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读后感

2021-05-19 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失格》读后感(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1

  16年就收藏了这本书,19年终于如愿看完,不禁想问一句,时间都去哪了?

  以前也没听过太宰治这个人,有些孤陋寡闻,读完一整本之后,迫不及待去百科看了作者生平,更像是自传。

  压抑着呼吸,感受作者的歇斯底里,很“丧”,也符合当下流行的丧文化,冷眼旁观看世界,所思所想皆是苦难,更是很深很深的绝望,太过于在意身边的人和事,每一根神经都那么敏感,挣扎一生也不会有任何快乐。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很同情又无能为力,很理解又无法感同身受,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在家人,朋友,甚至是所爱之人都要配合演出,显得彼此很重要,如果能脱下伪装敞开心扉,安全感又在哪?主人公大概就是这样吧!看的太过透彻,越接近越怕成为那样的人,阅读让人清醒,我大概自己也是个矛盾的人,一边开心一边伤感,诚实面对真实的自己。

  读一本好书就像害怕电影散场一样,想早点结束,但又很失落。

  我们都是没有勇气结束生命的。

  所以,我们依然要向阳而生,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2

  怎么说呢?一本不适合悲观者看的书,一本乐观者不用看的书(仅个人观点)。但也许有人会说,还挺适合悲观者看的,因为看完你会发现还有人比自己活得更艰难,更卑微。那我想说,然后呢?读完小说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我不想说小说的内容。因为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大千世界,无论哪个时代都有无数的无名弱者。只是一种机缘通过小说我看到了一些。但是又何必再把它们叙述一遍呢?这样做不仅一点好处都没有,还有可能影响别人的情绪,因为除了了解那个时代一些卑微的人生存方式,我没有在小说上找到任何可以分享的东西。我并不会嘲笑他们,但同样我也不会同情他们,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无论以什么方式结局他们都不属于无辜者。

  里面的故事过于拧巴,也许三观的不同读起来总是有些压抑。一本我不建议阅读的书。

  太宰治——1909年出生于津轻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从学生时代起已希望成为作家,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1935年《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候选作品。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时年39岁,留下了《人间失格》等作品。

  了解作者后,发现小说里时常都会有作者的影子。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3

  最近得知伊藤润二在北京有个展览,就把他的新作找来看看。发现给他又开始画名著了,正在连载的是《人间失格》。

  这本书的大名我早有耳闻,有人说晦涩难懂,有人说丧且无聊。加上日本小说,我通常是要做好心理建设才去读的。所以最终久久没有阅读。

  可我终究些强迫症。虽然早就知道伊藤润二在连载《人间失格》了,可心里总是想着非要看了小说再去看漫画。忍不住想看漫画,上网查了查,发现才十万字,居然比我想象得篇幅少得多。正好最近心里状态也是丧得很,就把小说找出来看了。

  为了看的透彻,我还搜索了,哪个译本最好。但最终还是在网上胡乱找了一个非常诡异的译本看了起来。

  是实话,这本书虽然和大多数日本小说一样,在莫名其妙的地方有着过于详细的描述,但是居然出奇的有意思。

  在我看来,讲的是一个父亲是议员的富贵人家的小少爷,从小生活丰衣足食,但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而可以讨好周围的人,揣摩他人的心思,难以拒绝别人的引诱。最终,从成绩优良热爱绘画的美少年,堕落成毒瘾缠身未老先衰的低级春画作者,被家人送到精神病院之后,又被隔绝在向下。

  情节挺丰富的也完全不无聊。但真的很容易让丰衣足食地生活在21世纪的软弱青少年有代入感。堕落居然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叶藏也想要积极向上的生活,成为一名画家。凭借着良好的家庭出身和自身的美貌多才,完全是可以实现这一想法的。而且不难看出,最初他的父亲也对他报以了很高的希望。而且最终居然在各种自己都瞧不起的引诱下,葬送了自己的一生,而最终唯一可以抱怨的也不过是自己已是的父亲。

  写了上面这段话,莫名觉得自己简直正能量到鸡汤。我觉得我还是要看看别人家的书评。我到觉得这书不怎么丧,完全可以教好青少年。很有杀鸡儆猴的气势。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4

  本是这么颓丧的一个主题,却让我由衷喜欢。“人间失格”这个题目,用语之凝练似有一种诗意的美感,让我们一起在这样一个凄美的题目中领悟“人间炼狱”的真相。

  作者太宰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主人公叶藏从小因为胆小懦弱而去搞笑,取悦他人,越长大越逃避这个世界,沦落为终日饮酒作乐、放浪形骸的人,最终只能毁灭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地方在于我们都身处一个不是周遭所有事物都令我们满意的世界,每个人对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一些脆弱敏感的不懂得怎样与这个世界相处的人,遇到自己不喜欢却推脱不了的事物,就采取逃避的方式,从而变成了一个虚伪的戴着面具生活的人。

  很喜欢书里关于主人公的父亲要出发去东京之前问孩子们想要什么礼物的描写:父亲问他是不是还是买书?但是建议他买玩具,哥哥却说还是买书更好之类的,父亲看他不说话有些失落地合上了记礼物的笔记本,甚至连书也没有记录。其实他幼小敏感的心早就开始挣扎,怕父亲失望,他思忖了许久,半夜悄悄走到客厅桌旁,翻开父亲的笔记本,用自己稚嫩的笔触写下“狮子”,因为他认为父亲是希望他选“狮子”这个礼物的,结果父亲知道后误认为儿子就是想要“狮子”,因为问他的时候不说,之后又自己一板一眼地写下来了,于是父亲在玩具铺里笑了半天。看到此情此景的描写时,我也被逗笑了,觉得这个小孩和自己很像,很逗,但是他何尝不是小心翼翼地过着他的童年时光。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至少我自己从小也这样,怕身边的人失望而不断地用迎合他人的言行和动作去讨好他们。

  作者紧接着解释了这一原因,主人公年幼时受到过家中佣人的侵犯,使他对这个周围的人失去信任。“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失偏颇,但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无功,与其如此,不如缄口不言地承受下来,我想,除了继续以滑稽的言行处世外,我别无选择。”这是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使受了委屈或是不公平的待遇,主人公也不愿意解释。我的理解是一直保持沉默的人,习惯选择了沉默,到最后不敢为自己发出声音,这些所谓的诉苦在主人公的眼中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做法。但我不并不赞同这样一种逃避世事的态度,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主动权可言,我认为这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我们或多或少都被这个世界改变着,有些改变是我们主动的,有些改变是被迫的,我们将此归因于社会压力。然而主人公自小就对这个世界开启了屏蔽模式,身边人施与他的善意,他认为是伪善,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好意会让他极度不安——大概是从未走出幼年时心里留下的阴影吧,所以我们无法对他的奇怪举动给予评判。但是在逐渐清楚自己所存在问题的过程中,主人公并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一直深陷于伪装而迷失了自我,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吧。

  合上书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想要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对自己有一个交代,也想告诉迷途中的人一定要学会别在意别人的想法。你坚持做自己别人会心里暗暗佩服你,如果你因为别人说什么就改变自己,别人会在心里默默鄙夷你,制定自己世界的规则让别人来遵守,你越迎合别人,别人反而越看不起你。不要变成小说里的主人公,胆小懦弱,怕身边的人失望就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真实的自己。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5

  生而为人,对不起。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邂逅的。《人间失格》译为“失去作为人的资格”——太宰治,这个谜一般的,如清风般的男人。在对人生与存在价值这两个观念上的理解,无疑是透彻的、洒脱的。《人间失格》,因为一份细腻与温柔,而成就,一本书,一个人。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于1948年发表的中长篇小说,全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所以,这也算是太宰治的一部半自传吧。

  他就像是小说的主人公叶藏,软弱、逃避、退让、妥协,一生“充满可耻”。但似乎,在这黑暗与人性并存的时代,他懂得比别人多些,想的比别人少些。他是孤独的,不能诉说;他是隐忍的,不能表露;他是理智的,不能感性。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他的麻木,豁达,置生死于不顾。

  他谈论过——“那张照片上的男孩,表面上是在笑着,那种笑说不上可爱,甚至有些丑陋,那是不同于周围人的诡异的笑。”或许,在太宰治看来,多余的情感,只会增加负担,就像那抹笑,只会显得其丑陋。孤独,是注定的。

  虽然我的人生,阅历,经历远不如太宰治,但学习与生活上的不顺与失败似乎从未因为时间过短而迟来。在我最颓废的那一段时间,我遇到了我的挚爱——《人间失格》。

  这本引起自杀潮的绝望之书,在我最迷惘的时候来到了我的世界,那段时间,每当我翻阅、融入到这本书中时,我总会被叶藏的思绪所感染,只敢翻看几页,就匆忙放下,因为它如此绝望,而太宰治先生的文笔又如此阴狠,如此简单直白,却如此震撼,一刀一刀足以让软弱的人完全崩溃。

  后来的后来,我并没有如叶藏一般,孤独怯弱的走向末路,没有沦丧在绝望的深渊。就像我清楚那柔软的云——能感受到更多的美的同时,也被痛苦所伤。那是叶藏,是孤独的太宰治,而绝不是我,因为,我还有执念,还有欲望。

  太宰治给我的感觉太过干净,他是无,是风,是一切干净与透彻,就连离开,也是那么的匆忙,就像他未完成的遗作《Goodbye》,他的一生,温柔得绝望,温柔得痛苦,连再见,都未曾来得及说。

  在那痛苦的年代,他或许有过执念和欲望,但在惶恐与痛苦的消磨中,他的笔下,属于昭和时代的叶藏、沉迷酒精的那些痛苦而滑稽的人生,终究是逝去了。《人间失格》写的是他的难过,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自己。曾有许多文学泰斗愤怒的批评这本书——“令人不愉快的”、“极端绝望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悲伤到“令人不快”的书。

  但是,“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这样温柔的太宰治先生;一生都在不断被划下伤痕,却从未选择攻击别人,而是选择自毁的太宰治先生,舍弃了执念与作为人的资格,只留下温柔,温柔的向世人诉说——在你们绝望痛苦时,我希望你们看看叶藏吧,我无能为力,可我希望不要人人如我,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一直在想,在那一字一句的阅读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个痛苦却温柔的太宰治,坐在桌前,写下了《人间失格》,写下了他一生的夙愿。绝望的背后,是无尽的温柔。那一瞬,我与他有一个灵魂的交流。我一直在想,若是太宰治未死,或许写下的,不过是一句——生而为人,不过一生。

  以毁灭自身生命为夙愿的太宰治,一生追寻虚无和破灭。他是“无”,是“风”,是“空,”他讨好、恐惧,害怕被抛弃——于是他抛弃了世界。

  人间失格——生而为人,对不起。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6

  之前听说过,日本的很多作品就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果不其然,今天就见识到了。今天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万千。我几乎是怀着压抑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果真是一个人间失格啊!

  从主人公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中,可以看出,悲剧也许一早就注定了。想到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对,“你的性格和智慧,最终将决定你会过上怎样的生活,拥有怎样的人生命运”,人间失格,这部短篇的手记,也可以说,这位青年是怎么一步一步作死的,是怎样一步一步的走向悲剧的。那么,该怎样做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更美好的生活呢?

  一是,人,活着要懂得忠实于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定要忠实于自己,不要压抑自己。简言之,就是人不要活的太虚伪,虚假,否则你会把自己搞成内伤的。更甚者,你会人格分裂,慢慢变成抑郁。一定要懂得拒绝,懂得反抗,学会说不,尤其是对于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而在文中,主人公在不知情的情形下,被送进精神病院之后的感慨也恰恰道出了这一点,“我的不幸乃是一种缺乏拒绝别人的能力之人的不幸。”可见,不懂得拒绝,不反抗就是罪,最终致使自己走进悲剧的深渊。最后,只能在那感慨着,人间失格。放任自己生活在自以为的痛苦不堪的“人类”的世界里,同时以“只是,一切都会过去”自我安慰着,同时又视为真理。

  二是,懂得勇敢地为自己而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说: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引用文中主人公原话就是,“像我这样的胆小鬼,是连幸福都惧怕的。连棉花都能让我受伤,幸福也会。”可见一斑,这人是多么的胆小、怯懦。其实,人活在世上,有什么好怕的呢?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人生就是过关斩将。过去了,就过去了,而过不去也是你的命。人生只有一次,而一次的人生,一定要大胆地为自己而活。

  三是,通过手记中,主人公的不断发问,可以印证,纯真无垢的信赖之心是罪的源泉。在两性关系中,你贪图对方什么,就有可能被那个什么所伤。除了看中对方的善良、人品,正直,责任心以及踏实肯干的品性。

  四是,人性,这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我不止一次提及,一不留神,你就会被人性所伤。所以,必须了解人性,精通人性。人性是善恶的交织,一有尽有,一毁尽毁。我们能看到一个人高矮、胖瘦、皮肤白或黑,但不能直观的看见一个人的善恶。善与恶并不是人内在的、固有的属性。

  当你不争气的时候,当你被别人视为负担的时候,当你身处地狱般的境遇时,当别人觉得你无救时,你会更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赤裸裸的人性,什么是人间,失格。在最悲惨的境遇里,只要你是一个负担,就连你的至亲父母,也会厌弃你,更不用说,所谓的朋友和泛泛之交了。当然,主人公最后沦落的境遇是与自己的性格和自身的言行举止分不开的。从毕业至今,我是始终信奉人生的因果报应的。

  五是,金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可谓说,金钱是通行证。‘钱断缘散’是有一定道理的。钱断缘份散,是真的哦!尤其是对那些即将踏入婚姻的年轻人中,又有多少因为彩礼钱、房产加名字与否,而走向决裂,分道扬镳。文中主人公说,金钱比女人重要,而现实生活中,作为女性,我也认为,金钱比男人重要。

  同时,主人公作为男性揭露了自己的同性,“男人大都心虚胆怯,只知道装饰门面,其实吝啬无比。”对于这一点,以我较少的经历而言,或多或少是有感触的,确实是的,有些男性,其实比你想象的更小气、更吝啬无比。所以,作为当今时代的新时代女性,必须要自立自强,把人生所有的希望,放在你自己身上,你要相信自己,你想要的幸福,必须自己给自己。不要做那个等待被拯救的人,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拯救你的是你自己啊。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7

  刚上那年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晦暗低沉的基调,时隔七年,还能清晰的回忆起某些书中片段,对于我这种时常“串书”(剧情相似的书会乱串)的人来说,《人间失格》已经够可怕。

  当时没读过这种流派,17岁的我哪搞得懂书中的叶藏和书外的太宰治,也没有非要搞懂他为什么老是“闲着没事”就要去死一下,只莫名觉得压抑中带着一点刺激?

  第二次再想起他,是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剧情里还没有出现那个极端作家男友的时候我就联想到了《人间失格》,无论松子是像被叶藏抛弃的那些女人还是叶藏本人,这种边缘性人格敏感而沉重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吧。

  从小就被“自己”训练成讨好型人格,而痛苦却是与生俱来的伴随着他,看似和善实则极度惧怕人情关系处理,越是惧怕越是伪装,越是伪装越是作贱自己,放弃去爱人的权力,能看到纯洁美好却选择背道而驰,《人间失格》整篇小说就是在讲主人公如何堕落走向毁灭。书评写到:你们赤足若无其事走过的地面,对我们而言则是铺满被烧得通红的石头。

  再回过头来看太宰治,期刊中并没有明示出他内心的阴郁究竟在哪个时期/某次事件开始变得不受控制,基本是讲述他生平四十年的一些发生的大事件,有大半本内容是采访学者、粉丝、与其接触过的人,问他们对太宰治的看法(从生活、作品),从期刊中的描述来说,一切都是平静的,没有什么是特殊发生和致命的。

  期刊不能带观点,不像知乎和豆瓣上,崇拜他的人为他的懦弱与骄傲找到各种“充满情怀”的寻死理由,而嫌弃他的人将他真实揭露的'人性视作虚无和荒诞。在我看来,对于他的作品,我喜欢他笔下的角色和带有节奏感的近乎白描的语言但我又不喜欢他将人性阴暗面描述得这么理所当然,真是矛盾。

  对于他个人,我觉得能理解但是不想去理解,也还是矛盾。因为我才走到人生的三分之一,它究竟是不是充斥着荒诞和虚伪起码现在还不能消极得去理解“生命无意义论”。村上春树都六十九岁了,还在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难免一团糟跑跑步写写字就会好起来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8

  《人间失格》作为太宰治自杀前的最后一部小说,实在太压抑,负能量太多,然而,他却能带给我们对社会的思考。

  对于一个五次自杀,四次殉情的人来说,死亡变成了一生的追求。看之前,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会在开篇写到"我的一生充斥着耻辱",也不知他为什么会说"生而为人,对不起"。直到考完全篇,才懂,这与他的性格和家庭有关。

  他的父亲是众议院中的一员,作为家中的第六个儿子,缺乏父爱与母爱,从现在乳母的照顾下长大,而又因早熟,所以,会在生日时讨好父亲,要求父亲买狮子玩具而不是他最喜爱的书,从那时起,就注定他的生活会走上与一般人不同的道路。在家讨好父亲,在学校讨好同学,用一切手段,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逗笑他们。高中就和女人,烟,酒混在一起,直至自杀,都是和女人一起。他的一生,太痛苦。这种"边缘人"的形象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与理解,虽然整篇文章是以叶藏的口吻写的,但我知道他是以自己为原型。

  在我看来,作家,画家的内心都隐藏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悲痛,他们追求的东西太过疯狂,就如高更,为了绘画,宁可抛弃一切。

  最后让我迷惑的是,文中叶藏和掘子互说反义词,透露出太多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良人最后怎么样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9

  8月5日,我读完了《人间失格》。

  这本书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记共五部分构成。其中序言和后记作者以第一人称,诉说“我”看到了主人公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中间的三篇手札与照片对应,则是用叶藏的第一人称来叙述了胆小懦弱的叶藏的经历以及他为了逃避这个世界而终日放浪形骸,最终一步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自我毁灭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纤细的文笔,书写对人生的哀叹与嘲弄。无奈与讽刺,愤懑与惆怅,阴郁颓废的毁灭美学的悲情演绎,表现了战后日本人“精神”与“感官世界”双重萎靡的杰作。

  叶藏通过同学竹一,获得了自己的信仰。他决心要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但接踵而来的是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与批评,从小养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叶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种子还没有发芽便已经死掉了。就连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属于自己的爱情,也被这个社会所夺走了。当失去一切希望时,魔鬼便悄然来临。叶藏最后还是败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一生的演技也没能让他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人间失格》不是在描述一个悲伤的故事,它只不过借一个受害者的口吻来讲述人类的丑恶,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我为什么要活着?来到这个世界我能做什么?《人间失格》问的就类似这样的问题,但我不希望你的选择是和作者太宰治一样的道路,逃避残酷的现实与自身的力量不足,须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失业,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普通人。

  在太宰治的心中,叶藏并没有失去做人的资格,而是没有浑浑噩噩做人的资格。他的身上难得有着善良与真诚,却无法得到救赎。人性的光辉终究没有照亮当时的社会,反而被无尽的黑暗所吞噬……

  最后的这句话,送给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愈是敏感、愈是胆怯,愈会企盼暴风雨降临得更加猛烈。”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10

  《蓄犬谈》中,太宰治曾提到过,艺术家本应是弱者的伙伴弱者的朋友。太宰文学被誉为弱者的文学。懦弱,是太宰治的出发点,以懦弱为武器,对伪善社会的公开宣战。

  太宰治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出身豪门,立志文学,大学时积极投身于左翼运动,中途脱逃;生活放荡不羁,却热衷于《圣经》;五度自杀,四次殉情未遂。一生的心理轨迹,勾勒出叶藏的三篇手稿。

  生而为人,《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叶藏出身于封闭式乡下家庭,周围冷漠的环境中,他过分早熟地剖析着他人的内心深处。自少年时代起,就反复经历了对至美的憧憬和悲惨的失败。完美无缺,或彻底破灭,纠集了太宰治一生的纯粹与脆弱,青春的集中写照,少年的敏感,也使得其被誉为永恒的青春文学。

  《人间失格》,与其说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叶的私小说,不如将其视为太宰治的一本自传。身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感情渐渐麻木,亦至于连最基本的饥饿感都毫无概念。正如阿叶所做的,太宰治逐步把自己包裹进仅仅属于他的世界,对待旁人,唯有唯命是从的敷衍和应付。

  鲁迅先生曾说过,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黑暗的世界。

  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满耻辱。《人间失格》的第一句,便是太宰治的亲身感悟。在《二十世纪旗手》中写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生而为人,却对人类的满腹恐惧,对人类的最后求爱,便是在生活中饰演的丑角,伪装成天真无邪的乐天外表,把自己一步步彻底打磨成搞笑的畸人。

  生而为人,究竟是否应该感到抱歉?降诞于世上,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活在世上,是不幸的,需要承受的东西,即使面对他人,也会无缘心生畏惧。活在世上,亦可以是幸运的,有着承担一切的机会,不也是一种幸运吗?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11

  我太感性,近段时间偏于忧虑,应该是看了太宰治的书《人间失格》引起的。人啊,还是要多接触积极乐观的东西,不然就会陷入负能的情绪。不过,有点必须纠正,当第二次、第三次重温人间失格时,我却断然撕掉了它负能的标签,重新认识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太宰治本人经历诸多磨难,先后多次自杀,最终也以自杀结束了他39岁的生命。他的作品一直都是穿透灵魂,表达自己内心对真实、信任、爱、自由的艰难追求,无奈现实中人性总是经不起考验、世事也赖不住考究,最终他惨败于自己的内心结论,选择了颓废跟灭亡。他的作品不是倡导大家集体抑郁,对社会、对人性绝望,恰恰相反,他希望大众都不要放弃自我的救赎,要为了活着一场好好生活。以下这段话就是力证。

  “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的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的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的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人活着,比动物多了智慧,也多了忧虑。生而为人,就该承受为人的一切。作者在极力劝告大家,也是在告诫他自己,他没能成功,但他对灵魂的敲打、拷问,都是在帮助更多的人正面审视自己的灵魂,找到生活的动力,发现生活的美好。

  一定程度上,我更希望人不要太敏感、太聪慧,像作者这种小时候就能看穿一些世事,明白一些动机,并非好事。愚钝点、糊涂点,每天为着那洒下的阳光、清脆的鸟语、荡漾的水面放空下,甚至陶醉下,就好了。日子简简单单,人际关系平平常常,享受当下就好。

  《人间失格》读后感 篇12

  “三张照片,三篇手记”,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

  电影版的《人间失格》我是很早就看过的,依稀记得是大二,只记得画面阴郁,似乎讲的是一个富家子弟的沦落生活,伪装,不羁,放荡,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写,仅仅如此而已。

  好现实的一番记述,写尽了人情冷暖,曾世炎凉,从小的讨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寻死,到后来的寻求救赎到救赎幻灭,他没有解脱,他的结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从小养成,幼时的性格是天生如此还是家庭主导,这就人各执其词了。

  此外,可以说主人公的沦落和掘木有密切的关系,从罪→罚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这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见,但往往正是这些遇见影响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贯穿的主线,他通过这两种方式麻痹自己,从中获得慰藉,最终伤害他的也是这两种,让他看破了一切,他以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纯洁能够救赎他,然而,最终仍是悲剧收场,他的唯一希望破灭了,并非是良子的过错,他并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赖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赖之心总会因为过于信赖别人而遭到玷污。

  于是后来又开始重蹈覆辙,他是自我放弃了,他看破了亲情,被友情也是伤碎了自尊,爱情的话,我觉得他从没有爱过一个人,包括良子,良子对于他来说就是救赎工具,否则也不会最后抛下她,人其实爱的往往都是自己。

  读罢《人间失格》,文中有几处印象很深,一处是静子和繁子的对话,“为什么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并不是因为喜欢才喝酒的。因为他实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处是最后妈妈桑的一席话:

  “都是他的父亲不好”,“我们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喝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酒并不是人们主动就愿意去喝的,似乎,这是一个解脱方式,虽说是一个不高明的途径,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如同阿叶说的,他一次都没有想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于是他的解决方式便是伤害自己!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会告诉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美梦成真,只不过遍体鳞伤后慢慢降低了对生活的要求,适者生存罢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精选12篇)】相关文章:

1.人间失格读书笔记

2.小说《人间失格》读书笔记(通用24篇)

3.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10篇)

4.《得与失》读后感

5.在人间读后感

6.《人间真情》读后感

7.《人间词话》读后感

8.人间草木读后感

上一篇:《皮囊》读后感 下一篇:《疯羊血顶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