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印象作文

2017-09-24 记事作文


  金秋时节,我有幸来到素称“九朝古都”的洛阳,领略了龙门石窟的风采,对它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二十二个朝代在此建都,前后历时1500多年,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自然风光秀丽的龙门,只见东、西两座青山对峙,波光粼粼的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定都洛阳,因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现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峭壁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
  我们跟随导游的指引,拾级而上按方位首先参观了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部丰满,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沿着栈道前行前面是宾阳中洞,它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北依次为过去世佛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穹隆形的窟顶,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我们被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的大石碑所吸引,它是由唐太宗时的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
  向前走是精彩纷呈、眼花缭乱的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些飞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引人注目的是窟门外南壁上部刻的观音菩萨,这座观音像并不象传统佛像那样端庄肃穆,而是流露出一种妩媚。面容丰盈圆润,神情文静祥和,左手拎净瓶,右手扬拂尘,体态动静自然,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为龙门唐代菩萨造像的杰作,因此有“东方维纳斯”的美誉。可惜佛像的.脸部被偷盗者破坏了。相传京剧大师梅兰芳,演京剧《洛神》时,对饰演的洛神角色总感到不完美,一直未找到突破口。时隔不久来龙门石窟,当看到这座佛像时,观世音菩萨那极富美感的体态,令他眼前骤然一亮,他在这座佛像前驻足良久,经过细致的观察揣摩,神思豁然开朗,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于是他借鉴观音形象,扮演洛神中配以拂尘舞,使观众耳目一新,演出大获成功。
  最令人震撼和难忘的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部圆润、两耳下垂,体态丰满,神情安详、温和、亲切,极为动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面对如此传神的佛像石刻,久久不愿离开,我被她所具有的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深深地震撼了。其左右分别是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因此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观赏完主要窟景,我被此地浓厚的历史文化艺术气息淹没了,徜徉在古老而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深深地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骄傲和自豪。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建筑等实物资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不愧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和“中国石窟艺术里程碑”的美誉。令人惋惜的是,沿途所见遍布山崖、琳琅满目、大大小小的雕刻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完好无损者甚微。因此,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神圣的职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龙门石窟印象作文】相关文章:

1.印象作文

2.印象 作文

3.新印象作文

4.作文暑假印象

5.同桌印象作文

6.台湾印象作文

7.母校印象作文

8.童年印象作文

9.寒假印象作文

童年之趣作文500字 明月伴我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