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感1
读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让我重温了美好的童年。童年之所以美好,因为它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好奇,为什么老人不爱折腾,因为他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求知欲,还有什么比好奇心更吸引人的呢?
那时的农村孩子都喜欢串门,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就不想在家呆着,有时吃饭还端着碗在屋山头与邻居汇合呢。两家孩子一共五六个,每人端着碗,找一块砖头或者树根坐上去,边吃边聊,有时还有一两只小狗小猫蹲在旁边,眼巴巴的看着我们,随时做好抢哪个孩子丢下的残羹冷炙。我们一般喜欢到大人不在家的人家串门,如果这家有老人,我们都不喜欢去,因为老人会不许我们弄这弄那,我们一帮孩子没有大人的约束,想干嘛就干嘛。记得我们最喜欢到村中间的庆圆家,因为他家父母双亡,就姐弟二人相依为命。我们在他家打牌,人声鼎沸,个个兴奋得脸红脖子粗,直到听到家人喊吃饭的声音。我们还喜欢到小英家,他家父母下地干活,爷爷奶奶不跟他们过,他们姐妹三个都在家,我们就很容易在一起做游戏,学马戏团里的弯腰衔硬币,找一个小板凳,人站上去,头往后向下仰,板凳一头放一枚硬币,谁能衔到谁就是最厉害的,腰最软了,一般成功的很少,因为我们没有童子功。
我们最兴奋的是哪家有红白喜事。张家儿子结婚了,我们提前一天去吃喜酒,因为我们的妈妈们都在他家帮忙,有斩肉圆的,有烧水的,有切菜的,我妈妈是煮鱼的,她要把几十桌的鱼事先煎好,所以我们都吃得理直气壮。最热闹的是闹洞房,看新娘穿得花枝招展,头上盖着红布,稳稳得坐在新娘床的中央,村里的小伙子最喜欢让新娘给他们点烟,故意点不着让新娘多点几次。我们就在那等新娘发喜糖,顺便把新娘房的东西看个底朝天,新被子新床单新家具新画子,什么都是新的。
我们更热衷参加村里的葬礼,尤其是第二天出棺材的时候。那是亲人最悲痛的时刻,因为死去的亲人就要被抬到地里埋葬了,以后再也看不见了。当领事的喊一声:“出棺!”所有的女眷开始号啕大哭,拽着棺材不给走,邻居们开始拉并一同掉泪。我奶奶最喜欢干这事,每次她都会哭得眼圈红红的。我们小孩子还跟着抬棺材的一直走到坟地,看棺材慢慢地下地,看新挖的泥土渐渐的把棺材埋起来,最后一座新坟立起,四周围上花圈,新坟一开始没有坟头,要等到三天以后才加上去。
作者对葬礼中哭丧描写的很仔细,还总结了步骤和内容,我们当地没有这个风俗,但是出棺材时会陪着这家女眷哭。
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如何写自己的童年往事,而这部作品是最好的范本,我会推荐给他们。
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感2
是否已经淡忘了小时候的天真?
是否还记得小时候与小伙伴一同嬉戏打闹的声音?
是否想起小时候因贫穷而饿肚子到别人家地里偷瓜却补别人发现了……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充满了纯朴和平易近人的韵律,这本书中所流露出来的轻松欢乐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回想起小时候或喜或悲的往事。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讲述的是上个世纪“文革”时期作者小时候的生活,在作者那段的童年时光里,没有糖果、童话、游戏和大人们的溺爱。那时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仅仅只有清苦,即使是那样,那时的'大自然却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童年。作者和小伙伴们不定期的举行“桑树会”,每个小孩子都能在桑树上找到自己的枝头坐下颤悠着,做出他们的重大决策。所以,作者说过“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那将是你一生的幸运。”
但在在那个时期,物质匮乏是十分正常且常见的,书中定到了作者那个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人人都穿有补丁的衣服。作者的母亲在那时可以算得上是“大款”,可她仍就穿有补丁的衣服。想想我们小时候衣服上哪存在什么补丁,更多的是因为追求时尚,一件衣服其实也没怎么穿就被扔了,要在那个时期,恐怕没有敢这么“奢侈”吧。
在书中作者着重写了他小时候所玩的小玩意,那些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小玩意,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些物件,并不是哪个人私有的,在作者小时候玩的最多的无异于爬树了,尤其是爬桑树。所以作者说,他很相信人是由“猿”变出来的,因为他们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小时候没在树上呆过。不过他们也玩别的,如:掏鸟窝、打弹弓、捉蜻蜓等等。在那个时候想有个弹弓都是件难事,因为做弹弓的皮管子很难弄到手,一个医院也仅有3根,所以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想到我们,玩具不说堆成山,那也是用大纸箱装的,有的家里的玩具都能装好几个纸箱,有这样玩的,那样玩的各式各样数不胜数,举不胜举。但在作者那个时代却是奢侈品,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因此而伤心、难过,反而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十分开心,公倒获得了一份童真和童趣。
文中也写出了当时作者一家的奔波劳苦的画面,那时正处于“文革”时期,作者爸爸属于“右派”,所以住处不断改变,对于这些文章只是一笔带过。
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也没有多少很好玩让人感到新鲜的稀奇玩意 ,就比如说磨坊吧,他能在那里看一个上午,腿都站麻了也没有想要走的意思,就只是单纯的觉得好玩。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每个人的童年还是值得怀念的同,总有一些东西让你记忆深刻,时常浮现在眼前,小时候虽然美好,毕竟已经完全过去,我们能做的吸有珍惜现在,珍惜当下,不让我们留下遗憾。
童年印象,虽吉光片弱,但隽永而清新。
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感3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其实是一本充满深意的书,粗略阅读只觉得它有趣生动。
童年,对于生长在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们来说是什么?是清贫和孤寂。他们的童年没有和平,他们的童年没有洁白的墙壁,没有宽阔的运动场,没有明亮的教室,但孩子骨子里头那种原生态的生机,依旧是无法抹灭的。
童趣是可以“找出来的!”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受。红领巾可以制成遮羞的“时尚”泳裤,医用的滴管可以制成所向披靡的弹弓,玉米杆可以当做“甘蔗”来啃,下地找“甘蔗”这一枯燥的事,孩子们却能把其想象成一场“弹林枪雨”的战争,还有作者独有的爱好:夜晚用手电筒照黑黑的天空及学习划船。这些事情的描写都极其妙趣横生,然而谁敢说,这些兴趣不是找出来的呢!玩具对于那时候的孩子来说,是奢侈的,娱乐几乎等同于奢靡,但是大自然却能给孩子们提供很多玩耍的场所和玩物。孩子们会不定期的举行“桑树会议”,楝树的果子可以当做弹弓的子弹,淘气的孩子会把“掏鸟窝”当作趣事;天上的云朵能成为消磨时间的工具;蒲苇棒可以制造出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连蚂蟥都可以当做弹子球来玩。。。。。。
孩子的天性在这些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天真,单纯,活泼,机智,这是值得所有现今的孩子学习的品质,是可贵的宝物。
后文,在“手艺人”章节中,所提及的职业都富有有趣的描写,但从中也突出,这些手艺不是玩玩的,而是有真正含金质量的技术,普通却不失技巧。无边无垠的大地,谷香,阵阵的麦地,稻田,还有白茫茫的棉花地,能磨制出豆腐汤的磨坊,生动有趣的水利工地,及其对乡下人对寓意深长的“打”孩子和葬礼,现场大会等事物的描写,还有几个人中对盲人老大朱,哑巴,黄俊祥和陈德荣的介绍所有的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是想念故乡的,同时在其中也包含有批判的韵味。
“文革”带来的伤痛是无法磨灭的,这是重读几遍后,给我的又一感触。你可以说,那时的乡下人是朴实无私的,因为他们在自己家有好东西时,总有一个思维定式:自己有一点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要知道,那是的农村,自家温饱都是个问号啊;你可以说,那时乡下人是智慧勤劳的,这在对“手艺人”和“大地”的描写中,是能赤裸裸的看出来;你也可以说,那时的乡下人是倔强善良的,这在后文“几个人”的描写中,有很好地表现。其实,我初读此文章时,觉得当时的人那么可笑,虚伪,但后来我认识到我犯了多么大的错误。这是不怪他们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生活在文革时期啊,这是必然的结果。如果不是由于这次运动,孩子们会情愿在苦难中找出童趣来吗?文革对于人的伤害是巨大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一点作者的父亲可以作为很好的例子,他的名字,“右派”的称号,这都将是他父亲一辈子的耻辱,是他父亲一辈子无法忘却的恨与痛。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说,若多几遍,其中的韵味更浓郁的……
【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感】相关文章:
读《中华少年》有感01-13
读《棚车少年》有感07-13
读《少年闰土》有感02-21
读少年向上有感09-30
读《中华少年》有感100字06-21
[素材]读少年闪电侠有感11-17
读《少年向上》后有感-真善美指明我方向01-23
读《少年向上》后有感-真善美指明我方向01-22
读有感08-18
读有感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