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我眼里的王昭君
自古以来,“和亲”的人不少。独王昭君的事迹,代代相传,妇孺皆知。
昭君拂玉鞭,上马啼多颊。
近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王昭君通过选秀进入皇宫,但因得罪画师而无法被皇帝诏见,错失天恩。 恰在此时,汉朝欲与匈奴联姻,王昭君遂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后在元帝的主持下嫁与呼韩邪单于为妻,随单于定居匈奴。成为汉匈的和平大使,为两国的交流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王昭君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她与呼韩邪单于婚后十分恩爱,但单于死后,单于的儿子却要求昭君嫁给他,这在少数民族中并不奇怪。但对身为汉人的王昭君来说,却肯定是一个难堪痛苦的要求。
这就是王昭君,为此,文人眼里,王昭君是悲哀的。古有“汉家秦地月,留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等诗句,细细品味诗句,似乎“昭君出塞”并不是一件让人人都皆大欢喜的'事,更多的是对昭君本人无限怜惜与感叹之情,为昭君终敌不过宿命的安排所感叹。
而昭君本人。昭君生活在宫里,本应在汉元帝选妃时理所应当的当选上妃子,却因毛延寿呈上的画像而从此泪落后宫;等到呼韩邪来“和亲”时,元帝才发现昭君并未向画像上画的那样,可那时已晚,呼韩邪以竞选中了王昭君......胡笳悲鸣,骏马奔腾,异邦风月......昭君再次泪流满面,想着昔日在后宫常常望月叹息,不禁自叹命苦。出宫门,不得不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于是,昭君满腹忧怨,手弹琵琶,引出一首“怨词”:草木萋萋,其叶萎莹......父兮母兮......忧心侧行”......
可是,昭君为何要满腹忧怨呢? 汉元帝在昭君出塞前三天已对她表示歉意。又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亲及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而呼韩邪更是对她宠爱有加......是在怨自幼多苦命薄吗?还是在怨毛延寿呈上的画像吗?还是在怨元帝的一时糊涂?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我仍认为昭君“怨”错了。想想看,如果没有呼韩邪主动“和亲”,如果没有挑选她,也许昭君一辈子会呆在后宫,见不到元帝,得不到他的怜惜;也许一辈子都会满腔忧愁,无限伤感,然后看着日升日落,混合着浓浓的乡愁与一丝没有希望的憧憬,无声无息的打发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明天。唱着《五更哀怨曲》,从黑发一直唱到白发。
但是,呼韩邪选中了她,她不再孤独,尽管她从此远离故土,但她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宠爱,得到了后人的敬仰。总的来说,她是幸福的。
这就是我和文人眼里的王昭君,也许生活背景不同所以感受也不同,但两者差距并不大,笔墨里都有着对昭君的敬仰与无限的敬佩之情。
但是不可否认,“昭君出塞”,为当时的人们创造了和平,王昭君将名垂青史!
【文人与我眼里的王昭君】相关文章:
1.我眼里的妈妈
2.我眼里的父亲
3.我眼里的爸爸
4.我眼里的爸爸
5.我眼里的秋天
6.我眼里的妈妈
7.我的眼里散文
8.我眼里的水作文
9.我眼里的妈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