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重新发现课堂》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黄耀红老师的《重新发现课堂》一文中看到他提出了一个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又一直做得不够的问题:课堂观察是从教师视角还是从学生视角出发?正如文中所说,我们对于课堂环节的运行,早就轻车熟路。比如每堂课都经历“导入——示范——实践——拓展”,都遵循着“生活——课堂——生活”的基本路向,等等。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还是总想着如何“驾驭与把控”,还是如何实现“目标与定量”。于是,我们的课堂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这样展开:着眼于“教”的预设,着眼于学科的体系与知识的逻辑,着眼于程式的单向推进与封闭自足,着眼于认知目标的实现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着眼于接受与理解。一言以蔽之,我们所站定的立场永远是“教”的点状聚焦,而非“学”的场域关注。
黄老师告诉我们:“重新发现的生命课堂,首先就在于它冲决一切束缚我们的'框架与模式,将“人”解放出来,特别是将“自我”解放出来。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流程必然开始解构与重构。在我看来,这种建构的基本精神表现于少体现出这样几个层次,即探究为基础——问题是动力——展示是促进——交流是关键——生长是指归。这种建构的根本在于,它所站定的是学生立场,是将学习看成是一场生命的修行。”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视己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
其次要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
再次要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读《重新发现课堂》有感】相关文章:
发现美丽-读《月光手帕》有感12-08
勤观察,善发现-读《莫泊桑拜师》有感06-15
读有感08-18
读有感04-12
读《窃读记》有感01-06
读《女巫》有感05-19
读挑山工有感05-19
读《简爱》有感12-24
读《匆匆》有感04-01
读森林有感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