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1
拂过田野
用了万能的油漆桶
刷黄了稻穗
涂红了高粱
秋风摘下了树上的枯叶
偷走了蝉儿的乐谱
抹去了夏天的脚印
秋风
化作可爱的孩子
轻轻地睡入苹果的怀抱
苹果高兴地红了脸
葡萄嫉妒地紫了面
秋风
给人们带来收获的喜讯
秋风让人们清清爽爽
不再烦躁不安
秋风
也把美好的种子种在人们心里
我喜欢美丽的
秋风
秋风2
盛夏在重新塑形,秋风
吹着山泉的温柔,
死潭浊而转清,
一只鹰雀出脱了烟囱。
我登上高山之巅,发现了新大陆,
那东方的夏季海洋,
海浪的阳面呈夏,阴面呈秋,
一声也听不到大雁的凄凉。
仿佛西藏的雪山放在吐鲁番上,
爱人质朴的气息让我沉醉,
我好像是沐浴在万花丛中,
不担心他在萧索里,风筝般飞走。
落叶上书写着《秋声赋》,
我一个一个点数远去的悲伤,
倏忽稀释了,由历史更替的自然,
万家炊烟,与天合一。
20xx年作
秋风3
始闻秋风诗歌鉴赏答案
始闻秋风
《始闻秋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是诗人为秋风代言。在首联中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诗人与秋风的对话紧扣诗题,并侧面反映出秋风与诗人原是故旧,秋风对诗人很有感情。中间两联,宕开一笔,作了转折,由为秋风代言变为写诗人之所闻、所见和所想。尾联是诗人对秋风的答词。这首诗先写秋风对诗人的谈话,再写诗人对秋风的言语,含蓄别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1]
1作品原文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1,今听玄蝉我却回2。
五夜飕飗枕前觉3,一年颜状镜中来4。
马思边草拳毛动5,雕眄青云睡眼开6。
天地肃清堪四望7,为君扶病上高台8。[2]
2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3-4]
诗句译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1]
3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1]
4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
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2]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2]
秋风4
金秋十月
秋高气爽
举国同庆
万民欢腾
就连秋风也更忙
她忙着吹红满山枫叶
让遍野菊花黄
五谷齐飘香
还不忘催着农人
颗粒归仓抢收忙
无数棵采油树
在清爽的秋风里
吱吱呀呀放声歌唱
一个个油人
叮叮当当采油忙
油区的原野一派繁忙
到处一片丰收的希望
村庄的柿子树上
红红的柿子
像一个个喜庆的灯笼
在阵阵秋风中摇晃
火红的石榴
迎着秋风笑红了脸
咧开了嘴
迸出满腔的晶莹
十月的秋风
吹遍神州
带着人民的`勤劳
丰收的希望和自然万物嘱托
为国庆献礼
为祖国祝福
愿我们的祖国
国运昌盛国泰民安
秋风5
心,在秋风里奔跑
风,行走在季节的边缘。
心,在秋风里飘过。飘过的情感,
彷如那片静默的枫叶,谢绝枝干的挽留。欣然接受泥土的盛情邀请。
再回头,愁云弥漫了铅色的天空,唱了一季的秋蝉喑哑。
稻香,随风而去。稻草人,
涨红了脸。悄然垂下的头颅,
该不是我从你头上抚去的那片云彩?
终日寻找的,会不会是停车坐爱的那片浸染的枫林?
或许会不会是庄周的蝴蝶在梦中漫舞?
不容商量的寒霜,强势掠土。
一场菊与霜的战事开始,那一片牵挂,在无硝烟的战火中,
随风缥缈。
一只受伤的山雀,怅然地坐在树下怀想,怀想飞翔的梦想。
所有的失落,和因失落带来的惆怅,
被季候风肢解。
枝节的情感伸出粗砾的手,轻抚那飘落的红叶。
犹如轻抚你绯红的笑脸。
心,在秋风里奔跑……
秋风6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难以诘问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
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 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袭来耳边了。诗写到此,攒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 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此诗主要想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落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 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广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
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契合。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比照观之,可得诗法。
秋风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田燥呼不得,归来何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题:
1.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1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4.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事件是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2分)
5.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 , (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2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尊称他为“ 诗圣 ”。(1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大声吼叫)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4.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 。(2分)
秋风8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①:形容风声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颈联,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3、(1)运用了拟人、借代的手法。(2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秋风与自己比作朋友似的分别和重逢。诗中假托秋风的口气说,去年黄菊盛开时与你(指作者)分别,今年秋蝉鸣叫时我(秋风自指)又回来了。此联没有直接说是初秋、秋末,而是选择了两个最能表明季节特征的事物:“黄菊”与“秋蝉”。听到蝉鸣的季节,用来代指秋初。(结合诗歌具体分析2分)
(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一“动”一“开”,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1分),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1分)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2分)
秋风9
秋风凌乱的飞行轨迹使整个森林变得华丽,
身浸在秋风烈火般的美女阴影在枝梢林叶空间微颤,
秋风弯曲飘逸的神影演出春天般的色彩,
我葬身在那堆火焰中心翅不息飞越百川。
在狂妄中我喜欢秋风如歌的喧嚷跳荡,
我被秋风煎熬的心任大自然去而不返,
我宽恕秋风四周斑斓色光被阵阵清风点燃的时光,
是尘世的幻影不需昡目的光芒。
秋风不息的辽阔天空消退了整个世界在我心中隐藏,
孕育秋色腼腆的光彩卷起飘进我的世界,
我心里的火焰饮着烈酒一般乱吼乱叫,
秋风你自有的芳香不羞不涩不惊步履匆匆。
秋风宽恕我的忧伤我的思绪已经滑进梦乡的边缘,
秋色云朵铸造诱惑抛洒遮羞的面纱像旋律般飘漾,
晚霞沉静在灿烂的火红中灼烧如幻,
请告诉我秋风你奉献的一切是必然让我看得分明。
秋风10
(一)
吾是秋风尔是诗,萧萧落叶叹迷离。
长亭倦客闲愁遣,闺苑佳人别绪辞。
几许清欢吟旧梦,一笺小字蕴新枝。
拾来菊韵西窗绣,借得丹枫入墨池。
(二)
西窗研墨赋新词,吾是秋风尔是诗。
去燕楼空何处觅,归鸿梦断了无期。
庭中静洒幽幽月,心底纷萦细细丝。
欲问婵娟情几许,波澜笔下有谁知?
(三)
几度残红泪伴谁,芦花飘雪水之湄。
君吟宋雨伊吟月,吾是秋风尔是诗。
风扫凄迷红万叶,诗吟旖旎绿千枝。
闲情月下篱边探,撷朵芳魂枕梦之。
(四)
匆匆来去有无期,欲寄鸿书终是迟。
东阁吟来书一纸,西窗赋句画千姿。
君描梅菊伊描竹,吾是秋风尔是诗。
但得知音同筑梦,挥豪化韵舞东篱。
(五)
九月寒霜正入时,群芳凋尽菊疏篱。
雕栏独倚因谁守,雅韵还吟为信迟。
娇蕊开来花似锦,梧桐叶落也相知。
拈来别绪千愁赋,吾是秋风尔是诗。
【秋风】相关文章:
秋风05-05
秋风05-05
秋风06-07
秋风11-13
秋风起,秋风落作文05-08
秋风如画01-02
聆听秋风04-19
秋风-350字01-23
秋风-200字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