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7-11-02 文学常识

中国作文网(www.T262.com)作文素材 > 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梳理  1.考点诠释  2010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  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从2010、2010两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透视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从所选的几个词来看,均为“常见”。A项“檄”作为名词,当“文告、文书”解,古文中比比皆是,“檄文”更是我们所熟悉的词,而其作为动词解释的时候却不太常见。该题正是从这个角度设题,“檄”在这里做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其实,如果读过《儒林外史》,“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一句中的“檄”就是“用檄文征召、声讨”意思。还有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中“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也是这个意思。其余几句,“喻”当“开导”讲,同“谕”,有“晓谕”一词佐证;“稽”当“查考”讲,有“稽查”一词佐证;“杜”当“制止”讲,有“杜绝”一词佐证,再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这几项的解释均正确。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山东卷)  A.隐蓄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解析】联系A中的“饵”在句中是名词作动词,“饵”作名词“饵料”常用,但在此句中,作名词解释不通,结合语境推断,可知这个解释是准确的。B中“值”是“逢着”、“遇到”,如:“值河间岁试。”(诸葛亮《出师表》)我们现在还常说“正值……时候”。结合语境可知这个解释也是准确的。C中的“恶”读“ ù”,是疑问词,一般作“哪里”、“怎么”用。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恶”作“不”解释显然是望文生义。D中的“颐”有两个意思,“脸颊”和“保养”,如“颐指气使”、“颐养天年”,根据语境很容易判断只能做名词“脸颊”解释。  【答案】C  难点攻略  文言文实词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近几年所考实词看,绝大多数出自课本,所以,熟练掌握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实词中,又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常见的推断方法有:  1.语法推断法。即考查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I“部使者檄刚抚定”中“檄”所在位置应该是动词,因此可以推断解释为“文告”是错误的。再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吾用休,社稷计耳”中的“计”应该作动词谓语使用,意思是“为……考虑”,而后面的解释为“计策”,可以推知是错误的。  2.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10年高考江西卷中“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一句,为“不是没有……,而是没有……”的句式,下句的“令名”是“美好的名声”,根据“名利双收”的意思,可以推知上句中的“贿”为“利”之意,这也是“贿”一词的本义,而选项中解释为“贿赂”显然是错误的。再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中“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一句,“穷、乏”意思相近,可以推知“周、振”意思也相近,均为“救济”之意,显然,选项中解释为“振作”是错误的。  3.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如2010年高考福建卷中“子何绝我之暴也”一句,如脱离语境,“暴”译为“暴躁”也可讲通,如“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中的“暴”就是这个意思。但我们结合上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这一语境知道,越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再联系我们熟知的“暴病”、“暴富”等常见词义可知,此处“暴”为“突然”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  4.联想推断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想想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如2010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I中“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中的“稽”可以联想“稽查”一词,为“查考”之意;“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中的“杜”可以联想“杜绝”一词,为“制止”之意。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休复执论”中的“执”可以联想成语“各执一词”,为“坚持”之意,2010年高考山东卷“汗交颐不少休”中的“颐”可以联想成语“大快朵颐”,为“脸颊”之意。  总之,要做好文言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基础,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备无患。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顾后,从语境出发,兼顾几种方法,相信你的文言文阅读会取得好成绩。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同“避”,躲避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同“影”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伐:讨伐,征伐  D.真黄山绝胜处胜:优美的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宠辱:偏义复词,屈辱  B.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报告  C.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追逐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3.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2)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3)求,无乃尔是过与()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得”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写出下列句中“得”的意思。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未得与项羽相见()  (4)吾得兄事之()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10)此言得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康祖,彭城吕人也,世居京口。父虔之,轻财好施,位江夏相。康祖便弓马,膂力绝人,以浮荡蒱酒为事。每犯法为郡县所录,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夜入人家,为有司所围,突围去,莫敢追,因夜还京口,半夕便至。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俄而建康移书录之,府州执事者并证康祖其夕在京口,遂得无恙。前后屡被纠劾,文帝以勋臣子每原贷之。后袭封拜员外郎,再坐蒱戏,免官。孝武为豫州刺史,镇历阳,以康祖为征虏中兵参军。既被委任,折节自修。历南平王铄安蛮府司马。  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亲率大众攻围汝南,文帝遣诸军救援,康祖总统为前驱。次新蔡,攻破魏军,去悬瓠四十里。太武烧营而还。转左军将军。文帝欲大举北侵,康祖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不许。其年秋,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军出许、洛。玄谟等败归,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魏所围,召康祖速反。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结车营而进。魏军四面来攻,众分为三,且休且战。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魏军死者太半,流血没踝。矢中头而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免者裁数十人。魏人传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赠益州刺史,谥曰壮。  康祖伯父简之,有志干,为宋武帝所知。帝将谋兴复,收集才力之士,尝再造简之,会有客,不得言。简之悟其意,谓虔之曰:“刘下邳再来,必当有意。既不得语,汝可试往见之。”及虔之至,武帝已克京口。虔之即投义。简之闻之,杀耕牛,会众以赴之。  (选自《南史》卷十七列传第七)  5.对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以勋臣子每原贷之贷:宽赦  B.次新蔡,攻破魏军次:驻扎  C.上虑为魏所围虑:担忧  D.为宋武帝所知知:认识  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犯法为郡县所录录:记录  B.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诣:拜访  C.康祖率厉将士厉:激励  D.去悬瓠四十里去:到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召康祖速反B.莫之能禽  C.魏军死者太半D.免者裁数十人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遂得无恙B.折节自修。  C.康祖总统为前驱D.收集才力之士  9.“会”字的解释,一般有“①相会、会晤,②必然、一定,③恰巧、正好,④会集、会合”几种解释,请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入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中。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D.长风破浪会有时。()  E.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  F.会有客,不得言。()  G.杀耕牛,会众以赴之。()  H.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案)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所选例句均为经典篇目中的句子,设计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重视经典文言文篇目,熟悉文中句子以及实词的用法。A、B、D三项均为正确解释,C项的“伐”与“此”呼应,在这里释为动词不通,应为名词“功业”。2.本题考查目的同上题一样。A项考查对偏义复词的理解,课文中这类词很多,《孔雀东南飞》中就不少,如“作息”、“公姥”、“父兄”、“弟兄”等,这类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意义虚化。不过,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由这类方法构成的词都是偏义复词,“宠辱”在这里有“受宠和受辱”双重含义;B项根据原文信息可以得知,是司马迁对朋友的寒暄客气之词,朋友来信询问,释为“回答”才准确;C项释为“追逐”并不多见,但在此处是准确的;D项“速”用的是不常用义项“招致”,释为“加速”也是错误的。答案:C。3.此类题型高考中也有出现,让学生自己填写文言实词的意思,难度比单选题更大些,但是,只要我们平时关注课本,熟悉文本内容,是不难填写的。答案:(1)送信的人;(2)求取;(3)责备;(4)停止。4.此题考查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掌握情况,只要熟悉原文,不难作出准确解答。答案:(1)得到,获得;(2)心得,收获;(3)能够;(4)应该;(5)通“德”,感恩;(6)与“无”连用表示疑问,莫非;(7)得意;(8)具备;(9)融洽;(10)对、合适。5.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均常见,A项“贷”常用义项为“借贷”,如“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但是用在这里解释不通,联系“原”的意思,结合“严惩不贷”中“贷”的义项,可以推断此处为“宽赦”之意。B项“次”为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但是其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在文言文中却很常用,从语境分析,这个用法是正确的。C项“虑”是个形声字,与“心”有关,本义就是“思虑、谋划”之意,如果熟悉成语“不足为虑”的意思,也可以推知此项解释为正确。剩下的D项,“知”,常用义项是“知道”,又引申为“认识”、“了解”、“赏识”之意,从原文语境分析,释为“认识”显然不够,应该是“知遇”才对,所以,D项应释为“赏识”。答案:D。6.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也比较常见。A项根据后文“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的语境可以分析出,这里是用的“录”的另一个义项“拘捕”;B项中守门人到州府是去汇报情况,释为“拜访”也不准确,应为“前往”;C项“厉”当同“励”,释为“激励”符合语境;类似D项的句式在学过的课文中见过不少,应释为“距离”。7.本题考查的几个通假字非常常见,“反”通“返”;“禽”通“擒”;“裁”通“才”。只要认清迷惑项C项中“太半”的“太”不是“大”的通假,即可作出正确判断。8.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结合原文,结合这些词的今义,稍微分析即可作出正确选择。A项“无恙”一词古义和今义均为“平安无事”之意,今义其实是古义的沿用;B项“自修”在终身教育的今天,非常常见,是“自学”之意,文中意为“修身自励”;C项应当没有悬念,文中意为“总管统领”,今义为“一国首脑”;D项“收集”古义为“使聚集在一起”,从字面理解似乎讲得通,但是,今天的“收集”对象专指物。文中意为“收罗交结”。答案:A。9.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一词多义的把握,根据义项和例句,综合分析,不难作出选择。答案:A.④,B.②,C.④,D.②,E.③,F.③,G.④,H.①。 

【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相关文章:

1.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七)

2.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十三)

3.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六)

4.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十四)

5.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十五)

6.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八)

7.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十)

8.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十九)

09中考语文知识点盘点之记叙类型文章知识点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