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1
一滴水汇不成一片汪洋,然而一片片汪洋中却是滴滴水流;
一块土聚不成一座高山,然而一座座高山上却是块块土膏;
一步之远,不可能走出一条大道;然而步步相近,终有一天能够通向远方!
——题记
没有谁能够预知明天,没有谁能够知晓未来……或许我们渴望成功,梦想出众,但洒下奋斗的汗水却不一定能够换回应有的成功。因为现实总是有许多的艰难与坎坷、无奈与辛酸。可你必须学会坚持,走一步,再走一步……或许,下一步的彼岸就有成功在等待着你。
一群小女孩在练习跳水,正当所有的孩子都勇敢地从三米高的跳台处跳下水时,唯独她站在跳台上战栗着,长得清纯美丽的她满脸写着恐慌。老师和同伴不住地为她打气加油都远没有恐慌的力量大,不争气的泪水从眼角簌簌地落下。“哎!你到底跳不跳啊?就要下课了。”听着老师那略带倦意的话语,她的双腿抖得更加厉害了。可是,她迅速振作起来,先向后退了几步,然而大步向前。看了看跳板的下面,闭上眼睛跳了下去。紧接着,水声和掌声汇成一片。
“三米,我真的很害怕,但就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爸爸说过的一句话:在困难面前,只要勇敢地向前迈一步,或许下一步就是成功!”她拍拍水,笑着,这样对伙伴说。
是啊,什么都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能成功。人一生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每当遇到困难时,我们都要勇敢地化解困难,要一步步战胜困难。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
记住:当你面临重大困难时,请你再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你的脚步离成功就很近很近了!
上一页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走一步再走一步2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
走一步再走一步3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而在这之前,却是精读课文。这就要思考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取舍问题了。
精读课文的话,老师可入手的点很多,在课时上也可以安排为两个课时。作为自读课文,就更侧重于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基于此,再加上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2.勾画出描写“我”心理的句子,说说作者从中所得的“经验”。(重点)
3.多角度阅读课文,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难点)
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得益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为了让学生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学生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一篇是我们学习默读课文中的第八篇课文了,刚好可以借鉴余老师的这个方法检测学生前段时间默读的情况。
第二个学习目标,勾画描写“我”心理的句子,从“我”的心理历程过渡到自己所得的“经验”,也就是从文章内容到主题。
第三个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用新的角度读课文。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一来,自读课文中学生的自主性就处处体现出来了,更侧重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文中传递出来的“经历”和“经验”也没有因自读缺失,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统筹作用。
自读课文并不是老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更需要老师有放眼全局的大手笔。
走一步再走一步4
今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节复习课,执教者是青年男教师C。我在评课中提到了几个优点:一是C老师的声音响亮,学生听课效果较好。二是注重学生诵读习惯培养。上课前先轮流背古诗,在日常习惯培养中。二是目标明确,复习什么,让学生一开始有个数。三是注重学生的互动,真实的互动。注重暴露思维过程,学生在讨论中犯了很多错误,这是可喜可贺的。一堂课如果学生回答的都很顺利,这样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因为至少这样的课堂没有抓住学生的学习上的难点。学生答不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C老师在几次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都不错,这说明C老师课堂有很多可取之处。
几点建议: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一些传统的或者现代的技术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效率。复习课要给学生学法指导,不要简单地回顾以前记忆的东西。发挥好小组教学的互助评价功能。拓展复习课深度,按照“定向——梳理——提炼——拓展——检测”设计好复习思路。教师要建立错题记录,增强复习的深度。
走一步再走一步5
每个的人生中都会出现很多的困难,这些困难也可能让你们很头痛。在这里我不得不成认,我也包括在里面,但是也能解决。
记得有一次,很小的时候,我一大早起来就不见了妈妈的身影,当时我很害怕。我到处走,一边走一边叫妈妈,可是我找了很多的地方都没有找到妈妈,我大哭了出来,后来就不哭了,因为我想妈妈不在家里就因该在外面。我打开了门,看见了到处都是泥土。别的地方都不能走,除一条小路,我又不敢走,我想了想,马上“坐”在了地上放声大哭起来,这时邻居们都被我的哭闹吵醒了。我想很高兴,因为我知道,我只有4岁,怎么都没事,但是邻居们看见了会很心痛的,所以秘密武器就是——哭。
这时邻居们真是哭笑不得,明明能好好睡一觉的,又被这个“小丫头”给破坏了,这时一位叔叔走了过来,他是我妈妈的好朋友,我认得他,我一见他我就不哭了,他对我说:“走,找你妈妈去。”
我想都没想什么就和他走了,邻居们看了看,点了点头,他们可能在想:这个“小丫头”走了,又可能睡大觉了,这个周末真好。
我和那位叔叔从那条小路走了十分钟后就不走了,因为我前面有很多的水,叔叔看见了,就对我说:“我们玩一个游戏吧!我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做得好叔叔就……”他停顿了一直,“就买个棒棒糖给你好不好”。我高兴得跳起来说:连说了好几遍“好”字。叔叔满意的点了点头,对我说:“你向前走2步,再向右边走1步。”我点了点头,我不管了,为了棒棒糖,这点小事算什么吗?我听着走头,不一会就走过那条小路,叔叔一直就跟在我后面,后面叔叔说我做得很棒,给我买了两根棒棒糖,我说了声谢谢就开始吃了。过了三分钟左右就到了妈妈的身边,连忙松开了叔叔的手,去抱爸爸去了。
人的生活中的困难,有时候不是自己可以去解决的,有时也要身边的人帮助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6
一、知识储备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二)、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三)、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难点: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司和体验。
疑点: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摔死?
三、媒体平台
课件设计构想:陡峭的山涯,八年来一直有病的“我”,在父亲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再走一步……可采用卡通思面切换的形式完成,并配上相应一次比一次热烈的掌声。
第1课时
一、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1、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默读课文
2、作者简介
二、跨越障碍(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
三、
1、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步了这一步再步下一步。
4、字词教学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5、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答案1.课文主要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7
一、学习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自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8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复述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明确:父亲。
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明确:对儿子说的。
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明确: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各抒己见,请一个同学小结几个同学的发言。)
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并板书: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六要素来复述课文。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三、精析课文。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那句话体现出来了?
明确: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3、题目的含义该如何去理解呢?
4、教师小结: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四、品读课文。
1、我之所以能脱险,是因为父亲得帮助,他的帮助使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课文18-21自然段)
教师小结,并板书:
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脱险)
2、“我”被弃悬崖,内心充满的全是害怕,但文中却无这个词,哪些词语表现了“我”的这种感受?读8-15自然段,找出这些词语。
教师小结,并板书:
(遇险)毫无信心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文中最生动、最细腻的就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得恐惧感。这种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读课文16-21自然段,思考: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如果是生活中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父亲,他深知孩子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走,不合适得“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需要的是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父亲用心良苦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4、分角色朗读16-2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指名点评。
五、小结。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坚强与坚持”的文章,摘录或背诵其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示例:这是一位父亲面对自己那陷入困境的儿子说的一番话:“你知道水是怎样流出大山的吗?”“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即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遇见困难,努力了,无法消灭它,不如像流水一样,在大山旁边寻找较低处突围,也一样能够走出困境,达到远方,实现梦想。
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无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训练学生能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2、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课文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是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教学重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学习很努力,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了;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耸立 sǒng 峭壁 qiào 凸凹 tū 颤抖 chàn 晕倒 yūn 屡次lǚ
耸 立- 高高地直立。 嶙 峋- 形容人消瘦。
心惊肉跳- 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抖:哆嗦;发抖 迂回:回旋;环绕 屡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丧气:遇到困难、失败时意志消沉。
2、再次默读课文,勾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以上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3、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童年是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
4、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3):冒险。体弱多病的“我”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了悬崖,终因体力不支,被孤单的抛弃在半悬崖上直到深夜。
第二部分(14-22):脱险。父亲在朋友的引领下找到了“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抛开恐惧,一小步一小步走下了悬崖。
第三部分(23):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内容
二、细部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
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
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3、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巨大的成就感
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4、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5、“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三、合作探究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有两层含义:在那次“我”感到难以走下悬崖时,在父亲的指引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悬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敢于面对困难,要善于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终就战胜了大困难。
3、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呢?
4、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5、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6、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7、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
8、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四、小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教学探讨与反思
1.默读的训练是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来的读书习惯如读出声、用手指着、速度不快等,这需要给以指导,逐步改正。
2.复述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开始复述时只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在其他方面暂不要做过高要求。
3.多角度地对同一篇文章进行思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思考角度是多角度的阅读首要问题,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10
一、积累与运用
1.你能将下列广告词所运用的成语还原成原来的模样吗?
①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 ②鞋店广告:望鞋欲穿( )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嶙峋( ) 眩目( )
②啜泣( ) 茫茫(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纳罕:
②小心翼翼:
③训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请把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
B.他很早就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C.从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全校冒尖,而且是全班之首。
5.《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 是_______国作家。课文选自《 》。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6.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7.“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8.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哲理性较强,是这段的中心所在?
9.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参考答案
一、1.①依依不舍 ②望眼欲穿
2.①lín xuàn ②chuò mánɡ
3.①惊奇,诧异。
②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③告诫,教导。
4.B
5.莫顿·亨特 美 当代少年
二、(一)6.这是脱险后的自我安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
7.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8.“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9.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08-16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1500字07-10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1200字10-28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07-25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650字10-28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600字10-28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作文700字10-28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600字(通用52篇)11-30
走一步作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