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2022-04-20 高一作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篇1

  一说到中国符号,人们的脑海里可能会马上浮现出巍峨的泰山、秀丽的黄山、雄伟的长城、奔腾的黄河、可爱的大熊猫……这些中国符号太著名了,受到的关注度也很高。我们在关注这些名盛古迹、珍贵物种的同时,有另外一些很古老、很经典的中国符号,比如剪纸、皮影戏、微雕等等,却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消逝。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爸爸妈妈就会买很多年货,迫不及待地带我回农村的老家过年。那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约上几个小伙伴,到隔壁的王奶奶家缠着她给我们剪窗花。

  老奶奶总是笑眯眯的答应我们,她取出五颜六色的窗花纸,拿起她那把看上去有些笨拙的剪刀,坐在热呼呼的炕头上开始为我们剪窗花,我们几个小伙伴好奇地围在王奶奶身旁,看她熟练地在各种颜色的纸上剪来剪去,一会儿剪出一只可爱的“玉兔”,一会儿剪出一张喜庆的“鹊上眉稍”,一会儿又剪出一个充满年味的“福”字……小伙伴们则眼睛眨也不眨,看得如痴如醉,对王奶奶充满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惊叹不已。窗花剪好之后,王奶奶就会很均匀地分给我们。我们拿着奶奶剪给我们的窗花如获至宝,兔子一样地跑回各自的家里,这扇窗户贴只“玉兔”,那扇窗户贴张“鹊上眉稍”,不一会儿,老家的四合院里便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整个村庄也弥漫着节日的气息。

  后来,爷爷奶奶搬到了县城里,我们一家终于团聚了,生活在了一块,有好几年我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过年。去年春节,爸爸终于带我回到了老家,也见到了我一直想念的小伙伴,他们和我一样也长高了许多,但我再也没有看到小时候我们贴的那些精美的窗花,也感受不到曾经的那种浓浓的年味,一种失落感便由然而生。听小伙伴们说,现在过年大家有的看电视,有的上网,有的玩手机等等,再也没有人贴窗花了,王奶奶剪窗花的手艺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回想起伙伴们的讲述,我心里仍会有一种沉闷和失落感,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而我们再也感受不到童年时代的那种浓浓的年味和乡土气息?我突然意识到,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快乐的、充满智慧的中国符号,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消逝,它带走了我们曾经的快乐,也带走了传统的中国年味。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些传统的中国符号,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让这些财富在我们的手里消失。让我们每一个人行动起来,学习、掌握、继承这些传统的中国民俗文化,让我们的中国符号代代相传。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篇2

  绿豆糕是著名的汉族特色糕点之一,也是我的最爱,那小巧油润,麻香可口的味道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啊!悄悄告诉你们,我的阿婆可是做绿豆糕的高手哦,哈哈我是不是很有口福?

  每年端午前后,是吃绿豆糕的好时节,每到此时,阿婆就会在家做绿豆糕。阿婆做绿豆糕,可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将绿豆泡软去皮。这可是最考验耐心的一步了。只见阿婆用手搓,用筛子滤,一道道,一遍遍,直到所有绿豆都去了皮,露出光溜溜的圆肚皮才行。然后将绿豆蒸熟,在锅里炒熟,再加上糖和麻油。最后用模具压制,这才算大功告成。阿婆做的绿豆糕,甜而不腻,香而不油,哎哟,把我这只小馋猫馋的哦,口水直流。

  我问阿婆:“为什么您做的绿豆糕这么好吃?”阿婆笑笑,告诉我:这制作绿豆糕的方法啊,是百来年间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样做出的绿豆糕,才有家乡的味道。

  我不由得想起现在满大街的西餐店、蛋糕房,都说民以食为天,可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食物似乎在慢慢变淡,在繁华街市的商铺里,包装精美的外来食品往往成了主角,这可让人觉得有点遗憾。妈妈说,传统美食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祖祖辈辈靠着勤劳智慧,制作了很多传世的美食。正月的饺子,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绿豆糕,中秋的月饼,重阳的重阳糕……每一道,都是节日的符号,都是传统文化中闪耀的.音符。

  我喜欢这些美食,更喜欢美食里蕴含的中国符号。这可算是:月是故乡明,味是家里浓!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篇3

  君不见,七夕节夜里,伦敦塔桥下年轻的恋人许下爱情的心愿;

  正月初一早晨,艾菲尔铁塔下,巴黎人民和我们一起欢庆新年的到来;

  美国的唐人街,世界各地的汉语热……中华文化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涌向前,势不可挡!

  漫步汩罗江畔,我们仿佛听见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呐喊!诗人威武的身姿成了滚滚汩罗江最感人至深的符号;

  登上岳阳楼顶,有一个声音破空而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声惊醒世人的召唤,一曲誓死报国的悲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书写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曲阜祠里,一位老人向我们招手,一部《论语》,天地亦为之动容,辗转于烽火狼烟的年代,虽经时间的洗涤,也丝毫未曾褪去一丝的光辉,正如大漠里的胡杨林有着“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话,先儒孔子,无愧于“万世师表”“东方巨儒”!我仿佛还听见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看见了嫦娥奔月时那美丽的裙摆,夸父逐日时那沉稳的步伐;还有丝绸之路上凄美的驼铃,四大发明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望当今世界,谁不为中华文明而折服,谁不为中国文化而倾倒;

  你可以去问那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澳大利亚总理;可以去问为北京古城着迷的美国总统布什,你还可以去问北海公园里有模有样打着太极的美国老太太,小吃摊旁挤得水泄不通的馋嘴的外国朋友,去问一问他们中国文化美不美,中华儿女牛不牛,我想他们那时定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说一声好,道一声好!

  毋庸置疑,一股气势磅礴的中国文化气流正席卷世界,“疯狂汉语”取代了风行一时的“疯狂英语”,外国人以能穿上中国的传统服装旗袍为荣,那唐装亦成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各国领导人身上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已成为全世界的文化;中国的符号正串连起来,奏响一支新世纪的凯歌!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篇4

  春花的灿烂芬芳,装点我荒芜的心田;夏树的茂密成荫,抹去我黯然的神情;秋风微凉凄清,撩动我脆弱的心弦;冬雪的皑皑刺骨,清醒我混乱的思绪。每当四季更替,看到这些景物,我都会黯然神伤,想念起我最爱的中国符号——春节。

  五岁的我,耳边是孩子们的欢笑,回想在老房子里。

  “一、二、三……十!”在农村的老房子里,我们几个孩子总爱玩捉迷藏,楼上的衣柜,楼下的小院,都遍布着我们的足迹和欢乐。夜幕降临,我总坐在老家的楼梯上向外窥视,看家家灯火通明,沉浸于春节的喜庆之中。玩累了,便坐在地上,依着门板,听亲戚家人们饮酒聊天,然后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十岁的我,耳边是清脆的鞭炮声,在辽阔的农村道路上弥漫,回响。

  除夕夜里,几个孩子便凑到了门前的空地,马路边上,宽大的路上没有一辆车经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几个小孩手里捏着一串烟花,一盒鞭炮,举手,甩出。鞭炮在空中炸响,在溢满酒香的空气中绽放出瑰丽的光芒。在一个瞬间照亮了每一个孩子,还有这小小的家庭。奶奶说,这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是中国的符号。也许奶奶说对,春节的仪式就是中国的符号。

  十五岁的我,耳边响起的是朋友圈的提示声回响在冷清的老房子里。

  每次过年我们都回老家,今年的春节却令我内心感到空虚。十几年热闹喜庆的春节似乎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是一年三百多日子里最快乐的一天,却在今年变成了屏幕里大红色的红包和和一张张祝福表情。我低声问父亲:“春节难道不是中国的符号吗?”父亲看着手机中的祝福和红包,他搂着我说:“孩子,你说的没错,春节,它是中国的符号,你听听隔着屏幕的朋友们的祝福和问候,它们都是中国的符号啊!”我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

  如今,每到春节,胸中总有抑制不住的亲切和伤感,怀念起我的童年,一家亲戚围坐一桌的喜庆。但看到手机中相隔两地的温暖问候,我又会为中国的新符号感到快乐和骄傲。

  童年的春节是酒,热烈、香醇;现今的春节是茶,清新、温暖。我爱春节,也爱中国的新符号。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篇5

  刚过春节没几天,姐姐就回到大学里上课了,转眼间也有快一个月了。这个周末,听爸爸妈妈说能去姐姐学校里踏青,可把我乐开了花。

  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姐姐的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一片绿色映入眼帘。小草儿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探出了好奇的脑袋,花儿们也竞相开放,这大概就是春天的新气象吧!

  我还沉醉的这春天的美景里边,姐姐就像一阵风似的骑着一辆黄色的自行车停在我们身边,欢快地说道:“刚刚做好实验,我去停个车就来。”只见姐姐把小黄车利落地停在一处写着“指定停车处”的牌子下,伸手一按后轮上面的锁,一声“咔嗒”声后,姐姐向我们跑来。

  我连忙迎了上去,问姐姐:“你都快毕业了,怎么又买了一辆自行车?”姐姐指了指周边经过的一辆辆相似的小黄车,说道:“这个是共享单车,只要扫码就能租用,有看到就能骑走,写着指定停车处的地方都能停,按下锁就能锁好,自动结束使用。大学生们就不用买自行车了,有了这个共享单车可以能循环往复地利用,就不用想着毕业了自行车要怎么处理了,要不然每年好多毕业生的车子都变成废铁可惜了。”姐姐说得头头是道,想来共享单车这样新事物是真的给姐姐这样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便利,姐姐由衷地为这些小黄车带来的变化而欢喜。

  小黄车的到来是我们绿色新生活的小小缩影,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面,每一个绿色的行为,都是美丽中国的符号,都是保护地球的“壮举”。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篇6

  从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图纹到殷商时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铭文、金文,汉字在不断变化,不断普及,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记录着文化发展的历程,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仓颉的灵感不灭,中国的文字不老,造出一个个汉字,让我们的中国文化像一盏明灯一样,永不熄灭,一条条明澈的河流,永不干涸。

  从那柔软的毛笔字到现在的硬笔书法,中国人对那些方块字的兴趣,仍然伫立在人们心中,一个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领着我们探索,一个个方块字,代表了我们中国人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做人。汉族的汉字有了感情,会哭会笑,凭借着一个“悲”字,一个“非”加一个“心”,点点滴滴,内心悲痛,一切都是内心深处的感情,一切凄凄凉凉,希望留在梦中,哪怕只是一个梦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造字法,通过象形字,造出了图案,经过多次的改变,如今成了一个个文字,哪怕只有简单的几笔画,也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水”在象形文字中只是一个弯弯曲曲的一竖,旁边各有两个点,那弯弯曲曲就是一条条河流;“日”在过去不过只是一个圆圈里面加上一竖,这代表什么呢?在天地之间,一个太阳代表着光明,代表着希望。这就是象形字的。模仿着象形字,造出了今天的这些字。从《四书》、《五经》、《老子》、《史记》……到如今的现代散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若不是这些文字,又怎会有这些书,散文,这些优美,而又高雅的诗句呢!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数;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做人也像它。它伴随着文化,它记录着历程,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它就是中国最美的符号——文字。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篇7

  朋友,提起中国你会想起什么?是作为国宝自带萌点的大熊猫,还是前不久才落下峰会帷幕的一带一路,抑或是现在人行道上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或许还有美丽乡村、高铁、移动支付……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在华夏土地上生长,渐渐变成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中华符号。不信你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惊神泣鬼的壮歌,装满了西楚霸王面临败亡时多少的怨愤与无可奈何,一声不疾不徐的长叹,引得多少人也跟着心绪起伏?咿咿呀呀拉着长音慢慢给你讲述着故事的京剧啊,荡人心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形容京剧,怕是再准确不过了。京剧里那阵阵锣鼓喧天的热闹,那段段插科打诨的诙谐,那声声丝竹管弦的情调,那粉白脂红的喜悦和忧伤,带着多少人,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幕起幕落间的种种,看出自己的人生在里面,慢慢地,慢慢地,品味出些许的人生况味。京剧的魂,莫不就在此。它缓缓地,给你讲着仿佛远隔千里的故事,让你想到的,却正是自己。可是,这个人们总以为会传唱不衰的京剧,终究还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一点点地,褪去它本该有的光芒,渐渐地,渐渐地,越来越少人能跟着老老的收音机里吱呀传来的咿呀声哼上两句,越来越少年轻人可以端端正正坐在戏台下安安静静的看完整场演出,心无杂念。纵然是这样,总还是有那样一群人,正值青年,却毫不犹豫地担起了接班人的担子,京剧的魂,终究还是得以传承,于是,京剧才得以以国粹的名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华符号。

  如果说,京剧带给人的是精神享受,视觉盛宴,是横亘中华古今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中华美食,则是中华儿女一直所追求的味蕾体验。

  “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对于吃,不仅仅在于简单的一日三餐,解渴充饥,而是讲求色香味俱全,如此,才能称得上是中华美食。中国人的吃,不仅在于表面上的心理满足,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华美食,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美食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过年吃一碗月牙形的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喜庆和谐,招财进宝;咬一口黏黏糯糯的年糕,寓意着万事如意年年糕;夹一筷热气腾腾的长寿面,寓意着健康长寿;端一条头对贵宾的整鱼,寓意着心想事成年年有余……看似普普通通的一道道菜肴,在中华儿女的期望中,被赋予了一层层含义,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暖暖的祝福,这独特的美食文化,也许只有在华夏土地上能得到如此充分的诠释吧。中华美食,又何尝不是一个饱含深意的中华符号呢?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它之所以叫中国,也许就是因为有着这些独一无二的中华符号吧。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篇8

  古时候车马很慢,远在他乡的人为对不得相见的亲友抒发所思所见,便把情感融入墨色,把思念寄予纸笔来谱就诗词,留香清史。不知从何时起,文字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寄托,而诗词则作为耀眼的符号,熠熠镌刻其上。

  杜甫说,诗乃吾家事。作为中华文化符号,诗词,乃国事。中国人惯用文字传递情感,这种对文字特别的情感流过沙场,于是就有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流过月色,就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流过江南,就有了“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流过长安,就有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山河永蔚,诗词记录所见,方成文化符号。

  诗词的发展穷极原因,还是中华民族对文字的依恋,这与儒家思想又有很大的关系。儒家尊崇精神文化,而文字则是精神寄托做好的载体。诗词是文字绝佳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存在于人们的精神,而不入物质世界的轮回。它承载文明,担当着中华文明符号的重大责任,让前人与今人用精神来进行一场无声的交谈。儒家文化横槊投壶,曲水流觞的风雅,我们在诗词——中华文化的符号间方能窥得片羽吉光。

  诗词流传至今,融进中华文明之中,也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虽然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但诗词仍未改色。当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国人不再羡慕西方文明,而开始回归传统。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开始打造文化产业,开发相关商品;而诗词中流露的家国情怀也激励我们少年一代不断奋发向上。

  返璞归真,诗词传递信念,方成文化符号。

  诗词的传承在今日也出现了一些障碍——网络评价中有人认为李清照的《如梦令》“逻辑不通,词藻堆砌,还不如喊麦”,不知李清照是词人,是哪朝哪代;还有人认为李商隐的诗作“抄袭”自某说唱歌手……此类现象也引发我们的深思,文化符号的传承仍任重道远。优秀的传统文化应根植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诗词,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我们理应让它像中华的巨龙一样气势磅礴地绵延于世界的东方!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 篇9

  暮霭沉沉的东方,古老的华夏文明之火在地平线冉冉升腾,所照之处,尽是光明。千帆过尽,中国文化落于史书,缩为符号,落地生根,在这片土地上恣意生长;又逐渐远扬世界,播撒芬芳。

  汉字,中华文化符号的精华。一撇一捺勾进世间繁华,一顿一挫框入方寸洞天。汉字中,有书法家王羲之的墨中豪情,有毛泽东主席的毫中狂放。纵观这一笔一划的方块字,写出的是美的弧线,也是文化的传承。不论是古时的甲骨文,还是现代的象形字,都是历史的雕琢,都是中华文明的匠心巧作。那横平竖直,连通着历史,环环相扣;敲击着血脉,滴滴赤诚。中华文化符号之明媚,在汉字之中纷呈。

  汉服,中华文化符号的乐章。襦服广袖,对襟华色,那蹁跹在汉唐宋明的文化,正在一针一线中流淌。你可曾想过那紫禁城中的锦绣,那寻常百姓家的襦裳?那玲珑的美,便都附着在这些绮罗中了。针脚绵密,是慈母心中的牵挂,是机杼声中的汗珠,是刺痛指尖的辛勤。我不曾想过那是怎样的智慧,才能将那块锦织出云霞般的绮丽轻扬。可我却知道,是那带着铁褐的银光来回穿梭,才将传统礼仪的蓓蕾灿然开于锦上。而这绣着万水千山的华色,将多少一颦一笑的眉眼勾勒的更加灿烂?数不清那中华文化的美啊,绮丽辉煌。中华文化符号之秀丽,在汉服之中飞扬。

  国画,中华文化符号的风华,一缕风带不走一滴墨,墨中千点,在白色的宣纸上点逸出生动,勾勒出风骨,流驷出灵韵。中国文化符号之中,必不可缺的一笔便是画,落于纸中,跃然纸上,是千载的名家佳作,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郑板桥的墨竹图,徐悲鸿的八骏图那些浓墨挥洒,多少美,在国画之中流连尽现,仅仅是一副梅兰竹菊,便是君子之谊,亦是半襟风骨。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的细致朦胧,是简单,是自然,是生动的美。中华文化符号之灵动,在国画之中徜徉。

  中华文化的美,离不开华夏子孙的细细描摹。绚丽多彩的万千符号之中,他们虽然只是一笔笔浓重的墨点,却象征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中国文化的发扬与创新。他们走出国门,在世界的舞台上昂首挺胸,挥洒满腔的热血,书写那代代相传的中华文化符号,那种骨子里刻着的豪情壮志,必将成为世界舞台上最熠熠生辉的星光!

【正在消逝的中国符号作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正在消逝的什么作文03-12

中国符号巡礼高考满分作文06-20

符号作文(通用22篇)07-10

已消逝的足迹作文10-22

消逝的时间作文12-19

消逝作文150字04-06

消逝的真诚之城02-21

消逝的故乡散文11-21

消逝的时光作文5篇01-23

消逝的仙湖作文750字10-28

正在消逝的艺术文化 传统文化孝当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