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律寻义读后感

2021-07-12 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律寻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起初,拿起这本书,我觉得它像我所学的法理学导论那样枯燥无趣。然而,翻开第一篇,便被那趣味性,易懂得法性句子所吸引。古人喜欢编故事,‘‘一类是官府巧破贼案,一类是惩治贪污的官吏。’’读到这,我就大致的明白了这本书要将什么,带着这类的欣喜与好奇,我踏进了古代法的殿堂。

  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通过讲法治,诉讼权等引入古代法的制度,使我们很自然的从现代法律制度过渡到古代法律制度。在‘‘怎样讲权利’’这一篇中便提明,古人问题的要害,也许不是直接规定义务或权力的多少,而是讲怎样讲权利。这样又深一步的带我们去探寻古代法。

  而‘讲’是通过一个个的有趣的破案故事,讲述夹杂在其中的审判制度,惩罚制度,百姓的诉讼制度等,但我认为其最能吸引我的便是那暗藏玄机而又能巧妙破案的方法,真是令人心服口服。

  例如,在《丝绢的断法》一篇中,当时的官府大人薛宣便用一个巧妙的方法将丝绢到底归谁判的一清二楚——————将丝绢分成两半,每人一半,看他们得到半片丝绢时的态度,判断谁是丝绢的主人。如果在我们这个时代,丝绢作为双方争论的对象,怎么可能去对它做手脚,又怎么可能将它一分为二。

  有如在家产就这样分了一篇中,面对双方分得的家产,双方都说对方分得的`家产都比自己的多,且两人说的都非常有道理,许多审官都对此无从下手。当时的新官府张齐贤便一招解决——————让双方交换所得的财产。妙哉!真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从《古律寻义》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那时的判决处处体现义的原则。《宽猛相济》中,唐朝的官府大人唐临,将死刑犯放回去农耕,待农忙时节过后再回狱受刑,以便保证他们的家人有足够的口粮;又如在审判里的冲突原则,为了替父避死罪,那位父亲的小儿子便将污官砍死还卸成八块,在那时的判刑,应判死罪并弃市,但她是带着孝义的美名而去,而非杀人的罪名。

  不论他们对案件的处理是多么巧妙而又多么符合民心,但他们处理案件的本质都没有变,那边是以法律为坚实的基础。《古律寻义》全书通用小话题,把古人自家的道理琢磨清楚,剥其表征,疏其机理,从而理解古人的法律文化,他们总是能够想到并运用与人情味尤为贴近的法律武器,他们仿佛在遥远的过去告诉我们,调节是最重要的,人与人纠纷不一定不一定要断个泾渭分明,就算是非澄清也是必要的,你我之间到头来还不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要温馨和睦的相处。

  时至今日,我们的法律文化已经慢慢的走近了‘冷峻’的一面,这就是,更多的场合想有个是非分明,惩罚严明,循规蹈矩,这当然应该,因为我们毕竟不能期待人人都有个温情脉脉,相互忍让。可是锻造了法律武器到底是为了啥。?

  这段来讲,通过《古律寻义》,琢磨古人的道理,也就是在琢磨我们自己的道理。遥望古人,也就是在眺望,追忆,反思,警醒我们。

【古律寻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1.寻古

2.赤兔寻义作文

3.陈与义《寻诗两绝句》阅读答案

4.义鼠读后感

5.郭明义读后感

6.古渡义犬读后感

7.义鼠读后感600字

8.《义鼠》读后感650字

上一篇:致良知读后感 下一篇:《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