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书笔记之《只有医生知道》
曾经很小的时候,自己总会疑惑,不停地追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年少的好奇推动着自己不断思考,寻找着答案,而父母也从来都是善意遮掩事实本来的真相,虚构一场惊心动魄富有传奇色彩的出生之旅。一个孩子便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当我们享受着生命带来的律动时,我们不经会想我来自哪里,我怎样来这个世界,真的是父母口中从天而降的宝贝吗,追根溯源我们来源于一个人世间最单纯物质 :受精卵,一切看似简单而普通的生命,其实历经着的是分裂,增值,生长,出生的艰辛历程。
只有医生知道的事情太多,产科医生更是站在生命保卫的第一线,有悲伤的,喜悦的,众人所知的荣耀,不为人知的苦楚,作者以自己作为产科医生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用轻松愉快的口吻,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生命诞生的整个过程,也诉说着自己在医院的所见所闻,医生这个可爱的群体,让人钦佩让人欢喜。
女性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中承担孕育、养育、教育等诸多角色,女性的健康状况以及一位母亲对待健康问题的观念都直接影响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从小女孩到青春期,再到成年、中年、跨越更年期最后到达人生的暮年,女性的一生都在发生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从幼稚青涩到懵懂不谙世事,从初为人母的喜悦和慌张到中年的沉稳和沉重,从更年期的焦躁和困惑到老年面临日益衰退的体能和精力以及生命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完全无法预料的种种变数,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总是无时无刻不在经受考验,但是往往有太多的女性对自己的身体缺乏基本的保护与护理常识,未能突破家教与社会的束缚,当精神与身体再无承受之力,悲剧也会相继发生。洁身自爱,与父母良好地沟通,才能让年轻得心能够更加成熟与稳重。
作者也以一个医生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生命诞生的整个过程,让我们惊叹孩子的出生是一件多么不易的苦力活,一个健康的孩子的诞生总是牵动着医生与他的父母的内心,每一个环节医生也不能有半点马虎,露盆,出产,脐带的结扎,胎盘的摘取,婴儿的护理,或许是长久以来电视剧红留给大家的印象只是孩子的医生哭闹便是整个过程,这样便让天下的父亲都以为生孩子是个简单的活儿,其实不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医生熟练的技术,每一个环节中的出错都可能导致一失两命,所以,无论何时,医生都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他们用他们的双手确实托起了我们生命的开始,并且一直保卫到老。
这本书以轻松的语言描绘出实习医生的成长历程,理论与临床确是千差万别,年轻的医生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必须不断地提高,这当然需要老一辈以及群众们更多的关心与支持,无数次得批评与教训,让他们用血得教训去成长领悟,每个年轻的医生在成为专家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太多的艰辛,为了拯救生命,他们也不得不付出不得不去努力。
回观现实,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社会对这个群体多持神秘感,再加上近年来医患关系恶化,大众一提到医生甚至不寒而栗,人们与医生之间产生了隔阂,长期的误解与埋怨下,杀医事件频发,整个社会对医生这个崇高的群体曲解与仇视,再加上媒体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怜悯倾向,让社会并不能真实地接近和了解这个有血有肉的医护群体,医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不管白天黑夜,每一天他们都在前线为救死扶伤而努力,他们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走在学医的道路上,路漫漫,需要你马不停蹄得向前奔跑,我热爱这项崇高的事业,励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尽管这是一项高强度,高风险,高付出的职业,但是救死扶伤,致力于改善医患关系的使命依然明朗。此时,指尖流出的心声是最诚挚的情感,我很怜惜与钦佩在工作岗位上日夜付出的医生,我也热爱这个群体,当一代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之后,相信未来一切都更加美好。
篇二:《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读后感
看完《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讲得非常好,内容通俗易懂,也令我有许多感慨。 其实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易失去平衡,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专家们都认为:“一个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位重要。”其实,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自己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这比找心理医生看病起来,还不能象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就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也很重要。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拥有正常睿智的思维,避免走入心灵的误区。 首先要加强修养,遇事要泰然处之。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是由旺盛走向衰弱直至消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其次是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最容易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以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以增加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具有意义。 还有几点也是很重要的:
一、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钦佩、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还是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人进入一种的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二、持心理宁静。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宁,焦急烦躁,手足无措,要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适当地变换环境。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会更容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的的工作、生活,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四、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最后引用著名心理健康专家Dr.George Stephenson总结的11条保持心理健康的的方法,可以给各位朋友参考下: 1、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彼此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抑郁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当遇到更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的时候,最后离开你所面临的环境,转移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的创伤填平。 3、当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是,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你喜欢干的是,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或替换掉。 4、对人谦让,自我表现要适度,有时要学会
当配角和后台工作人员。 5、多替人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情,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的、焦躁,心理压力过大。 8、对别人要宽容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按你的想法去办事,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 9、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10、自己多亲自动手,破除依赖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观望阶段。 11、制定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修养身心的计划,给自己以盼头。
20xx年3月22日
篇三: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好医生读后感
在XX科工作至今已经六年有余,但是,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这却是我从未深思的问题,直到读书月看到《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这本书,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在此谈谈我的感想:
一、医患和谐,从沟通做起。医务工作是求真,更应当是求善的工作!如何求真?如何求善?医患沟通必不可少。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但遗憾的是,这句古老的格言已经被很多人淡忘了。尤其是对于语言的作用,很多医术高超的医生往往也会忽略。书中19页所举例子,一位妇女让两位医生看他父亲的肺癌病理检查报告,问医生自己的父亲还能活多久。一位医生说:“两年后90%的患者会死亡。”女士听后放声大哭。而另一位医生详细地向妇女解释此病的发病原因和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告诉妇女:“只要按时吃药积极配合治疗,保持患者的心情愉快,病情是可以控制的,即使两年后10%的患者还活着,不要失去信心。”这位女士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沟通的重要性,说话的技巧性使患者的担忧、焦虑和消沉的心理压力会得到减轻,家属也建立了信心,也保证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
二、沟通要以德为先,以服务为魂。注重医德素养,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医务人员注重个人的医德素养,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职业者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医德是每名医务工作职业者必备的
一种素质,只有我们把医务工作当成一生的奉献,热爱这份工作,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这样我们才能帮助患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我们才有可能尽己所能为病人服务。书中37页举的例子让我影响深刻,患者每次想说话时,都被医生打断,自以为是的认为患者缺乏锻炼,殊不知患者是一名邮递员,每天要走7小时的路。这在别人看来是一个笑话,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巴掌扇在医务工作者的脸上,那么让人深思,让人醒悟。
三、增强“同理心”,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同理心”即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认可患者的情绪表达,承认感情的重要性,让患者知道医生与患者的烦恼在感情上是一致的,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书中124页所举例子也很典型,刘女士一连三次去眼科,医生诊断都是“同上”,但她一直坚持做检查,直到第四位医生才确诊为“视网膜脱落”。这是医生严重失职,没有时刻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的表现,最后医院向刘女士道歉,同时召开医院内部会议,强调维护患者利益,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有很多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有待提高,很少能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待患者,只是简单问问身体情况就进行处理,导致患者花钱多见效小。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人员,首先要考虑的是患者的心里,而不是医院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不能只考虑为了个人提成和收入,让患者产生看病难、看病贵的思想,导致医院的声誉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医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待患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学会换位思考,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争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职业人员。
联系到自己平时的日常工作,让我明白,其实,想要做好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就需要在每时每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想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与患者心的沟通才能建立医患之间真正的信任,才能让患者的内心告别冰冷的寒冬,才能建立和谐的医疗关系。
【关于医生的读后感三篇】相关文章:
2.国王和医生读后感
3.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8.请医生
9.关于国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