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1
这段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收获很多感悟。有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个比喻多么的贴切,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引导好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对于后进生,更应该多倾注精力,付出爱心。
我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学生。每次当我走进他的身旁看向他时,他都会下意识的抬起他的手挡住他的脸,快速的向后躲,他眼神中充满闪躲和恐惧,面对他的这种举动我既感觉疑惑又对他充满愧疚,难道是作为老师的自己对这些后进生太过严厉了吗?我不禁这样反思着。每个小孩的心灵都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精心呵护。于是,课后我会经常来到他的身旁,单独指导他完成作业,告诉他应该怎样复习,偶尔还会和他聊聊天。通过这些互动,我发现,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戒备我了,上课偶尔还会很兴奋的举手回答问题。他的改变让我很开心。通过这件事我的感触特别深,作为老师不应该总是高高在上,而应该低下头了解你的学生,给予他们关心,换一种态度,你会发现这往往比严厉更让学生喜欢呢。
教师除了要关心孩子们,在平时教学中,还得注意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这些孩童”指的就是让老师的头痛的“后进生”。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在教学中也曾经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班级中的有些后进生平时很难完成背诵任务,因此下午放学,我会把他们留下,让他们一定要背完才能走。但事与愿违,这些孩子任然不能背下来。即使他们中间有少数勉强背下来,考试时也不会运用,这让我很受挫。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他会采用这种方式:“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读好的书,读他们感兴趣的书。激发他们对于文字世界的好奇,尽可能的激发孩子的活的思想。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宝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在学校学有所成。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2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老师的话来说:“看来,这孩子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在试验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己,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现在,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现在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能力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习也是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这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了农艺师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动着我,正是这样刺眼的字眼儿映入我的眼帘,让我再次打开电脑,搜索到《少年中国强》其中一期节目,专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喜悦,他的出生让妈妈真正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的出生让妈妈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不凡的世界。
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谓的差生,但就像节目当中说的那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极度的喜欢和极度的不喜欢,喜欢的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学,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想,付诸实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欢的则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学校六年级6班的何钰杰同学特别喜欢古文,他的风采我们已在校园晨会上一睹为快,他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背完了《国学》教材的上下册32篇文言文和32首诗,已经读完郭校长送他的《后汉书》,而且他已经能写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给老师及同学写传记了,其中已经写了28个同学和3位老师,在传记中,他把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没有雷同,没有编造,没有抄袭,完全原汁原味儿。自从喜欢上《国学》这本书开始,一个有点木纳、从不善于主动表达的他,让所有的老师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何钰杰,他有着自己美丽的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喜欢上《国学》的那一刻,就是何钰杰思维觉醒的成长历程,而郭校长就是帮助何钰杰思维觉醒的那个关键人。在我们的教学生涯当中,也许还会碰到像何不凡、巴甫里克这样的若干个孩子,但此时的我已学会不再生气愤怒,因为我有了学习目标,我要像何不凡妈妈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像郭校长一样拥有一双慧眼努力地呼唤孩子思维的觉醒。
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开掘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孩子的个性及兴趣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只是领域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要对任何孩子放弃希望!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3
通过学习这本教育名著,我懂得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更在努力地把他们用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学校里,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欣赏,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被服务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诉所求,所期所盼,为他们消除成长的烦恼,为他们做好服务,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他们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我们经常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很大的联系。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学好这门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我们学校有位校长曾经说过,学生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的是哪门功课。我调查了解下来,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英语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英语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4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大学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育理论,其中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自从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就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可以说这本书是教育届的圣典,他的通俗易懂不会让你觉得读书乏味,更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他的一些经典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被很多教师引用。这本书中的一条条建议,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很受启发。让我学到了前辈们的经验和建议,也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教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入剖析教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四大部分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干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
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新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5
放暑假后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这本书是上海市北效学校校长郑杰写的,作者本着真诚的善意写了这本无害而且有益的书。我一边阅读着作者对我们提出的善意建议,一边思考及反思着自己平时的教育活动,心灵上又一次受到了洗礼,在这100条建议里,我对第九条“学会赞美真的很难”印象深刻,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态,不以心中的“小”来揣测他人可能的“小”,生活中也许会出现另一幅景象。
在这里我想于你们一起来分享我在另一本书上看到的一段文章:“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我该怎样做呢?我赞美敌人,敌人于是成为朋友;我鼓励朋友,朋友于是成为手足。我要常想理由赞美别人,绝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想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想要赞美人时,高声表达。飞鸟、清风,海浪,自然界的万物不都在用美妙动听的歌声赞美造物主吗?我也要用同样的歌声赞美她的儿女。从今往后,我要记住这个秘诀。它将改变我的生活。”
既然赞美有这么多好处,就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多用赞美的声音去赞美身边的一切吧!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6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作文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7
何为“幸福”?这是一个既现实又颇俱浪漫色彩的词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老人的幸福来自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父母的幸福来自子女的孝顺、孩子的懂事;恋人的幸福来自彼此的相偎相依,孩子的幸福来自童年的天真烂漫。而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的幸福又将来自哪里?是“桃李满天下”的骄傲与自豪?还是“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公无私?亦或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催人泪下……
这一切,似乎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所熟悉和了解,也成为很多教师梦寐追求的远大目标。但事实上,有多少老师能成为人人皆知的名师,又有多少老师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达到这样的境界。忙忙碌碌的教师生活,依然那么平凡,依然有太多我们想要追求但又追求不到的东西。于是,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才是教师真正的幸福?”作为一名工作才两年的年轻教师,我总感到非常地迷茫;直到有幸拜读 郑杰 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我恍然顿悟于身边的平凡,一种释然的感觉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郑老师的叙述平和但又不乏幽默色彩,每一篇文章,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每一段叙述,都讲出了许多工作在一线上的老师最大的心声。尤其是《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文中讲到,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 郑 老师告戒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否则人将迷失自我;也就是要谨记“知足常乐”的道理。
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文中说:“人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后,就能生存了,活着了;但怎么活得更好,一直是人们思索的一个大问题。”不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很是深刻的就是,当我们邀上几个好朋友,唱唱歌、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很开心、很满足。我想这大概就是艺术的作用了吧。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的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的境地。”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郑 老师在文中告诉我们:“自由一向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人不得不为了物质生活或为了生存而丧失一部分自由。艺术能实现人的一部分解放 ,但迄今为止艺术还要受到物质的限制。”“因此,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 从而得到最高层次的幸福。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得到充足的金钱和财富,也许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给自己真正地放假,从而去享受艺术带给我们的快乐;但那些都并不要紧,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有一份理想,我们就会勇敢地走在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上——那就是我们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能经常思考教育的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总而言之,以上讲到的人生的三层楼,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教师类型。第一类将工作仅仅当成是必须应付的工作,这类教师不可能有大的长进,因为他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楼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特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老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是一种艺术;他们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教书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很满足和幸福。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成为一名称职以至于优秀的好老师,显得颇为困难;而要登上人生的这三层楼,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大家都看到,如今教师的物质待遇正在改善,应该说“第一层楼”已不需要我们再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苦苦追求啦;而关于“第二和第三层楼”的“幸福”,我们教师可以将教育过程当艺术创新过程,当然也可以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用这样一种崭新的方式去重新整理我们的思绪,去更好地诠释这一份生命中特殊的“幸福”。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8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知识太多,而对于一个小学教师的我而言,知道的知识又太少了,明明知道这些道理,还是找这个借口那个接口,不去学习,不去读书。说真的,工作这么年,没读过几本像样的教育名著,虽然知道,读书是促进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途径之一,读书会让我们教学不再心虚,充满底气,可还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聆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让我彻底不在埋怨没有时间读书,当我接触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第一次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在爸爸的书橱里。那个书橱里有许多的中外名著任我选择,我总是将手伸向偏小说类的书籍,而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说,距离实在是太遥远,我总是一瞥便匆匆略过。直到自己也成为一名教师,才真正的、虔诚的打开这本尘封已久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他为我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1200篇文艺作品,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也有丰富的科学素养。他不仅用心爱孩子,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技巧。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 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书中为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对这100条建议进行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师教育素养、关于教学方法、关于 学生阅读的培养、关于“减负”、关于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劳动、关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关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关于直观的生活教育、关于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关于和谐教育及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等等。总之,他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
我之所以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原因是:拜读他的文字,你不禁会为苏霍姆林斯基充满感情的投入和全身心实践的精神深深感动。同时也会感到非常充实和幸福,因为你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之前虽也曾读过类似的教育书籍,但没有像这本书一样引起我诸多的思考,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它引发了我对教育工作及许多细节的思考。我从中受益匪浅,感悟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而是要付出 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在阅读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 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只有主动地 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作品,就会使我们不断的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彩。这也是我要向大家推荐教育理论书籍中的经典——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原因。
阅读能给我们带来诗意和创造情怀。我坚定地认为,文学素养应该是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良好职业素养,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和艺术劳动。中国的文化是诗性文化,阅读诗歌,能够给人的灵魂洗澡。有诗意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敢爱敢恨,真喜真悲,大彻大悟,对生活乐观而有信心。是的诗意般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怎样才能获得诗意般的生活呢?那就要多读书,多读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让我们从阅读中激发自己的诗意情怀,让我们因为阅读从而带来更多的工作热情,让我们从阅读激发的诗意情怀中,去感受生活和人生为我们带来的温暖和快乐。而不再为了晋职称获得更多的证件,整日如机器人般的枯燥的、疲惫的生活。有诗意的教师一定是在阅读和教改教研中快乐的生活着。多读一点文学,陶冶一些诗意吧。
最优秀最幸福的教师,一辈子只做两件事——读书,教书。读书是利己的,教书是利人的,而教师的幸福正在于,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愿今后的阅读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满智慧,点亮读书这盏灯,照亮我们人生路。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9
苏氏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是有道理的。孔子在20xx多年以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种体力劳动有的孩子能一口气顺利完成,有的孩子就要分成几步才能达到要求,而有的孩子则无法按要求做到。这是因为人的体质是有差别的。同样道理,"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所以苏氏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特别在农村学校,班级人数都在60人以上,我所教的班级人数都在80人以上。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条件是否可行。当然,不是说条件允许就不个别对待学生了,而是我们要尽量去达成条件。严格限制班级人数,是急需要做的,做不到这一点,再去谈什么提高教学质量,那不是笑话吗本人带两个初三班级的英语,160多人,每天光改作业就把我忙得焦头烂额,哪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呀。况且我带的两个班是普通班,学生原始的英语成绩及格率是20%,说得通俗一点是,"差生一大把"。好多学生连初一的内容都不会,别说没法给他们补课,就是补也不知该从哪补起。况且,教师的精力能来得了吗
提高教学质量,不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入手,仅仅是一味地靠挤榨教师的能量,能搞到教学吗一旦老师们都累倒了,学校也就垮台了!这和部队作战一样,没有强大而有效的后勤保障,前线的士兵是不能打胜仗的。让士兵饿着肚子,拿着落后的武器装备去打赢一场现代化战役,这不是拿他们的生命开玩笑吗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学生受到教育的呵护,教师也应该受到尊重。在要求他们积极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要努力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否则,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头支票,让教师个别对待学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10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品读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个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仅从下面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000字作文09-28
教师读《爱的教育》有感01-27
读年青的教师有感作文200字08-20
读有感04-12
读有感08-18
读《给大象拔刺》有感750字10-28
读《窃读记》有感01-06
读挑山工有感05-19
读《女巫》有感05-19
读《简爱》有感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