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80后的青春书写

2017-07-13 议论文

2011年的传统文学领域,“青春写作”再度风行,这个现象同时出现在60后、70后、80后的作家创作中。

60后:集体的与个人的精神传记

孙涌智的《卡瓦》是“知青”一代生活和精神传记的一部分。这是一部热情喷发激情四溢的小说,也是一首哀婉忧伤凭吊青春的挽歌。小说的主要人物孙浩然以及1968年出生的那一代人——杨步升、落雪以及高潮,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经历20年岁月的磨炼洗礼,本身就是精彩的故事。应该说,《卡瓦》通过1968年生人的叙述,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文学气质。

如果说孙涌智记述的是一代人的精神履历,那么,津子围的《童年书》讲述的就是个人的精神传记。主人公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八面通镇”上的“窄街”。它的时代是“中苏关系正紧张,‘深挖洞,广积粮’、‘反修防修’的条幅到处都是……”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因此,《童年书》隐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和密码。

70后:流浪汉与话语狂欢

张学东在40岁前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人脉》。《人脉》讲述时代弃儿“丹”独闯生活的故事,它是一部中国式“流浪汉小说”:许多年以前,孩子“丹”无意中发现了母亲在箱子底下深藏的一张黑白相片,那是一个军官模样的男人,军衣、马裤、战靴,腰带上还别着漂亮的手枪和战刀。他将照片带到学校,给同学传看,说那是他舅舅。直到灾难降临他才明白,照片上的人是他外公,一个已故国民党高级军官。作为小说,它开启了讲述人物命运的另一种形式,即中国的'“流浪汉小说”。

新世纪以后,虽然有很多青春文学,但是文学中的青春形象逐渐模糊,我们很难在这样的文学中识别当下的青春形象。在这一文学背景下,我们读到了石一枫的“青春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红旗下的果儿》、《节节只爱声光电》和《恋恋北京》。三部作品都与成长有关,让我们有机会看到70后内心涌动的另一种情怀和情感方式。

80后:现实焦虑与时尚写作

80后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仅是我们这代人不曾经历的,而且也是用我们的经验难以解决的。

马小予通过她的《女记者》表达了她的焦虑或茫然。这是一部写小城市、小女子、小报记者杨小文的小日子的小说。《女记者》不是对一个小报女记者身份的万般感慨,而是要通过杨小文涉世未深的经历,表达她对当下生活某些方面的认识或揭示——无论我们如何描述这个时代,普通人过的还是寻常生活,无论它多么无聊,我们必须置身其间。因此,《女记者》与其说是一部多么深刻的小说,还不如说它是对人生的一声悠长或无奈的喟叹。此前还有吴玄的《陌生人》,把生活的无聊感写到了极致。

【60后、70后、80后的青春书写】相关文章:

90后,别样的青春07-13

“90后”执笔“60后”的二三事作文800字04-02

90后的余80后的距离高一作文1500字06-26

80后励志经典语录09-03

“试”后12-24

零零后02-02

放学后10-05

跑步后07-13

躲在阳光后的青春作文1000字04-03

开学后的作文12-19

生命 生命 微笑,当生命陷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