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2017-10-31 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1

中国作文网(Www.t262.Com)原创作文 > 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它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义薄云天的关羽形象。

在作品中,关羽是义的象征。虽然曹操送给他金银和美女,天天以酒宴款待,但是他却不为所动。后来知道刘备在袁绍那里,毅然放弃了曹操给他的优厚的待遇,过五关斩六将前去投奔刘备,他这种义气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和重义气的关羽比,吕布可以称之为小人了。他本来是丁原的义子,但董卓送了他赤兔马等物,他便动了心,杀了自己的义父,弃明投暗。在吕布眼中,这些宝物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的人,都把义看的很轻,而看重利益。哎,我忠心希望大家都能像关羽一样讲义气。

读三国演义有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千年的往事早已随江水逝去,存在的却是永恒的记忆。

  千年的记忆虽然光辉灿烂,却如同过眼云烟,唯有你,能让驻足。回首千年,记忆中的你挥之不去,一如你的名字。

  初识你,是在《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你被罗贯中披上了一件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外衣,我也曾被这件外衣蒙蔽了双眼。那诸葛孔明处处高于你,可你却容不下他,以至后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一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至今读来依旧如鞭子打在心头。在罗贯中笔下,你气量狭小,过于争强好胜,被孔明气的一连三次怒气填胸,箭疮迸发,最后只留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凉感慨便一命呜呼。可那孔明却亲赴东吴,在你的灵前伏地大哭,哀恸不已地吊丧,读来不禁让人感到可悲。

  可我也知道,你是周瑜,“瑜”是美玉的光彩之。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那一件轻薄的外衣哪里掩的了美玉的光彩呢?那时你正值弱冠之年,助孙策平定江东。凭借卓越的功勋,你被封为东吴的建威中郎将。可是老将程普自持功大不甘年轻的你的地位居于他之上,于是程普处处与你过不去。但你却没有与他计较,依旧以礼相待。后来程普感叹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看来不仅是程普,就连千万东吴将士也为你宽广的胸怀所深深折服。

  “曲有误,周郎顾”,记忆中的你,总离不开音乐。那一曲曲泠泠切切的乐声从你的指尖下流淌而出,宛如高山流水,澄澈而不失深远,情越无比,沁人心胸。我总能想起英勇善战的你回眸顾曲,指挥若定的名将也时时流露出琴心雅致。古往今来,有多少好曲之人,可是又有谁像你一样名垂千古,青史留芳?

  想当年,曹超挥师南下,想一举平定江东,一场赤壁之战将你推向历史前沿。战场上,你雅致依旧;记忆中,你坐在虎帐中抚琴。素手抚动的琴声伴着江水的涛声荡气回肠。那时,你的指尖勾托的不是琴弦,而是一段江水的故事,一段江水的传奇。曹操万万没想到,是你,在弹指间,叫风云变色;在琴曲之中,惹波澜壮阔。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兵片甲不留。那赤壁之火不仅让曹操不敢直视江东,更造就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你有王佐之才,是万人之英,但苍生却没有厚爱你。我永远也忘不了南郡城下浴血奋战的将军和那支离弦的毒箭。谁曾想到,是那支毒箭,使记忆永恒。记忆中,你总角之交追随孙策,弱冠立基辅定江东,三十麾水师治国。你是江东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可谁能料到,一曲未终,三尺青锋缓缓垂落,光芒渐渐消散,你壮志未酬,却英年早逝。

  周瑜,每当想起你,我总有一些感叹。受伤、疾病、早逝留住了你的青春美貌,甚至使青春美貌之上的进取、谋略、胆识、大气、风流空前绝后地交融在一起,都变得美玉般无瑕无憾。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回首千年往事,感伤的眼泪潸然而落。

  江水流逝无数个生命,浪花淘尽千百位英雄,唯有跨越千年的记忆让我为你驻足。在我心里,你永远是长壮有姿貌的东吴都督。公瑾,苍天将一切的优秀都给了你,留给后人的却是绵绵不尽的惋惜与哀叹。

读三国演义有感3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许多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等等。其中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让我们耳熟能详:火烧赤壁、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这本书不仅充实了我的寒假生活,而且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中三国鼎立,其中数魏国的曹操势力最大,而孙刘两国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对曹,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同时也英才辈出,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三国中蜀国的大将张飞,虽勇敢但鲁莽,而关羽却智勇双全,深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是这个诸葛孔明,为蜀国的千秋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自己的智慧为蜀国解了一个又一个燃眉之急,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有一个经典故事。在他的众多锦囊妙计中,空城计更是让我们心悦诚服,居然把聪明睿智的司马懿吓跑了。而三国中,周瑜巧借东风火烧赤壁靠的也是知识和智慧。翻阅文章,我思潮翻滚,比比他人,想想自己,我该怎样去努力?试想:如果诸葛亮没有博览群书,虚心好学,他能有那么多锦囊妙计吗?我如果不好好学习,又怎能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时刻铭记,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名人对话,获得心灵的启迪,长出智慧的翅膀。孔子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将《三国演义》进行到底!继续读下去!

读三国演义有感4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老师经常让我们多看书,那是一定对我们有好处的,不但丰富了知识,还懂得了很多的历史故事,我读了《火烧赤壁》这段情节就其中的一篇。

  《火烧赤壁》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以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有了智慧,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

  这个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瑜,他虽然嫉贤妒能,几次要杀孔明,但也智谋过人,他还和黄盖用苦肉计,骗过了曹操,也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随便听信他人话。作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5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卷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辟的总结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读罢《三国演义》掩卷沉思:这分分合合岂非人力所为?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的长篇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斗智斗勇,各方的用人原则和谋士的脑力风暴一次次撞击左右了战争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善于用人是成就伟业的保证。

  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以获得良才为己所用,事实证明人才的招揽为其统一北方规划了可行的蓝图。

  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曾进言“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获得民心。可见袁绍不善于用人,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官渡之战中又错失许攸,因为不能听进人言以超强实力完败,也充分说明问题。可见知人善用威力无限。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东汉末年正值乱世,许多有识之士,治国良才,隐居山林期待救世伯乐以一展雄才大略。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让读者敬佩的一位。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与亮相见后,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我们常常赞叹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实际上这天下三分其实是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策划的。否则以刘备无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孙曹抗衡应该是难于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于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实非是《三国演义》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历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缭,可谓英雄不问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够平等对待臣下。最终这些人都为秦始皇成就伟业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中自己获胜时说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得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同样的是汉武帝,启用董仲舒、主父偃、卫青等人实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于用人,成就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善于用人,出现开元盛世,后期任用奸臣出现天宝危机。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演绎也好,历史也罢。人才决定兴衰;无论当今,还是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人才,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

  未来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交流不断频繁,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还是教育的发展。读罢《三国演义》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国家、民族的未来在我们手上,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尽全力,去奉献。

读三国演义有感6

  今天,我读完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诸葛亮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最后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不是雄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了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读三国演义有感7

  罗贯中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对,他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 演义》的作者。他写的《三国 演义》是我非常喜欢的小说,而且,他给我我的感触非常的深,让我回味无穷。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罗贯中写这本小说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因为那本书共有一百二十回呢。

  小说中令我最难忘的一章就是:赵子龙单骑救主。赵云单骑救主说的是曹军围杀长板桥,想杀掉蜀国的少主。赵云一人杀了进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少主。之后,赵云带少主一路杀回蜀国。这说是赵子龙单骑救主了。这让我感觉到,只要有勇气,大胆的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现在,我们小学生说是缺乏这种勇气,没有这种胆量。就拿我来说吧。我在补习班里,我明明可以回答对一些问题,可是我就是缺乏胆量,错过了机会。小学生只要有胆量,就一定会成功。在我们单元测试的时候,假如遇到我们不会的题目,而我们有的人却非常犹豫,直到收卷时才随便写上。这也说明了小学生缺少勇气。勇气和胆怯,就在一念之间,就看你选择什么了。

  这就是我在《三国演义》中学到的知识,如果你也想知道,可以找过来看一看,一睹《三国演义》的丰采。

读三国演义有感8

  放下沉甸甸的《三国演义》,那淋漓尽致的情节、拍案叫绝的计谋,还有的余音绕梁,丰富的句子、富有表达性的好词佳句,都深深在我脑子里扎了根。 回想起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刘备参军时,遇到一位威风凛凛、个子一尺七左右,于是便摆酒设宴,酒兴发了一半,一名个子一尺八长的好汉推着车过来了,三凤眼,于是,他们便坐下谈天说地。那“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气概、爽快的性格,真可谓是英雄啊!

  放下沉甸甸的《三国演义》,那淋漓尽致的情节、拍案叫绝地计谋,还是余音绕梁,丰富的句子、富有表达性的好词佳句,都深深在我脑子里扎了根。

  回想起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刘备参军时,遇到一位威风凛凛、个子一尺七左右,于是便摆酒设宴,酒兴发了一半,一名个子一尺八长的好汉推着车过来了,三凤眼,于是,他们便坐下谈天说地。那“把酒问青天”地豪迈气质、爽快的性格,真可谓是英雄啊。他们三个原本都是些粗鲁地农民,但是仓促的招兵起义,志同道合的三位好汉在此相遇。

  想起三人战吕布,那才喝为精彩,关羽甩了甩青龙偃,拍马迎战,刀光剑影,雁气长吼的苍穹下,两道闪电在殊死搏斗,吕布来了个横劈,关羽往后一躺,说时迟,那时快,立刻向吕布腋下刺去,好个吕布,来了个半腰挡,把刀弹了回去。张飞见久战不宜,也拽着长枪,拍马飞去。又斗了几十回,刘备也出马,三人挥起手中的兵器,向吕布砍去,吕布见不妙,虚刺一枪,逃离战场,那精彩刺激的情节、丰富的语句,让我越看越入迷,陶醉其中。回到应内,便举杯庆祝,也让我有了胜利感。后来,兄弟三人经过南征北战,建立起了兵力厚实的军队。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请出了山,开始辅助大业。绝世奇才诸葛亮略出计谋,让久经沙场的军队百战百胜。

  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计谋,课外知识也增加了许多,《三国演义》,让我的性格从开始孤僻走向开朗,从心胸狭窄变成体面大方。

读三国演义有感9

  《三国演义》是一部我国的古典名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故事。

  翻开书,第一句话这样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书中以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来阐述忠、仁、义、爱的人生道理,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书中介绍了聪明机智、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求贤若渴、内心又复杂的刘备;忠勇的关羽;英勇的张飞;嫉妒人才、心胸狭窄的周瑜;奸诈狡猾、但又是三国中人物塑造的最成功、最伟大的曹操……这些人物给予我了很深刻的思想。虽然人物性格不一,但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印象很深的人物:

  关羽:他有着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配青龙偃月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刘备,因战败降敌但一直在打听刘备的消息,不辞辛劳。一开始,我对关羽的投降感到很不解,他不是只忠于刘备吗?现在怎么这么轻易就归顺于曹操了呢?但读到后来我才理解,他的一时归顺也是一种特殊的“忠”。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诸葛亮:他是封建统治时期最最需要的忠臣,一个能够为自己主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才应该在书中,作者会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虽然描写很简单,但他的内心可不是就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再说曹操。那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但是他并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他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从那时的三国英雄到现在的新世纪英雄——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他们奉献了就不求回报。像我们身边的老师:他们是那么的伟大,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去教育一个又一个无知的小孩,让他们成为国家的顶梁柱。像工作辛苦的医生:他们救治了多少生命,把一个又一个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们是多少人的救命恩人!像英勇的战士: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自己的国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像勤勤恳恳的工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那么优越的生活条件。像父母、像那些帮助你的陌生人……

  现在的英雄不一定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哪怕是做了什么不起眼的小事,都称得上是英雄。

  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东汉末年有三国……“这是一首歌曲开头的一句歌词,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对三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国演义》书中描写了很多大英雄,其中军师诸葛亮是我最佩服的人物。他足智多谋,天天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赤壁之战”、“空城计”、“火烧军营”等等都是在他的英明布阵下打下来的大胜仗。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计”这一战。诸葛亮在只有一班文官和老弱病残的士兵的情况下,让人大开城门,自己在城门之上焚香弹琴,引司马懿上钩,以为有埋伏传令军队士兵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掉头撤离,不费一兵一卒为蜀国解了围。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明白,遇到困难事情要多动动脑筋,那样你离成功的机会会很近的。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1.读《三国演义》有感

2.读《三国演义》有感

3.读《三国演义》有感

4.读《三国演义》有感_作文

5.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

6.读《三国演义》有感600字

7.读三国演义有感500字

8.摒弃嫉妒-读《三国演义》有感

9.读《三国演义》有感1000字

《赛尔号》 我的收获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