虚。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年轻人与年长人之间有“代沟”,上级与下级有“阶层”,还有地域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宗教差异等等,等等。差异无处不在,沟通却不能逃避。每个人都是带有自己的背景来看待周围事物的。把既有的评价附加与和他人的沟通中,就很难完全理解别人。不评价不代表没主见,而恰恰是要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需求,而让对方没有逼迫之感。
确切的说,这不是一本解决问题的书,所以,很难把这本书推荐给希望在别人沟通中顺利实现目的的人,这也不是沟通。这更像一本引导我们体谅别人体谅自己,实现内心和外界和谐的书。这是一本提倡避免伤害的书,提倡在沟通中融入爱,体谅和平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非暴力沟通》读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处:其一是爱自己(第九章内容),对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对自我表现的包容;其二是非沟通的四个关键性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以及第三点对话中对他人情绪的理解。
整本书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关键——爱,这也是后文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然后展示了“非爱”的异化的沟通方式;继而分五章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对个体具体的或连续性的行为发表不带道德评价的意见,而不由此行为推测、总结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们不对行为进行评价,而是表达此刻的心情)、需要、请求(减少抽象的语言,具体的描述请求内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沟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倾听别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与感激,热爱生活。
在阅读中,除了“爱”以外,给我很深映像的另一个词是“具体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中,作者一再强调我们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具体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出具体的请求。其实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只是在表达感受和发出请求这两点上,我觉得这种具体化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冲突。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会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来,而不会明示。当然,另一方面而言,这种风俗,也让我们更擅长体会别人的情绪。(至少我个人感觉,内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爱自己给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有一点完美情结的缘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气,自我纠结。第九章作者的疏导,确实让我很受益。不同于以往我所看过的文章,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对自身需要的关注”,让我觉得以“满足需要”为导向去处理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自我的愤怒与不满——虽然这是句正确的废话,但当我在与人共事中再体会这句话时,确实感到身心的一阵轻松。(当然这也是因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而后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还没有体会到二者的区别,因为我这确实是我的工作,虽然我很讨厌。
其它几章除了具体讨论非交流沟通的细节外,我个人喜欢的还有第二章。异化的沟通方式的提出,让我反复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总是不经意的采用里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沟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点关于听到不中听的言论是的内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赏,负面的感受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满足而并非行为本身。至于其他各章,暂时触动一般,不过对于两个人的对话交流,我觉得可以再着重看看六、七这两章。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的“爱”有时让我觉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点扯淡(毕竟国内没有教会那种氛围)不过就沟通方式而言,理论讲解的很清楚了。虽然我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全地按照那四个步骤去实施,但是那种自我克制、客观具体的讨论事物的态度我想自己是会努力做到的。同时,从需要是否被满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绪也是值得一试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自认为上次读《非暴力沟通》已经很认真了,今天拿来重读,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在前言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开端。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完全正确,他为什么总是执迷不悟?我们自认为自己正确无误,是源于我们的自信,可是我又说服不了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就纠缠于为自己辩护,最后谁也战胜不了谁。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却徒增烦恼。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如何才能说服他呢?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转变的是沟通方式,我们要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到:“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初读这句话,觉得作者真是没有底线,怎么连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进行区分了,那这世界上还有正义吗?如果对于不道德行为不去谴责而放任自流,哪里还有公平正义?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再往后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对对方以道德或不道德进行评价,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书中又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非常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书中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中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是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这句话清晰的给出了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的答案。道理很简单,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觉察不够。我们表达的错误,是因为我们觉察的不准确;我们体会不出内心的需求,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到内心真实的声音。
“而我倾听每句话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并不将他的话视为攻击,而当作来自人类同胞的礼物。”当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觉察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创作的一本书,希望通过非暴力沟通,让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爱、和谐和幸福,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了解那些不经意间的伤害,从而把握语言的技巧,当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了解到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它被称作“爱的语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不经意的话语,而对别人造成伤害,而我们往往却不知,不明白为什么两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疏离,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感到越来越陌生。正是因为这些作者出于某种原因,经过不断的体验人生,从而找到一种沟通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来谈话和聆听,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鲁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谢爱与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生活更加美满,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含义。
作者在书中写到:“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其实,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因为某种语言和表达方式,所以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就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往往就忽视了别人的感受,一直不经意的话语,从口脱出不计任何后果,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却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同样的,当我们没有得到满足时,也常常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常常伴有愤怒,冷漠等等,同时在我们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却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想法,常常选择逃避或者急进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不满,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从而使两个人之间越走越远。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冷静下来,我们不妨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书中说到,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观察、体会、感受、请求,每一点都清楚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就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是沟通更为顺畅;学会表达自己的请求,只有你说出来,别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从而满足你。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认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间的美好,反之,当你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将是一片灰暗,当你不如意时,不妨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去体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当我读过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之后,感触很深。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与他人沟通,交流,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解决办法,即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满的事情,你若呵斥对方,让别人改正,那给对方带来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较委婉的方式告知对方,并让其改正,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方也会知道该怎么去做、去改正。
这个方法是非常不错的,但如果对方脾气暴躁,不与你认真沟通,你需要怎么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遇见不讲理的,自己也很难冷静,对此,非暴力沟通指出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
即我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例如:若与自己特别要好的朋友发生争执,如果双方互不退让,结果只有一个,友尽于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让一步,听听对方的辩解,理解对方的想法,自己在表达的时候,语气态度委婉一些,沟通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矛盾与不满都会不复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说:“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与人沟通时,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这便是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会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即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进而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通过这本书,学会的不是如何说话交流,而是一种思维,这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认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沟通,所以要在生活当中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使自己能与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1.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6.读非暴力沟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