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

2017-07-13 高三作文

触龙说赵太后1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认为机会来了,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才能派出援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走着,到了太后面前致歉说:“我的脚有毛病,一点也不能走快,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于是勉强自己,每天走上三四里,然后食欲开始增加,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说赵太后2

  一、关于课文

  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触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说”的前因。

  课文一开始,作者只用简要的几笔,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新”“急”,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所面临的危机。“必以长安君为质”和“老妇必唾其面”中的两个“必”字,说明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赵太后那么任性,谁还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读者很希望了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样解决。这一段用字不多,却极精练地描绘出触龙所面临的局面。一系列的困难,为触龙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第2段,“说”家常。

  “左师触龙愿见”这一急转直下的反接,为下文开辟了广阔的境界。面对强秦急攻,国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势,触龙忧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阅历,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遭“唾面”之辱。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法。这是全文展开的条件,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办事情要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这一段看似日常闲聊,实际上却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正式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因而是这篇课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听说触龙要来见她,赵太后“盛气而揖之”,说明她非常清楚触龙见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唇相讥的精神准备。哪知这位左师公深谙太后的心理,一出场,就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入而徐趋”生动地刻画出触龙应当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态。“至而自谢”的一席话,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说明触龙的态度是那样从容不迫。他那温和亲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气而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几句寒暄之后,触龙就不厌其烦地向太后介绍了自己的养生之道。虽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妇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紧张的神色有点松懈了。而这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

  第3段,“说”爱子。

  敌对情绪逐渐消失了,紧张场面缓和了,触龙便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就给太后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是想“走后门”而已。

  既然两人在爱幼子这一点上达成了默契,在“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的争辩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说明他们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不仅能互相理解,而且还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由于爱,必然要为他的前途考虑。这是人之常情,当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这就引出怎样才算对子女真正的爱这一话题。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爱女儿,逼得太后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就势接过话茬,从她对待燕后的态度,分析了她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她深明大义,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对子女也有不溺爱的时候。这就论述了连她也没想清楚的问题,也与她自己溺爱长安君的事实形成鲜明对照。然后,触龙又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说到赵国及其诸侯国的子孙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没能长保富贵这一事实,讲清了只有令长安君“有功于国”,才能使他“自托于赵”的道理,最终完全说服了赵太后。还没等触龙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第4段,“说”的后果。

  故事的结局,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三、人物形象

  触龙:

  触龙是赵国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于在其他大臣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出面劝说顽固的太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表示对太后的关怀,消除了她的怒气。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说她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逼着她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的子孙为例,暗示太后的溺爱对长安君并没有好处,并最终打动了太后。他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赵太后:

  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有着善良、慈爱的一面。疼爱幼子,本也无可厚非,但当国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暂时的牺牲时,她却不肯听从大臣的“强谏”,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至于她“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声明,则表现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顽固和专横。从“色少解”到“诺。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从反面表现了触龙雄辩的论说才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最终还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说。

  四、写作特色

  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课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用语精辟而简约。

  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

  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笔调轻松,刻画细腻。这也是《战国策》与《左传》《国语》在艺术上的不同之处。究其实,来源于作者使用了恰当的艺术夸张。说客们一旦口若悬河地游说起来,不仅会滔滔不绝,似乎天下大事都可以凭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而取胜。作者还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如“入而徐趋”“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等。

  五、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平易晓畅,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教师着重介绍背景材料,对课文内容稍加点拨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触龙说赵太后3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明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触龙说赵太后4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案。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触龙说赵太后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入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案》。

  (引导背诵)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

触龙说赵太后5

  课程分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是一篇琅琅上口,广为传诵的名作。文章通过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将幼子送到齐国作人质以换取救兵,解救国家危难的故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父母怎样才是真正爱护子女?正如触龙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主题在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体验文章欣赏、评价,主动探究问题,并能结合现实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学情分析:我校的情况很特殊,高一新生生源质量较差,招收的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但往往思维很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我所教的两个班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并能够相互合作学习,情不自禁地进行表达交流,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只要诱导得当,学生就会积极有效地去学习。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对于本文谈及的“爱子”问题,更易产生共鸣,引起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个性的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根据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精神,“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在组织教学时,我尝试运用导向性、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让他们真正体验语文学习全过程。

  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悟、体味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深刻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4、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深刻地体会母爱亲情,感恩父母。

  教学流程:

  一、 课前预习

  课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质、揖、走、恃、郄窃、不肖、没死、崩、恣“等重点词语。并利用语文早自习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使其在熟读的基础上,熟悉课文,理解文意,并在反复阅读、理解中巩固对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

  二、 情景导入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跑,不惜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触龙说赵太后》。

  〔点评:利用“导语”激起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学生跃跃欲试,准备进入文章赏读之中。〕

  三、 诵读课文,体验文辞之美

  首先,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学生深受感染,老师相机指导诵读要领。学生再读课文,进入文章情景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读得很卖力,并且初步读懂了文意。提出:同学们,《触龙说赵太后》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大家是否可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问题提出后,学生争先恐后,准备回答。

  (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讲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课文探究理解触龙説服赵太后的巧妙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第一段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即故事中的赵太后,赫赫有名的赵威后。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定,于是“急攻之”。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于太后的溺爱少子而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由于即使是盟国,彼此之间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以至于发展到不讲道理的地步。

  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

  刘晓媛: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赵太后。首先,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僵局,为下一步进谏打下基础。其次,触龙借为自己的少子舒淇谋个黑衣卫士之职,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再次,触龙又转弯拐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红和爱子长安君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并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引起太后的思考。最后,从历史教训入手总结经验分析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侯位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直接提出长安君问题,不能不使太后心悦诚服,终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郑海彦:这也就是一种“出奇制胜”“引君入瓮”的方法,往往是刀出偏锋,夺取了胜利。触龙有备而来,避实就虚,欲擒故纵,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 …

  五、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对结合自身阅历对文中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见解发人深省,“爱子”之心,身为父母皆有,但如何去爱则意义不同。古人尚且知道“骄子如杀子”的道理,我们作为现代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围绕“独生子女教育”“母爱”等问题按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的见解。

  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同学们热烈讨论,每个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体,课堂变成了“学堂”。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我所了解的当代独生子女教育”。

  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致更高了,选代表精彩发言:

  孙盼盼:当代的独生子女是捧大的一代,父母对他们言听计从,物质上极尽奢侈,关心上无微不至,一切都包办,结果父母的溺爱是他们永远“长不大”,凡事都不能独立,依赖性太强。

  柴冰冰:当代的独生子女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们被别人照顾惯了,养成了许多毛病,如自私冷漠等等。凡事要求别人做得好,却很少去关心别人,甚至对父母也缺少起码的感恩。

  孙书平: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只会使他们养成任性的习惯,不易融入集体,受不了约束,考虑问题往往不能设身处地,周全行事,制约了个人才能的发挥。

  杨珍珍:“温室里注定培养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过分的呵护,使独生子女缺少必要的挫折承受能力,往往心理脆弱,不能自如应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

  时珂:对子女的溺爱,累了父母,却使孩子养成安逸享乐的不良习惯,不懂生活艰辛,从长远来看,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会使孩子吃苦头。因此“溺爱”子女要不得。

  … …

  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学生精彩的回答显示了新时期中学生清醒的自我意识与时代意识。巧妙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分组讨论又使学生进一步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看到你们长大了,也让老师看到了你们未来的希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好好把握吧!课后将发言整理成书面文字。

  课后反思:一堂课,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设疑,适当进行诱导,学生才会尽情地探究知识,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这正是张熊飞教授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要求。不足之处体现在学生课堂上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表面,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触龙说赵太后6

  教学目标设计:

  1、 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

  2、 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4、 体会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5、 认识父母为子女做长远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云游八方、纵横捭阖的事件和言论,正如刘向所称“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数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

  幻灯补充资料,学生阅读并摘记关键内容:

  (资料1:郑振铎“在《战国策》里面,我们看不到一些迂腐的言论,与一切遵守传统的习惯与道德的行为;这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旧的一切,已完全推到,完全摧毁。所有的言论都是独创的、直捷的、包含可爱的机警与雄辩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勇敢的,不守旧习惯的。都是审辨直接的、利害极为明瞭的。”)

  (资料2:刘向:“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口。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资料3: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教师阐释:

  历史上人们大都从维护儒家正统思想出发,认为它是一部坏人心术的邪恶之书。其实,《战国策》通过许多引人入胜的奇策异智故事,说明智能的威力和策士的社会作用。渲染策士对战过局势的控制,显示智力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有意识的渲染夸大策士在战国乱世中的作用,歌颂策士的智慧,旨在引起人们对智力的足够重视。“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战国策》的作者以卓越的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了知识阶层在政治斗争与社会发展中的强大作用,歌颂那些穷闾僻巷中冲杀出来的大批寒士的才智,公然提出“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呼声。这种与不讲智愚贤不肖的世袭贵族专制背道而驰的思想倾向,尤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崇尚智能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战争不再是赤裸裸的蛮力搏斗,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的较量。因此,人的价值,特别是智能的价值不能不被重视。作者排除鬼神思想的干扰,高扬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主体意义,为后人的觉醒起了启蒙作用。

  二、中国历史散文分类:(幻灯)

  以“时”为中心——编年体——《春秋》、《左传》

  以“地”为中心——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以“人”为中心——纪传体——《史记》、《汉书》

  以“事”为中心——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三、指导诵读:

  1、学生集体诵读。

  2、教师指导,人物对话诵读要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情相吻合。

  四、课文学习:

  1、触龙説赵太后之前,面临怎样的局面?

  学生归纳:三对矛盾(赵——秦,赵——齐,太后——群臣)(板书)

  教师追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形势的紧张严峻?

  提示明确:“新”、“急”、两个“必”

  教师总结讲授:

  是啊,强秦压境,齐国又开出了很高的条件和筹码,国内大臣们与赵太后又陷入僵局,真可谓内外交困,矛盾重重。这时候,作为谋臣策士的触龙表示“愿见太后”,这里显示出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是一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精神。面对赵太后的威势,触龙没有选择沉默,这是因为他深悟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种参悟是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的,正是因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有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才有班超的投笔从戎,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因此,触龙的劝谏成功,和这种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当然,“有济世之心,尚须有济世之术”,触龙讽谏成功,更和他的语言艺术分不开,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他的语言艺术。

  2、触龙用什么方法叩开和赵太后的对话之门?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中勾画出描写赵太后表情的词句。

  明确:说健康以缓冲(板书)

  扫清语言障碍,学生对照注释阅读,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揖——胥,谢,曾,“和于身也”,色,少,耆(不读qi)

  (幻灯)表揣度语气的固定结构:

  日食饮得无衰乎?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教师引导:

  赵太后愤怒的表情稍微缓解了一些,但这时候说根本的问题尚欠火候,触龙又用了什么办法?给舒祺谋位子的目的何在?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解决相应内容的字词句。

  说舒祺以引诱(板书)

  明确:其用意一是解除太后的戒备心理,二是因势利导,巧妙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找到感情上的共鸣。

  文言基础知识:贱息,不肖,爱怜,没死以闻,念悲其远,祝

  (幻灯)表比较的介词“于”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皆以美于徐公

  4、此时触龙还是不谈人质,而是拿长安君与燕后对比,认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我们可以概括为——比燕后以旁敲(板书),那么,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明确:“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师引申讲解:这里其实牵涉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直到今天仍具有警示意义,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

  学生谈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

  不做长远打算,而只让子女贪图眼前的安逸,这就是溺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失职,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温情脉脉的。

  5、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使其欣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做人质的?

  ①学生齐读此段,然后就不懂的词句提问。(双向互动)

  ②体会这段文字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文风。(排比)

  ③触龙总结历史经验,思索出隐藏在沧桑岁月深处的耐人寻味的哲理——“位卑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教师讲解:

  这种无功不受禄的思想,要求人们为国立功,是对世袭制度的大胆挑战。是啊,“有功于国”,才能“自托于世”,我想起了我们学校校园内的一副对联——“以正气还天地,有大功于国家”,就让我们大家以此共勉吧。

  6、总结:

  纵观全文,赵国执政者赵太后由于爱子过甚而不清醒,于是她同谋臣触龙之间发生了一场权力和智慧的角逐。结果触龙凭借自己的智慧占了上风。在这里,彰显出了《战国策》的作者的轴心意识,那就是崇尚智慧,一部《战国策》,生动阐释了智慧就是力量的含义,作者以卓异的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了“士”阶层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触龙说赵太后7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

  2、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4、认识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教学要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课时安排: 安排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

  四、指导自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游说( )唾沫( )强谏( )有郄( )恃粥( )

  耆食( )老媪( )接踵( )膏腴( ) (二)诵读指导

  第一自然段的诵读: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

  1、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体会游说的巧妙。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作业(学生读课文)。

  二、师生一同对照注释,串释课文。

  1、中的敬词、谦词、委婉说法等。

  尊称:子、君、足下、执事、子大夫、媪、令尊、令母、令堂……

  谦称:寡人、老臣、仆、愚、贱息、贱妾……

  委婉说法:填沟壑、山陵崩

  2、文言实词

  。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甚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少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为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三、教师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1、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2、入而徐趋。

  “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3、太后之色稍解。

  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4、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5、持其踵为之泣。

  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四、简析课文,体会触龙的游说技巧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迂回战术”:首先,用“缓冲法”;其次,用“引诱法”;再次,用“激将法”;最后,用“欲擒故纵法”。

  五、试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六、延伸阅读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四》

  板书设计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触龙说赵太后8

  触龙说赵太后

  先秦:刘向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帅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址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注释

  1.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

  2.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

  3.急:加紧。

  4.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

  5.必:一定。以……为:把……作为。

  6.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

  7.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8.强(qiǎng):竭力,极力。

  9.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

  10.明:明白地。

  11.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

  12.复言:再说。

  13.令:让,使。

  14.唾:吐唾沫,动词。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

  15.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

  16.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

  17.见:谒见,拜见。

  18.盛气:怒气冲冲。

  19.揖:应为“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

  20.入:进入殿内。

  21.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

  22.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

  23.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

  24.曾:竟,副词。

  25.疾:快。

  26.不得:不能。

  27.见:指拜见太后。

  28.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

  29.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

  30.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

  31.郄(xì):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有什么毛病。

  32.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

  33.恃(shì):依靠,凭借。

  34.辇(niǎn):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

  35.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36.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

  37.衰:减少。

  38.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

  39.殊:很,特别,副词。

  40.强(qiǎng)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

  41.日:每天(步行)。

  42.少:稍微,略微,副词。

  43.益:增加,动词。

  44.耆(shì):同“嗜”,喜爱。耆食:喜爱吃的食物。

  45.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

  46.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

  47.少解:稍微不和缓了些。

  48.公:对人的尊称。

  49.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

  50.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

  51.少(shào):年幼。

  52.不肖(xiào):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

  53.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

  54.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

  55.得:能够。

  56.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农”借代卫士。以:来,连词。

  57.没(mò):冒昧。没死:冒着死罪。

  58.以:连词,来。

  59.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

  60.敬:表示客气的副词。

  61.诺:表示答应的意思。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几何:多少。

  62.愿:希望。

  63.及:趁。

  64.填沟壑(he):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托之:把他托付给(您)。

  65.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66.甚:厉害,形容词。

  67.于:比,介词。

  68.异甚:特别厉害。

  69.以为:认为。

  70.媪(ǎo):刘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

  71.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72.贤于:胜过。

  73.君:您,对人的尊称。

  74.过:错。

  75.之甚:那样厉害。

  76.子:这里泛指子女。

  77.为:替,介词。

  78.计:打算,考虑。

  79.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

  80.持:握持。

  81.踵(zhǒng):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

  82.为之:为她。泣:小声哭。

  83.念悲:惦念并伤心。

  84.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

  85.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

  86.必:一定,副词。

  87.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

  88.使:让(她)。

  89.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

  90.计久长:打算得长远。

  91.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92.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349—前326)。

  93.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

  94.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

  95.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

  96.在者:在侯位的人。

  97.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

  98.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

  99.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

  100.人主:国君,诸侯。

  101.则:就,连词。善:好。

  102.位:地位。

  103.尊:尊贵,高贵。

  104.而:可是,转折连词。

  105.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

  106.劳:功劳。

  107.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108.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

  109.膏腴(yú):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

  110.及今:趁现在(您在世)。

  111.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

  112.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113.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

  114.自托:寄托自己。

  115.以:认为,动词。

  116.为:替,介词。

  117.计短:考虑得太短浅。

  118.不若:不如。

  119.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

  120.恣:任凭。

  121.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

  122.约车:套车。约:捆缚,套。

  123.乘(shèng):量词,古代一车上马叫“乘”。质于齐。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

  124.子义:赵国贤人。

  125.犹:还。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

触龙说赵太后9

  《触龙说赵太后》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刚刚)

  2、老妇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

  4、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依赖)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置办,配备)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义词

  1、质:

  文质彬彬(本质)

  质疑问难(询问)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做人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用 )

  3、甚:

  若长安君主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4、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奇异)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5、少: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

  6、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作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做,准备)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做,治)

  四、词类活用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继:动作名,继承人)

  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作状,每日)

  3、没死以闻(闻:使动,使……听闻)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动,使……尊)

  五、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到,上推到;今义:多作副词,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

  七、重点翻译句

  1、 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我私下认为您喜欢燕后超过喜爱长安君。

  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难道这不是为他作长远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做国君吗?

  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从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他的继承人有在的吗?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平?

  译:不仅仅是赵王,其他诸侯的子孙继承人有在的吗?

  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这样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他们身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父母爱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

触龙说赵太后10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谢:谢罪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曾:竟

  C.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无

  D. 恣君之所使之 恣:肆意

  5.D(恣:听凭)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 少益耆食,和于身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解析:A.(介词,才/副词,就;B.介词,对于;C结构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

  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7.C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 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 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8.B(“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错。)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日食饮得无衰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计分点:补充出省略的主语“您”;得无:该不会;衰:减少)

  (2)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窃:私下里;以为:认为;于:表比较)

  (3)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犹:尚且;恃:凭靠,倚仗;尊,奉:名词,尊位,俸禄;已:通“以”,来;)

  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如果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自己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的利益。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功劳,占有的象征国家权力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因此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触龙说赵太后】相关文章:

触龙说赵太后读后感08-17

触忆作文04-06

吕太后本纪读后感08-12

《触碰光明》诗歌07-02

心系白云触花朵散文12-11

归赵的近义词08-06

赵佶:《燕山亭》11-03

赵令畤《蝶恋花》11-03

致赵超尘09-20

《触不可及》观后感09-28

嫣然天使儿童医院 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