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智慧1
人生得失,全在取舍。梭罗曾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的确,放下是一种智慧,是看尽世俗利弊后的坦然,是大隐于市的淡泊。放下,便是新境界的开始。
放下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人人皆为名利所左右,放不下面子,放不下身段,从而错失了多少美景。放下,不仅放下了世俗之心,更是放下了遮蔽本心的阴霾。一次放下,不知可收获多少纯净无瑕的景色。
文学大家莫言先生懂得放下,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先生仅仅召开了几次新闻发布会,会后随即回到了故乡潜心创作,而非在世俗中搅弄风云。先生放下了获奖的荣誉和名人效应带来的利益,避开舆论的风口浪尖,却获得了世人的称赞,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莫言也许因此损失了许多名利场上的资本,却得到了精神上的富有。记得他说过,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何等的淡然与清澈,如同淤泥潭中的那朵白莲,濯清涟而不妖。
我被莫言先生的话惊醒,像被泼了盆冷水,浑身打了个激灵。如此这般的品行,何愧于大家之名!与莫言先生相比,不乏许多类似的人。
著名央视主播张泉灵,在功成名就之际为了本心毅然辞去了如此吸引人的主持人职业;一代贤臣范蠡,功成身退,放下至高的权力与财富,只身泛舟于江湖,浪迹于天涯;杨澜,在巅峰期放下身上的光环,踏上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之路。这些人,在取舍的决断上,都称得上是智者,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反观当今社会,有明星靠丑闻上位,紧握名利不放;有官员一错再错,就因放不下权与钱;有国家遭到世人唾弃,因为放不下昔日的悔过。因为放不下,却又损失颇多,何必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如等到茶凉酒寒,放下浮名,放浪于山水之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放下许多不必要的事,追求内心的那片桃源,如若不能兼济天下,那为何不可独善其身呢!
放下的智慧的确高深莫测,但终究是一种取舍。拨开心头的乌云,洗刷双目的尘埃,定能成为一名智者,到达一种新的境界。
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放下的智慧2
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然而,收入增加,一些人的快乐并没有增加、幸福并没有增加。相反的,却是烦恼增加、痛苦增加。现代社会紧张、忙碌、浮躁,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有人选择逃避,甚至放弃生命。如何寻回失落的幸福快乐,佛家有一首偈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靴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幸福来自安定,快乐来自自由。如果我们不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们就没有办法活得自得、自在,也就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1、苦海有岸,豁达为舟
有语云:“人生是苦海。”确有几分道理。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有很多苦,有些人为健康所苦,有些人为财富所苦,有些人为容貌所苦,有些人为家庭所苦,有些人为事业所苦。虽说人人苦处不同,但总有所苦;虽说人与人之间苦乐不均,但也没有人是一生顺遂的,人生的道路不会永远平坦。然而,如能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苦处,也许苦就不成其为苦了。
人生如潮水,也有潮起潮落、起伏得失。每个人的能量不同、境遇不同,成就也自然不同。人一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斤两;二要尽力而为,才不会不胜负荷而苦不堪言,也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有所遗憾。
人生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世界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因此我们不能期待一生一世都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风暴远离,而要学习如何在风雨中翩翩起舞,正视困难,迎接挑战。
我们常常眷恋着过去,寄望着未来,唯独不在乎现在。过去的伤痛,不愿忘记;过去的成就,沾沾自喜;难以预测的未来,更是让人又期待又怕受伤害。活得不实在,是很多人的病,两脚像踩在云端,轻飘飘的。我们要潇洒地将过去放在过去,踏实地过好当下的日子,让美好的未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求不完,苦不完。”“烦恼是因为想太多,痛苦是因为不满足。”我们常常把快乐、幸福,寄托在外物身上,以为得到我们喜欢的东西就快乐,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痛苦。其实,从物质上得到的满足,是一时的、短暂的,不知足的人,得到再多都不会感到满足,更不会感到幸福。贪得的心,是烦恼的根源。
舌头与牙齿是最亲密的关系,牙齿都难免会咬到舌头,人与人之间,不管是亲疏远近,也总有利害冲突的时候。力争到底,往往两败俱伤。其实,有时候不必那么计较。得失、祸福、是非、善恶,本来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有理,就不顾念别人的理。
2、放下包袱,不见苦海
豁达地面对烦恼,其实就是要放下。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指放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或人、事、物。科学证明,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是心理不健康所引起的,心脏病、高血压、肠胃病、消化系统不良、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失调等等,都可能由情绪紧张、忧郁、焦虑、急躁引发。对于由情绪引发的疾病,药物的控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治本之道则在于——心病还要心药医,解铃终须系铃人。必须靠自己有一颗豁达的心,放下负面的情绪,抱持阳光心态。
相传,布袋和尚有诗云:“布袋,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也就象征着包袱,若是一个人总是背负着很多的包袱,当然非常沉重,苦不堪言;放下包袱,则自然脱离烦恼。布袋和尚的布袋,装着健康、美丽、亲情、友情、爱情、事业、富贵、智慧等美好愿望。人生有梦最美,但是梦要踏实、真切,不能遥不可及,不能力所不逮。放下包袱,不是放下需求,而是放下贪求;放下包袱,不是放下希望,而是放下奢望。
追求梦想要有度,凡事要适可而止。放下心中的挂碍,才能事事无碍。放下执着,才能通达狼?放下贪念,才能知足常乐;放下傲慢,才能虚怀若谷;放下忌妒,才能欣赏别人;放下恐惧,才能心安理得;放下不安,才能逍遥自在;放下忧患,才能随遇而安。
3、知易行难,如何放下
很多人都知道放下才能快乐,偏偏就是放不下,所以烦恼痛苦。为什么放不下?因为看不破、看不透,愚者自缚。能够放下的人是智者、仁者、勇者。
放下,从简单生活、简单思考开始。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放下内心的杂念。简化才能美化,物化加速腐化,简单生活才能获得心灵的丰富。多余的脂肪压迫心脏,多余的财富拖累心灵,多余的烦恼增加生命的负担。放下一时不想放下的东西,才能长久拥有你真正不想放下的东西。
放下心中的自己,会收获更多的自在。人生的苦恼,有时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总是为自己考虑。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是人格不成熟的人。人格成熟的人,心里有自己也有别人。
除了放下对自己的过分在意,也应放下对别人的过分在意。不要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行影响自己的心情,应当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有好心情,才有好生活,改变心境,才能走出困境。
放不下有时候是一种偏执,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上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南辕北辙,人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因此,应当放下的时候一定要当机立断,拖延只能带来更多的痛苦。
4、幸福箴言,从心践行
美丽的人生,由爱而激发,由智慧所引导。爱人从爱自己开始,善待自己才能宽待别人。舍得是智慧,放下就幸福。放下是身陷烦恼的人的唯一出路,不要自己困住自己,成功从改变自己开始。放空、放松、放下,才能自得、自足、自乐。我们要以知识改善生活,以智慧安顿生命,以服务成就人生。
只有糟糕的.心情,没有糟糕的事情;懂得放下心中的不可能,才能释放生命的无限可能。再忙,也要保持轻松的态度;再累,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再失败,也要保持旺盛的斗志。
放下,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放下,是智慧的抉择。放下压力,获得轻松;放下烦恼,获得幸福。整日疲于奔波的人,收获的只有焦虑、痛苦和迷茫;懂得放下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
压垮自己的往往不是失败,而是来自自身的压力,压力是为失败多付出的利息。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该放下的地方就放下,该放下的人就放下,该放下的事就放下,该放下的物就放下,该放下的念头就放下。看透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把偏执放下,快乐就在脚下,放下负面的想法,才能走出烦恼的困境。放下灯红酒绿,放下高官厚禄,放下名利物欲,放下多余的一切,才能获得健康快乐、美满幸福的生活。
放下的智慧3
东晋名僧支遁,善诗,又擅长草书隶书,但他最喜欢养马养鹤。
有一天,他的朋友来看他的马,不小心,让支遁的爱马跑走了。朋友非常过意不去,他反过来安慰朋友:“我爱马,是爱马的神骏,只要它能保持神骏就好了,在谁的手上喂养都是一样的。”
他也非常爱鹤,甚至把鹤养在房子里。有一次,不知情的朋友来访,打开房门,让他的爱鹤飞走了。朋友十分汗颜,支遁对朋友说:“你不用难过,鹤乃是冲天之物,怎能长久供我们耳目玩赏呢?”
支遁爱马爱鹤,却并不为其所系缚,所蚕结,所迷惑,所执染。面对自己的失去,他没有怨天尤人,愤愤不平,而是坦然自若,心平气和,这种放得下的勇气和智慧真令人叹服。
可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行事却不能如此洒脱,他们常常被物所羁绊,为情所困顿,在心造的囚笼里,苦苦挣扎,日日夜夜。其实,所有的烦恼忧虑,正缘分我们那颗固执一念过于痴迷的心啊。
既然失去了,既然于事无补了,既然缘分已尽了,既然任凭流多少的泪水都无法唤回曾经的一切,就应该生出快刀斩乱麻的勇气,把曾经的挚爱割断,把以往的深情舍弃,从而昂起头快步向前走,奔赴下一段的开始,寻觅下一段美好的缘分。如果时光流逝,仍洗刷不掉弥漫心底的失落,冲不走笼罩心间的哀伤,而受到戕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啊。
记得曾经读过一些关于“断舍离”的文章,说的是只有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不需要的旧物果断地丢弃,才能让自己居住的空间保持清新和宽敞。而我们失去的物品,我们破裂的感情,不也是我们精神的旧物吗?如果我们还让它们占据心灵的空间,让它们如破败的棉絮,将我们心灵的空间塞得满满的,让它们如荒芜的杂草,在我们心田上肆意蔓延,我们哪里还能有愉悦而欢喜的心情来接纳美好的事物呢?我们的心灵的原野上哪里还有土地生长那些美好的感情呢?
如此看来,割舍不是冷酷,放下也不是无情,而是一种敢于与往事干杯的豪气,是一种敢于接受现实的勇气,更是一种开启新篇章的大智慧。
放下的智慧4
一天凌晨两点,我睡不着觉,便把身边人踢醒了问他:“哎,今天买葱的一块钱,你记账了没?”
他很配合地清醒了一下,说记了记了,而且还有条有理地说:“葱,一块;馄饨一碗,一块半;电费,九十六块五……”我怨一声,又踹他一脚:“你以后少打游戏!”
“是,是……”他迷迷糊糊地答应,接着一个翻身,又睡着了。
我家里有本账本,一个破破烂烂的硬纸壳笔记本,每天的菜金、米钱、煤气水电、人情往来花销等都记在上面,没事我就会翻看一下。看完了,再去翻存折,看着上面不多的一点数字贼贼地笑: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古之人不余欺也!然后,我就会有那么一丝丝的羞愧:唉!一只钻到钱眼儿里的骆驼,进不了天堂。
后来,我知道了虚云老和尚。人家活到120岁,那么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想不到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世界上的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这三个字就够把人忙死了。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不得食,春时不下种,秋到无苗岂有收?可见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花时间,费功夫,劳心力,才有收成。为佛弟子,岂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
啊,原来活佛也不是踩着莲花在天上走的,他也要穿衣吃饭,真的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老和尚的话里分明裹着一颗颗的明珠:“烦恼即菩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放下,放下”……像荷花的花心、琥珀里的蜜蜂翅,或是陌上墟里人家传出的炊烟、灶间的亮焰,格外暖动人心。
再看一些人,他们高高在上,说着一些玄妙的话,搞一些繁杂琐碎的仪式。很多时候,就有些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了。若是先存了这么一个心,那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就都看似出尘实则满是厚厚的尘味,有点像女子脸上搽的脂粉,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真的,平常做事,平常说话,平常行路,平平常常……多好。
把手边的事情做好,把要读的书读完,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香香地睡觉,不思索,不思量,把每时每刻的“当下”过好,这就是道。
其实,真正的生活,要落实到吃饭、数钱、睡觉、哄孩子,才算有意思。柴米馨香,人间天堂。
不像蚂蚁那样“奋斗”
一直以来,“奋斗”被我们当成一个美好的词汇四处颂扬,它往往和艰辛、坚韧等数量可观的褒义词相提并论,褒扬着一个人的行走轨迹。
但是,奋斗就一定意味着辛苦吗?
我不这么认为,就像别人觉得蚂蚁很勤劳,我觉得它们是傻瓜一样。我曾经看见一只蚂蚁衔着一粒麦子用力往自己窝里拽,地上坑洼不平,那家伙真称得上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它到了洞里,我想,这下该歇歇了吧。哪里知道,一转眼的功夫,大概连擦把汗的功夫都没有,它又匆匆忙忙地出来了。这次它把一只蜻蜓翅膀像孙悟空扛芭蕉扇似的举了回来,简直跟地主老财似的,聚敛无度。
等到后来我长大了,才发现“奋斗”中的人类的很多做法,与这只蚂蚁何其相似。
现今的报纸上爱提这样一句话:“如果你20岁不年轻,30岁不强壮,40岁不富有,50岁不睿智,那你这辈子就别想年轻、强壮、富有和睿智了。”号令一出,人人狂奔,在脑海中疯狂旋转的念头是:快,快!不年轻就来不及了!不强壮就来不及了!不富有就来不及了!不睿智就来不及了!
追求本身无可厚非,但打着“奋斗”“追求”的名义不知止境不知进退,就有些可悲了。
这么多年,我打拼不止。我被裹挟在汹涌的人潮里,向前赶路。我把自己变成一棵青皮的小树,枝啊叶啊伸向天空,无休止地索要阳光、空气和水分。根的每一条须都深深扎入土壤,汲取营养、水分。当智慧、仁惠、节义、妻、夫、子、女一股脑来到的时候,树老了,皮僵了,身上布满了一个又一个的节疤,阵阵秋寒入骨中,冬天正漫步而来。
我一个朋友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以前穷得紧,一个出过国的邻居对他说,外国人天天吃鸡蛋,听得他馋死了。于是他就发愿,说等挣了钱,要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拿来买鸡蛋。现在他四十岁有余,一个月的工资买一卡车的鸡蛋都绰绰有余。可是,他说不幸福。一个鸡蛋的幸福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所有的鸡蛋也无法为自己的幸福增加一分了。什么都有了,可是快乐没了,幸福没了。
其实,“奋斗”的辛苦程度与你欲望的指向紧密相连,你沉迷得有多深,你“奋斗”的路途就有多辛苦;你有多超然,你“奋斗”的路途就有多平坦。
放下的智慧5
中国文化以心性为一切价值之根源,心性就是本质的善念。因此,在人的日常心性中无不体现着他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涵养心性,使其圆满具足,这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人之生命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一圆满具足的心性中,此即所谓“无待他求,当下即是”之人生境界。中国人以知进而不知退,为人生之危机。
这种人生智慧时时都在提醒我们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无论贵贱都应平等待之、一视同仁。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我是什么身份,他是什么身份,从而我应该怎么对待他,他应该怎么对待我。比如说,和与自己身份低的人接触,就首先端起一个在上位的架子,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对于陌生人拜访自己,不能首先怀疑人家有求于你,别有用心,从而形成一种沟通上的心理障碍,只有破除这些障碍,才能以真诚之心形成生命之直相照射。如果先有一概念的东西,就会成为人与人接触的障碍。这些概念包括我们预定的计划目标,用以联系人之抽象理想,用以衡量人之抽象标准、成见、习惯等。这些东西在我们希望与人有真实接触时,都应全部放下。只有把一切放下,我们才与人有发自内心生命的直相照射,直相肯定,从而有真实的了解。这件事说起来似乎容易,但要做到其实是很难的,必须有极深的修养才能做到。这种修养就是做人的坦荡和真诚。以诚待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下持久的修炼的功夫。然后在与人的交往中才会真诚地待人,真正地了解别人。这种日积月累修炼的功夫,深深融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行为中,形成我们的气质和自觉的处事为人的习惯,这样当我们遇到各种问题时就能随时面对,随时超越,随时放下。中国古话说“拿得起,放得下”,就是指一个人面对事情时的成熟、沉稳和练达。
这种“放下”的智慧,在印度思想中名之为“空的智慧”,解脱之智慧。佛教中的“空”,如“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的“空”,就是放下的意思。圣严法师总结人生遭遇时曾有三句话,即“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也是放下的意思。这在中国道家称之为虚之智慧、无之智慧。中国儒家称之为“空空如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廓然大公”之智慧。运用这种智慧,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经验事物、理想事物,都会看穿其本质和内在,而不为表面虚饰之物象所蒙蔽。于是,当人面对某一人、某一物、某一问题时,虽然可以有照常的概念的知识、理想,但他就不会再纠结于某一件事情上,虽然面对许多事情但却能超越于这些事情,既不置身事外,又不是陷入而不能自拔,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有了这种智慧,达到了这种境界,人就不会为事物所累。百万富翁会像身无一文的乞丐一样不为财富所累而轻松自如;大政治人物会觉得“尧舜事业何异浮云过太虚”一样恬淡名利而不为功业所累;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会谦恭如莘莘学子不为虚誉所累。这种放下的智慧在印度的宗教哲学中表现的尤为普遍而深刻,如《奥义书》《薄伽梵歌》。也体现在中国的儒道禅宗人物的思想与风度中,如春秋战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即功成身退,隐匿江湖;唐代的高僧慧远隐居庐山,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无论贵贱,足止于虎溪,不敬王侯;也体现在中国文学艺术人物的行为中,如晋代的陶渊明、竹林七贤。这些人的“放下”的境界及其文化观念,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去体会、欣赏、涵泳,然后知其意味之无穷,智慧之高妙。这种智慧的根源和本质就是当下即是、一切平等的人生境界。
其实,“放下”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放下之后,可以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更客观、更冷静、更深刻。研究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更从容、更超脱、更周全,更反复斟酌、集思广益,从而也使问题解决得更好。
(节选自20xx年10月《博览群书》,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涵养心性,使自我圆满具足,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B.以诚待人,无论贵贱都平等待之、一视同仁,是做人的修养。
C.面对事情要成熟、沉稳、练达,即“拿得起,放得下”。
D.要体会、欣赏、涵泳当下即是、一切平等的人生境界和文化观念。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放下的智慧”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心性中体现自我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因而心性成为一切价值的根源。
B.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行为中真诚待人,当我们遇到问题就会面对、超越并放下。
C.有了“放下”的智慧,达到了“放下”的境界,人就不会被事物所累,能够面对事情,又能超越于这些事情。
D.“放下”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放下”可以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更客观、冷静、深刻,研究和思考解决问题更从容、超脱、周全。
参考答案:
1.C 2.B 3.C
【放下的智慧】相关文章:
2.放下的勇气
3.勇于放下
4.勇于放下
5.勇于放下
6.勇于放下
7.放下便是新生
8.放下烦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