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这场音乐艺术展示,需要注意,我把它称为音乐特长展示,而不是歌咏比赛,是有缘由的。
这是年级组织的一次活动,开始,定位为歌咏比赛,学生应该也是这样认为的,应该没有第二个人不是这样认为的吧!其实,开始,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班上一个女孩子叫彭潇旸,她在这个方面颇有天赋,也热衷于班级的工作,自己提前选定了歌曲,设计了演唱形式。
歌曲名称是《北京东路的日子》,还结合班级实际,对歌词进行了再创造。演唱形式可以说颇有创意:八个学生领唱,再加上男女生交替唱,变换队形交替唱,可以说形式多样,艺术性颇强。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怀疑学生们能不能拿得下来,彭潇旸倒是信心十足,我也就打消了顾虑。其实,我总是不愿意给孩子们泼冷水,总是希望她们去尝试,去实践,活动的目的不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或平台吗?
时间还是比较仓促的。我虽然也倡导孩子们出精品,不过,如果每一个活动都是精品,应该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精品的标准也是相对的,可以这样说吧!有限的时间,最大的可能性,这就是精品!
有的班行动得应该比较早,甚至已经是初具规模了。我的班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训练,彭潇旸有点坐不住了,一些家长也开始担忧,尤其是她的母亲。其间,有几位内行的家长提出来帮助孩子们。
我婉言谢绝了。我是这样考虑的,既然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并且,已经分配了角色,应该说“万事俱备,只欠实践”了,这个时候,让别人进来,是不是可以?再则,离比赛也就三两天了,有效的训练时间就是两三节课。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探讨,只需要行动。让行动说话!
我班上做了动员工作。首先,我旗帜鲜明地定性为这就是一场音乐艺术展示,舞台属于全班学生自己,主人就是大家。其次,充分肯定大家的建议,尤其是彭潇旸同学的创意。然后,给大家鼓信心,“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放手展示,真实的自我就是最美的。
学生总体不错,训练效果也可以,一节课下来已经是能够完整地走下来。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生不够熟练,不过,对大局影响不大,偶尔有几个“滥竽充数”(我没用贬义的,孩子们本来就是各有所长)的也是免不了的。
到此,我已经是踏实了许多,我看,彭潇旸也不是那么着急了。接下来,一切顺其自然,又训练了两节课,虽然,个别地方做了微调,但是,几乎就是孩子们的原汁原味的创作。
其中,有个细节,如何报幕,我拍板定位,“295班改编歌曲《295班的日子》”,再一次提醒大家,我们的目的就是一场音乐艺术展示,把我们展示给大家。
年级展示时,还是出了点小意外,一个话筒电量不足,多少影响了展示效果,当然,也就没有获奖。不过,本来就是定位为一场音乐艺术展示,获不获奖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了。年级侯老师总结得好,“活动结束了,大家一笑就结束了!”的确是这样的,这样的活动,过程是主要的。
事后我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大家总体上感觉还是不错,尤其是短时间内取得了这样的效果。不过,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大多数孩子们还是着眼于结果,比较在意成绩的高低,这一点,应该是多年的惯性思维吧!或者,他们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当然,那种体验相对少了些。
我也特别了解了领唱的几位孩子,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负责总体设计的彭潇旸,她的感受与体验是最丰富的,我可以断定,她的收获也是最大的。正好接下来学校有个心理剧的展示,也是由彭潇旸同学总负责,我明显地感觉到她信心十足,正如她所说的,“心理剧一定比音乐艺术展示效果好!”其实,好不好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她的心态不一样了,她的设计组织能力不一样了,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成长。
传统的观念,往往把活动的目的过多集中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增强班级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样的出发点,应该是更加注重活动的结果与成绩。这样做不能说没有道理,不过,这样的结果,更加强调的是让个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加强个体自律,骨子里,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尤其是高于个体的利益。
当代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个人发展与集体利益的和谐结合,或者说,不能够忽略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活动,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舞台,在活动中让个体去充分参与、体验与感悟,进而得到成长与发展。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最大限度地参与,才可能有更多的体验,才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当然,挫折失败也是一种体验,同样也是收获,也是成长所必需的。唯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们才会内心更加丰富更强大,更有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自己却不应该充当主角。
【孩子们归于平静,一切恢复了常态】相关文章:
孩子们归于平静,一切恢复了常态06-18
《归于冗杂》诗歌03-10
久违了,平静的午后作文600字12-17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900字10-28
有爱便有了一切05-22
杂而不乱,归于大同07-13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作文300字10-28
生活太过平静02-03
看似平静的水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