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2021-06-17 写景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1

  砖塔胡同,顾名思义。因为胡同的砖塔而得名。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元代。

  砖塔胡同位于西四牌楼附近,胡同矗立着青砖古塔。为此,我曾亲自去那里,胡同里德房屋倒没什么特别,是东边高高的立起一座塔,据那里上的人说,塔龄没有精确的数字,应为历史太久远了,但肯定在六百年以上。周围的房屋亦应与此相仿。

  我到砖塔跟前细看。粗略数数,共有9层,它的顶层完好无损,但根基却残败不堪。这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的砖塔名为“元万松老人塔”是他的葬骨塔,是为了他而修建的。

  砖塔胡同原来是个戏剧场所,但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后拆散。

  这原来还是鲁迅的故居,而如今也免不了被拆的厄运……

  现在胡同越来越少了,望着这些正在消失的历史,心中感慨万千……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2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据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

  公元前7世纪燕灭蓟,由此蓟成为燕国都城。北京成为古代中国首都始于金朝。金贞元元年(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在现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广安门一带。自元代起,北京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国都,元大都,蒙古文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也是在此时,北京成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称的“世界莫能与比”的都城。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后明朝明自成祖朱棣即位第二年,迁都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由此北京正式成为汉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3

  小胡同学是我们班数一数二的大吃货,他的肚子大大的,眼睛小小的,还特别能吃,每次添饭的时候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我们走啊走,终于到了春晖公园,大家都开始玩游戏了,有的玩躲猫猫,有的玩撕名牌,还有的玩枪战。这时候小胡同学却累趴下了,因为他的包里装了太多零食。他看见大家玩得十分开心,就想站起来和我们一起玩,可还是力不从心,只有坐一旁看着我们玩的份。

  过了一会儿大家都玩累了,开始分享零食。大家把各自的零食都拿出来分,小胡同学看见这些零食眼睛直冒金光,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他立刻拿起一包巧克力,三下两下就把巧克力吃光了,又拿起一包饼干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不一会儿,小胡同学就把大家的零食都吃光了。

  怎么样,小胡同学是我们班名副其实的大吃货吧?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4

  我作文班后排的一个胡同学,他的性格就像个“定时炸弹”,时不时就会爆炸。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就把椅子往后推了一下,不小心撞到他的桌子了,他就拿起笔,捅我后背。后来,我就没有胆坐他前面了,因为坐在他前面太可怕了,好像动不动就有被打“死”的危险,现在坐他前面的是一个男生,这个男生不知道干了什么事,又把这个“定时炸弹”引爆了,胡同学二话不说,就冲了上去,在他后背来了个降龙十八掌。那个男生也不甘示弱,两人便打起来了。经过老师的劝阻,胡同学终于暂时安静下来,不过,他的眼睛还是瞪得很大很大,冒着火,还把嘴噘起来,好像这火山还要再喷发一场。

  这胡同学可真危险啊!动不动就发飙。哎,跟这种人一个班上课,可真是令人提心吊胆。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5

  我家对过有一个村庄,叫东岗村,村庄里有许多胡同,我和爸爸每天早晨跑步,经常路过那里,从村中穿过。

  有的胡同较宽大,开着小吃店、理发店等等。有的胡同两侧堆着垃圾,怎么没人收啊?真不讲卫生!这让我想起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有一次爸爸问我:“为什么要修胡同啊?”我胡同里流走,不会淹了房子呗!”爸爸又说:“挖个下水道不就行了吗,何必留胡同呢?”我说:“不知道,您能给我讲讲吗?”爸爸启发我说:“看看胡同两旁都有什么就知道了!”我看了半天也看不出所以然来,只好说:“还不知道!”爸爸这才告诉我:“胡同两旁开着好多门,人如果想到别的地方去,就必须从门里出来,要没有胡同,人从哪里走出来,到街上去呢?”

  噢,原来是这样。今天,我知道了胡同是干什么用的,想想看:我每天路过胡同,我怎么没有问个为什么,看来以后应该多问个为什么呀。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6

  “卖冰糖葫芦啰!卖冰糖葫芦啰!”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你是否会想起大街小巷,以及那些把大街小巷就串联起来的北京胡同?

  非常有幸,春假期间,我跟随旅游团走进了北京胡同。看似普通的巷子,可是如果你仔细去品鉴的话,就会发现其浓厚的人文底蕴。北京的胡同,有数百年的历史,胡同里的四合院,大部分建于清朝初期,规模宏大。轻轻触摸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能感觉到穿越历史时空而来的那种神秘气息。

  胡同,也叫里弄或巷,用于联结不同的居民区或四合院。其中的南锣鼓巷,是一条非常著名的胡同,在北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晚上都是人满为患,巷子里头儿卖的风铃、镜子、手镯、手链等等小玩意儿,生意好得不得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爆肚、炒肝儿、炸酱面等等北京特色小吃在这儿也均有卖,整条胡同飘着阵阵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我比较喜欢的有冰糖葫芦和涮羊肉。冰糖葫芦甜甜的、酸酸的,外酥里嫩,非常美味!涮羊肉味道微咸、肥肉几乎没有,嚼感十足,越涮越美味!

  我曾想,一条普通的巷子是如何流传到今天的呢?也许,是人们喜欢这儿丰富多彩的玩意儿,或是这儿美味的小吃。也许,大多数人喜欢这儿是因为这里的热闹气氛,能带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回忆。也许,这就是胡同里那小小的狭窄地儿的奇妙之处吧。

  行走在北京胡同,亲身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奥妙,实在过瘾!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7

  北京胡同可以说是北京物质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而在这一条条胡同中又有着一个个不起眼的人物,引领人们感知胡同之美。他们是谁?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骆驼祥子》吧?祥子是什么职业呀?对,没错,他是一位人力车夫。

  他在本次游学活动中,学校特意为我们请来了北京唯数不多的车夫。让我们去深入胡同,理解胡同的文化。但我必行,我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就好比我所乘坐的这两黄包车,骑车的师傅就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这是怎么回事?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我与我的好友小丁共乘一辆车。这对于车夫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为我与小丁都有些许胖,加在一起,对于一个健壮的年轻人载着我们都是件很辛苦的事,更何况是年老的车夫呢?再说我的车夫……(啪!别剧透)

  我们上车没过多久,才在胡同里转悠了几个拐弯,就听到师傅气喘吁吁了。我的好友小丁是一个热情之人,而我虽不是热情之人,但也不喜欢看人难受。于是我们决定让这位师傅靠边休息一下,但师傅掌着车盘,不停下,也不减速。

  后来,在小丁逼问下,师傅告诉我们他不久前骑车出了点事故,他的肋骨断了三根。虽然现在手术后康复了,但身体大不如前,也不太敢卖力,骑车久了,就很累。而且,听他说来,他的好几位车友身体状况都不乐观,但是为了每天多拉几趟,大家都起早贪黑,卖力干活。我和小丁想说几句安慰车夫的话,但我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我如鲠在喉,我终于真正懂了杨绛在《老王》一文中的那份“愧怍”。我也终于懂了老舍笔下祥子的那份拼搏。

  原来世界上有些人不像我们一样可以衣食无忧,他们甚至生病了也要出来赚钱,只为了生存下去……

  我通过这一次的活动,才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8

  不同于大城市的繁忙与匆匆,位于市中心的胡同却有着不一样的文化韵味,情系胡同,品一品它别具一格的慢生活与旧时光。

  凉晨、青瓦、碧树。胡同的清晨是我的最爱。夏天的清晨还有一些凉意,天刚蒙蒙亮,不知是不是阳光的原因,所有的一切都笼上了一股薄薄的雾气。踏在青砖上发出的声音在这个清凉的早晨格外显眼,周围的绿瓦都被岁月薰成了舒缓的黛色。檐下的蜘蛛网和着微风,是否能奏出些声响。杨树下的老自行车,斑驳的白墙上趴着打盹儿的白猫。都不禁让人放缓脚步,融入其中。远远的就能听到骑着三轮车的小贩的叫卖声:“豆浆油条麻团嘞…来来来……”似乎唤醒整座城的不是公鸡报晓,而是胡同售卖早餐小贩。

  躁午、鸣蝉、倦扇。胡同的正午会使任何一个人感到困倦,就连早上在门口穿着马褂下象棋的老头们,也都各自回到家中午休了。搬一把躺椅,拿一把大蒲扇,便是午休的最好装备。老大爷打开收音机,调到那个几十年不变的频道,躺在椅上,手拿着蒲扇一晃一晃的,鼓出一阵阵凉风。收音机里有些参差的京剧,和窗外响亮的蝉鸣声,似乎都是最好的催眠曲。大爷手中的蒲扇又晃了几下便不再晃了。躺椅也渐渐停止了摇摆,这时正午的胡同又会夹杂着这独属北京老大爷的鼾声。

  安夜、流月、碎星。胡同的夜晚是最让人感到舒适的,搬一把小木凳,和奶奶坐到大门口,看着天空中细碎的星子闪烁着,围在轻若云烟微弱的月的旁边,点缀着一成不变的夜空,这时候奶奶就会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有时讲到兴处,还会绽开一抹笑,似是昨天刚发生的事。小孙女也会一边晃她的小凳子一边听奶奶讲,时不时插上几嘴,等到月光淌在青砖上的潺潺流水流向远方时,人们才会搬着小凳子回家休息,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情系胡同,岁月的沉淀让它一天天的变老,变慢,但它所拥有的,却是大城市所缺少的,享受岁月静好的生活方式与节奏。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9

  胡同在我的脑海里是悠扬的叫卖声和货担里变戏法似层出不穷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是雨滴打在地面上的清脆的音乐和飘在墙壁上斑驳的图案,是小伙伴们肆无忌惮地奔跑玩闹和爷爷奶奶越来越远的叮嘱声……胡同,是承载着童年的梦想和长大后的回忆的“时光隧道”。

  说起胡同,总觉得装下的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地道的京味,不同于戴望舒诗歌中浪漫的雨巷,或者充满海派文化的里弄。胡同里的家长里短、世态炎凉就好像是一幕幕历史题材的现实剧,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虽然不经意却总能够在记忆中顽强地占据一席之地。

  暑假和爸爸妈妈去北京旅游,没有去故宫,没有去颐和园,却专程去穿了几天胡同。虽然没有了糖葫芦的叫卖声,更没有八旗子弟的招三惹四,偶尔在不起眼的`“苍蝇小馆”里和大爷大妈聊聊“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胡同里的北京人似乎更加古道热肠,他们对于“皇城根下”这四个字的理解极为朴实和可爱。你找大妈问个路,会有三四个大爷大妈给你出主意,而且必然会有一个热心的大爷或者大妈一直把你送到胡同口,还远远地冲你指着方向,就怕你走错方向拐错弯。

  当然,胡同并不是北京的“专利”。全国各地都有这种神奇的“巷道”。可能是被“酒香不嫌巷子深”影响,每到一处我就会到处找这种隐藏在巷子深处的惊喜——可能是一家不起眼的传统美食小店,可能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民间手艺人小摊,可能是一处看似摇摇欲坠却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额祠堂……在这些地方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情。他们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吸引人的广告,有的甚至是人迹罕至,但是这些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信念,就这么几十年、几百年地坚守着。在他们身上,感受不到过度物质化带来的功利,相反他们淡然而坚定,也许有一些寂寞,可一颗初心、匠心足以支撑他们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

  胡同文化反映的是最普通的市井文化,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不高级、不精致,但是它真实,因为就是平凡人的生活。《胡同的故事》中这样一句话形容胡同:“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也许正是胡同文化历经历史尘烟依然风采依旧的关键吧。

  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篇10

  上小学之前,我一直和爷爷住在北京宣武区的一条小胡同里。那条胡同很窄,很幽深,邻里们的关系都很好,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在一起聚餐。上学后我离开了,爷爷家也搬离了那条小胡同,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上个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又来到了这里。路过这条小胡同时,我发现小胡同口停了一辆很大的铲车,旁边有几个工人正在商量着什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抱着进去看一看的想法走了进去。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正午的阳光透过树叶映在地面上,制造出一片清爽的“花阴凉”。那堵我们小时候经常跳上跳下的矮石墙还立在那里,还有那根电线杆依旧有点倾斜,它们都是我童年的朋友啊。沿着记忆继续向前走去,原来的小杂货店变成了一家时尚的咖啡屋,给这条古朴的小胡同带来了一些新潮的气息。到了我原来的家,还是没什么变化,那个老邮筒在夕阳下是最美的,它总是把影子拉的很长。这时我的思绪回到了童年,“吱呀”一声开门声打破了这里的寂静,是我的发小天天,我们好久没见面了。这次偶遇让我们都非常激动。

  寒暄两句之后,我问道:“门口的那辆铲车是怎么回事?”他叹了口气,摇摇头说:“这里要拆迁了,有很多家都已经搬走了,我爷爷不愿意走,还留在这呢。你记得吗?我爷爷还跟你爷爷经常在这儿下棋呢!”“当然记得!”我回答道:“这里真的要拆吗?”天天有点难受的点了点头。那一刻,我放佛像失去了什么一样六神无主,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啊!这时,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我还有急事儿,就先走了,有时间来找我玩呀!”

  我与他挥手告别后,一屁股跌坐在小石墩子上,我仿佛看见了以前人们在这里下棋的情景。总是有一大群人围在这里“出谋划策”。晚饭后,男人们总是聚在一起打牌。穿着背心儿,拿着蒲扇在这儿乘凉的人不再少数。可是这一切就要没有了,而我却无能为力,我只有举起相机,拍下这老胡同的最后相貌。

  此时一首《老街》在我耳边响起“现在已经回不去,早已流逝的光阴,手里的那一张车票成了回忆的讯号……”

  一个城市的发展难道就是拆除原来老旧的东西,把它改变成新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放下过去,舍下那段找不回的记忆,得到这高科技的高楼大厦吗?难道不能在继承中发展吗?

  老胡同,你是我永远珍藏在心底的回忆!

【关于描写胡同文化的小学生作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1.《胡同文化》读后感

2.胡同文化读后感

3.描写文化广场的小学生作文-美丽的文化广场

4.关于描写古城文化的小学生作文(通用28篇)

5.美丽的文化园-关于描写文化园的小学生作文400字

6.走过胡同作文

7.老胡同作文

8.关于描写冬天的小学生作文精选

上一篇:描写雪的小学生作文-雪 下一篇:描写冬景的小学生作文-我爱那“洁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