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选择

2018-03-29 五年级作文

蚯蚓的选择1

外婆家门前开辟了一块碧绿的菜地,外婆常给菜地松土,蔬菜在外婆的照料下越长越好。

一个周末,我陪着外婆一起松土,发现了一条胖乎乎的蚯蚓,“哇,一条蚯蚓!”我对外婆说。“这很正常,这土壤湿润肥沃,蚯蚓可喜欢待在里面了。”外婆一边说一边继续松土。我以前也听说过,蚯蚓喜欢待在潮湿的泥土里,可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决定亲自动手试验一下。

我先准备了一个空的鞋盒,在鞋盒两旁分别铺上不同的泥土,一边是潮湿的泥土,一边则是干燥的泥土,两种泥土中间留了一条通道。我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外婆家菜地泥土里找到了5条蚯蚓,一切就绪,实验开始。

首先,我把5条蚯蚓全部放在两种泥土中间的通道上,关上鞋盒的盖子,耐心等待。15分钟后,我把盖子打开,发现有1条蚯蚓在通道上,3条在潮湿的泥土中,1条在干燥的泥土中。我再次盖上盖子,开始第二次实验。15分钟后,打开盖子,这次我发现通道上已经没有蚯蚓了,5条蚯蚓全部在潮湿的泥土里。第三次实验和第二次的结果一样。通过这三次实验,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蚯蚓确实喜欢待在潮湿的泥土里。

可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我弄明白了原因。原来,因为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蚯蚓才需要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以保持体壁的湿润。

虽然蚯蚓喜欢待在潮湿的泥土中人人皆知,但我以前从没深层次想过为什么。通过这次蚯蚓的选择实验,不仅让我知道了蚯蚓的习性,更让我明白,凡事要拿证据说话,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敢于突破一个个困难,去追求科学的奥秘!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蚯蚓的选择2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中,我以“我们在哪可以找到蚯蚓”引入。我原本设想他们会回答“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回答我“在土里”,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设想。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难道五年级的学生真的不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吗?不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我问的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

  在做光亮、黑暗的实验中,我用的盒子太短,使得明暗两端区别不够明显,且蚯蚓对环境的反应不太敏感,不能马上做出选择,影响了实验效果。做干燥、潮湿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事先不要使蚯蚓粘上干燥的土壤,否则,蚯蚓会很难进行爬动。且土壤得堆成土堆状,土壤不可太少,以便蚯蚓能准确地进行选择。

  经过第一节课的试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修改:首先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的道理。对于知识的拓展,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蚯蚓的选择3

  今天,教学《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上节课我就留了作业,让学生这节课准备活蚯蚓5——10条,把捉到的蚯蚓放在潮湿松软的土壤里,用瓶子带到学校。为了学生实验方便,土壤由教师提供。

  如何用实验来证明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因为经历过绿豆发芽的对比实验,学生设计实验的时候,难度并不是很大。因为课前的忽略,没有准备干燥的土壤,设计实验的时候,让学生在盒子里一面放湿土,一面不放土,保持干燥。这样就形成潮湿和干燥两个对立面了,实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黑色的盒子----旧的简单机械试验盒。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这样实验就可以进行啦!

  实验进行时,学生总是抑制不住,往里面看,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在等待5分钟之后,再看实验现象。否则实验现象不明显。5分钟后,实验现象和预想的完全一致。设计蚯蚓对阴暗的环境选择实验时,为了让实验效果明显,学生设计实验后,我给学生提了两条改进措施:一是不要在盒子里放湿土,也不要铺湿巾,只是在实验和里放入少量清水,保持实验盒里湿润,把活动放在室外进行,因为室外阳光充足,实验效果更加明显,看蚯蚓如何选择。(因为我在课前已经做过实验,课上就没必要再让学生走弯路了。)当把蚯蚓放在盒子明暗交界处的时候,蚯蚓会很快作出反应。不同小组的学生不时来向我汇报,拉着我去看他们的蚯蚓。通过这样的话活动,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蚯蚓的选择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蚯蚓的身体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植物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程标准》“生命科学”中“生物与环境”这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提供知识的铺垫。

  在本课中,教材作出了这样的安排,首先提出问题: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猜想蚯蚓喜欢生存的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记录观察结果,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及生存环境的图片,讨论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并列举其它事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蚯蚓》一课中,已经学习了蚯蚓的身体结构及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对蚯蚓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认识动物选择环境的一个知识突破点。同时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的设计和课堂组织就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需要潮湿、黑暗的生活环境。并了解所有动物生活都

  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认识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并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利用对比实验来研究蚯蚓对环境的选

  择,并把这一实验方法用于以后的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去。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实验——收集数据——合理解释”的实验过程,并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爱护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对比实验研究、认识蚯蚓需要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是:设计对比实验并应用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对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

蚯蚓的选择5

  教材安排了两个比较实验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第一个是光线;第二个是湿度,最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而作业本上安排的是设计温度的这个实验。如此一看,这节课要顺利完成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如果仅仅执行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就需要整整三十分钟的时间(不考虑其他消耗的时间)。怎么办?处理教材。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首先讨论预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经过两个班的施教学生大致有: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

  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蚯蚓的选择6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来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生活经验——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在课堂上,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亮半边黑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是一样的,只改变了光照这一条件。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中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

  在备课和做课前准备的时候,我遇到了几点困难:

  1、分组实验材料如何准备的问题:实验材料需要准备很多,是由我统一准备还是由学生分组准备呢?在和另外的科学老师交流之后,达成了共识——分小组让学生带实验材料,在前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通知学生下节课要带的实验材料时,也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

  2、上课实验探究实验的安排问题:如果想要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实验,35分钟的上课时间就很紧张,探究时间和实验效果就无法保证了,所以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要做的实验,两个实验二选一完成。实验结束后,请小组来交流实验结果,这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实验的结论。

  五个班的这节课都上完之后,我发现,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很有热情,但是对材料准备的要求都没有听仔细,让大家准备一个贴上保鲜膜的鞋盒做实验器材,结果很多学生放进了泥土,实验就没法进行了,除此之外,很多蚯蚓裹着很多泥土,实验过程中一动不动的,最后实验失败的也不占少数。看来,在课堂上进行生物类的实验,难度很大,不光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还应该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进行多次强调和解释。

  科学课堂是一个欢乐的课堂,但这种欢乐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的认真准备来共同营造,相信通过一次次的失败和认真的分析,我也能上好一堂生动的精彩科学课。

蚯蚓的选择7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用具: 每组准备蚯蚓14条、纸盒二个、手电筒、泥土、装满水的喷壶、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

  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设计实验)为什么?

  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教师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喷壶、盒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1)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干湿两种不同的环境。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同时引导出怎样设计对比实验,并知道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明确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教师画草图辅助学生理解)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提醒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

  (4)反复做几次。

  [设计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适时提出:蚯蚓是我们的朋友,它们的胆子比较小,所以做实验时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引导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及要求:

  (1)把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盖一端剪去一部分。制造出阴暗和明亮的环境,由于室内光线很弱实验结果不明显,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手电筒以加强光亮的程度。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反复做几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课件出示:书中11页几幅动物图片,(企鹅等学生不常见的动物)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联系生活:请学生举例说说身边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3、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怎样?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渗透思教

  4、引导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和创造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所以最后,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蚯蚓兄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保护动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七、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

  潮湿 干燥

  阴暗 光亮

  蚯蚓的选择

  潮湿

  阴暗

  设计意图:采用了动态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突出了蚯蚓的最后选择。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蚯蚓的选择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蚯蚓的选择】相关文章:

1.蚯蚓的选择作文

2.蚯蚓

3.蚯蚓

4.蚯蚓的秘密

5.观察蚯蚓

6.蚯蚓的秘密作文

7.蚯蚓的启示作文(13篇)

8.蚯蚓的启示作文(15篇)

9.蚯蚓作文450字

上一篇:为什么飞机在空中不会掉下来 下一篇: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