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不孝

2017-07-13 初二作文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反映了自古中华民族对孝的极为重视。

孝,在中国汉字中,它的结构尤为迷人。老在上,子在下,它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更意味着我们每个人身上不可推卸,重于天地的责任。但孝是什么?不孝又是什么?

孝,也是要顺应时代潮流的。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在孔子时代,孝的.表现就是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而在传统的俗语中一阵见血的指出了孔子的思想的错误之处。很多谈论“孝”的文献中都提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一不孝: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由此可见,孝,被赋予了时代意义,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

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怎样更替,孝的大体方向是不变的,百行孝为先。不孝的基本主体也是不变的。其二不孝:家穷亲老,不为禄仕。汉代赵岐的《十三经注》的解释是: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同时也阐述了孝就是要尊敬父母,赡养父母的主体方向。

其三不孝,就是无后为大,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在西周时期,世所公认的孝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不敬父母属于不孝,但比起“无后”这件重大的事情来说,就算不上什么了。可见无后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孝与不孝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世人,从小了说:可以使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往大了讲:孝,就是这样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但这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其利总是大于弊的,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孝与不孝】相关文章:

不孝之子作文06-09

孝作文08-08

孝永存07-13

孝善07-13

不能不孝敬父母05-26

孝的作文08-08

“孝”字当头07-13

爱的孝07-13

迟来的孝07-13

孝在重阳07-13

知恩知孝方为人 不要让孝成为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