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时间读完杨绛的《我们仨》,意犹未尽。很孩子气的想让这一家三口地久天长的生活下去。但是转念一想,他们一家三口此生可以做家人应该也已无憾了,虽然他们最终散落天涯,我们却相信他们始终在一起。
《我们仨》讲述了钱钟书先生、杨绛女士,还有他们的女儿钱媛的生活故事。从他们认识出国,到有了女儿学成回国,从因为工作两地分开到重新团聚,从女儿小时候爱读书到长大成人忙事业照顾爸妈,这么多年相依相伴,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一生他们搬了很多次家,但无论搬到哪,只要有彼此陪伴,就是最好的家。看到他们一家三口相亲相爱的模样,真的是感触颇深。我们怎样创造一个家才能如此幸福?
一
首先,一家人在一起要有不分开的决心和同甘共苦的信心。
上海沦陷的时候,钱钟书先生一家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书中写道,当时上海沦陷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发愿说:今天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现在社会,大家都讲究追求独立自由,某一方跑到很远的城市去上班而留下另一方独守空房,是因为追求事业梦想,或者有些人还没结婚就先立下婚前协议,哪些是婚前财产,哪些是婚后财产,发生哪些行为必须离婚,哪些行为财产全无。想想就让人心寒。
我和老公经过大学四年的异地恋,毕业后我们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分开,无论有什么变动,都必须在一起。刚毕业的时候也是一腔热血想去更大的城市,但是由于对方的缘故,硬是留在了一起。有一段时间也会时常懊悔,但是时间越长,越坚信两个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两个人的力量真的是可以战胜任何事情。
二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且有保留和坚持自己思想的权利,所以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没有必要非得争个对错,也不用必须听某一方的。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女士也曾因观点不一而争执不休,却发现即使一方争执赢了也不会开心。所以他们讲定,以后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是他们遇到事情总会商量,其实大多数事情都是能商量通的。
我和老公属于互补型人格,刚开始在一起的那两年,因为观点很少统一,而彼此又各执己见,从不让步,所以我们几乎天天吵架。
可能是因为我们关于世界观、价值观这种大方面的观点还算能达成一致,所以我们没有吵散,而是越越互相了解,如今也默默地达成了各持异议,不必求同的一致想法。甚至有时候我们晚上闲下的时候,会特意拿出一个话题,彼此表达各自的意见,如此一,我们不但不再争吵,反而会发现很多我们自己想不到的观点。
三
再者,两个人在一起不能只喜欢对方的优点,也要包容对方的缺点。其实有些相爱的人甚至会把对方在别人眼里的缺点当成优点。也许这也应了那句老话:情人眼里出西施。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女士就是如此。杨绛女士不太会做饭,早上起得晚,所以一直都是钱钟书先生负责做早饭,而且甘之如饴,除了他生病的那段时间。试问,现在社会,有谁愿意为对方做一辈子的早饭。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杨绛)爱整洁,阿媛常和爸爸结成一帮,暗暗反对妈妈的整洁。例如我搭毛巾,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他们两个认为费事,随便一搭更方便。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一家人肯定不可能所有的习惯都一样,相互包容,适当妥协才是幸福的选择。
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一家人在一起要学会寻找生活的乐趣。生活本身就不是一容易的事,再把生活过的枯燥无味岂不是亏待了自己,也亏待了家人。而杨绛女士一家人就是很容易发现生活乐趣的人。
他们出门散步,会称为“探险”,因为他们总是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物。他们把彼此不在身边时发生的.事称为“石子”,而一家三口聚在一起时就会掏出彼此的“石子”把玩欣赏。他们下馆子不仅仅是吃饭吃菜,更是有一项别人意想不到的娱乐,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媛总是喜欢观察旁边桌上的客人,而杨绛女士会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杨绛女士在书中说,“我们三个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现在的娱乐方式变得越越多,我们和家人的交流却越越少。现在有多少家庭的人,一下班,不是各自玩手机,就是看电视,相对无语。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一个懒觉睡到大中午,懒懒散散定个外卖,吃完饭各自又继续看电视,玩手机,如此下会耽误多少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把时间都浪费了。
大多数初恋的人之所以没有善终,多数情况不是不爱,而是不会相处。同样,父母和子女也是如此,哪一个做父母的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却直接导致了与孩子的关系。所以说,一家人相处,爱是前提,相处才是关键。
【《我们仨》读后感1600字】相关文章: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10-28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12-25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2篇)08-02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精选02-16
我们仨读书笔记04-28
我们仨读书笔记600字09-20
读后感12-19
读后感03-25
读后感01-24
读后感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