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0-12-29 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人中关羽,马中赤兔。”这描述的是一个忠将—刘备的弟弟关云长。

  关羽这一人物是罗中最用力刻画的武将之一,《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那么关羽就是“义绝”。

  在故事中,关羽在刘备兵败投奔袁绍之时,关羽孤身一人为保护两位皇嫂,不得已投降,但对曹操有言在先:第一,我和皇叔誓保大汉江山,如今我只降汉献帝,不投降曹操;第二,要按照皇叔的俸禄发给我的两个嫂嫂,闲杂人等不能到其门口;第三,一旦我知道了刘皇叔的去向,不论千里万里,我都去投奔他。关羽的衣服破了,怎样也无法补救那个大洞,曹操见了,送了关羽一件新的,但他也只把它穿在里面。

  在关羽的眼中,投降是可以变通的,但惟独他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关羽之义绝不是一般的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他的义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禁得住人间的种种考验。

  当然,我们要用现代的观点去理解、体会这个人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忠,是忠于师长、忠于工作;我们的义,是守道义、讲信誉;我们的勇,是勇敢地面对挫折、敢于见义勇为;我们的气,是做人要有骨气、要有凛然之气。这,就是我通过这个人物领会的最大感想。

  以上内容由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为您解答。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遥想当年,桃花纷飞,漫天芬芳。三人结义,共创蜀国,共生死,匡汉室,交良友,纳贤臣,济百姓,救乱世,为黎民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论玄德之仁。文结卧龙,交凤雏,武识五虎,纳魏姜。知而善用,广交豪杰,起兵救世于水火之中,心存百姓,心系天下。与百姓同席而坐,同皿而食,安抚民众,举家跟随。可谓“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悠然忆使君”。

  论云长之义。手持青龙偃月刀,身披绣龙绿战袍。知恩图报,义薄云天。过五关斩六将,扶汉室,助玄德,千里追旧主,遥遥思明君,吾记三结义,吾忆君旧恩,好一个天忠地义之男儿,好一个重情重义之丈夫,可敬“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

  论翼德之勇。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顺,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行之鲁莽,性之豪爽,扶汉室,助玄德,攻州拔城之虎将,所向披靡之将军。无人出其右,唯有英雄堪比君。可叹“长坂桥头杀气生,横刀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望着桃花漫山,英雄却已走远,不禁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我在周末,读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读后,我不禁被各性鲜明的人物所深深吸引。有宽厚仁爱的刘备,奸诈残忍的曹操,深谋远虑的孙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说的是:袁绍疑心太重,不听别人的劝说不擅用人才,才招此失败。按理说,袁军人数众多,粮草也多,曹军人数少粮草也少,在这场战斗中可以说曹军必死无疑,但在后来许攸为袁绍出策遭到袁绍的猜疑,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为曹操出计,反败为胜。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兵力占据优势,可都掉以轻心被周瑜用火攻破,最终落荒而逃,但在逃跑的过程中曹操大笑三次却引来了追兵,最后一次追兵是由关羽率领的,因为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放了曹操,可见关羽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我最敬佩的人是诸葛亮,他料事如神,胸怀坦荡,爱惜人才,诸葛亮拥有超人的智慧,几乎达到了为卜先知的地步,为刘备打下江山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有多大能力都不能放松警惕,否则会迎来失败,让关羽失荆州的历史重演,因为天有不测风云。

《三国演义》读后感5

  在读完三国后,便心生感慨。

  1。在国家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想当年诸葛亮多次赴吴,建立的孙刘联盟,在国家利益冲突面前,顷刻间土崩瓦解,刀戈相向。

  2。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到三家归晋,百余年间,验证了此言。

  3。世间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才华横溢之人,未必流芳于世。奸诈小人,未必遭报应。竭尽忠智之人,未必功成名就。好逸恶劳之人,未必生活拮据……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非命,而软弱无能的刘禅却被封为安乐公……。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上方谷内火攻司马懿,司马懿本必死无疑,但多年未下雨的上方谷,却下起了倾盆之雨,司马懿得以解救。诸葛亮七星灯续命,却被魏延打翻……。。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6

  这个寒假,我看了很多习爷爷读过的书。有《老人与海》、《红与黑》、《战争与和平》、《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岳飞传》、《史记》、《三国演义》。

  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诸葛亮三气周公瑾、诸葛亮两上出师表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施美人计董卓丧命。故事讲的是:司徒王允为国家忧心如焚,府中歌伎貂蝉想为王允分忧。王允哭着说要利用貂蝉对吕布和董卓实施美人计。 王允先请吕布赴宴。貂蝉对吕布万种风情,令吕布倾倒。王允趁机跟吕布说把貂蝉许给他做妾。又把董卓请来赴宴。貂蝉对他百般讨好,王允又对他提出了,让貂蝉给他成亲的要求。后来吕布和貂蝉去凤仪亭幽会,董卓正好进来了。吕布和董卓立刻打了起来。吕布立即提出要和王允一起杀死董卓。于是,吕布和王允设下埋伏。董卓车一到,等他下了车,吕布一剑刺穿了他的喉咙。董卓死了,真是大快人心。

  我觉得这篇文章体现出了吕布功夫强、王允智谋高、貂蝉太诱人。三国演义这本书真不错!我要把习爷爷读过的书都读完。分享给同学们听,让大家也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话正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此时此刻,我心中顿时热血澎湃,眼前展现的是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而我尤其被书中关羽的故事而感动。

  关羽兵败,退走麦城。途中被东吴兵所擒。吴王以高官收买关羽,却因关羽内心顽强不屈,直到临死,他也神态从容,英勇赴死。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让我无比感动。

  读完这一章节,我体会到了关羽的坚定。他的意志坚不可催,他没有低头折节,没有逆来顺受。他的心是坚定的,是高尚的,是美好的,他就像那些革命烈士一样,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把国家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质啊!正是他那不投降的精神,唤醒了我的勇气。有人曾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却比羽毛还轻。”我认为关羽就死得比泰山还重!

  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有许多与关羽一样坚强不屈的人。如"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她宁可葬身火海,也不愿意暴露了重要的消息。对她来说,敌人的刺刀不算什么,坚定自己的意志才是第一!

  有人说:”现在我们太小,不能像这些战士一样,但是却在我们的身边,也能做到坚定不移:比如说解难提,许多人想了一会儿就打推堂鼓,但是如果坚持就能破解出,这就是坚定啊!”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生的路上,面对困难,我们也可以像关羽一样,坚强不屈,不在困难面前低头,退缩!

  关羽的精神与他的尊严,使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国演义》读后感8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多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一个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动人的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高强,而且也心地善良。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等到他得到一匹“亦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亦兔马”又去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时,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败降敌,但得知故主消息,便不远千里赶回来。我认为虽降了敌人,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心耿耿,而且还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他们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比如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使我受益终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一提到《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国人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一直吸引着我。于是,我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着。尽情享受着书的快乐,那些文字犹如跳动的音符吸引着我。我一刻不停地读着:《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等动人故事,具有“礼贤下士”精神的刘备;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诸葛亮;奸诈多疑的曹操、好战的张飞等性格鲜明、活生生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使我喜欢上了《三国演义》。

  其中,《三气周瑜》的故事让我难忘:孙权想夺取刘备所占的荆州,于是用“美人计”把刘备骗到东吴。想“调虎离山”,自己趁机夺取荆州。可是,一切全被诸葛亮识破,他用了三个锦囊就把东吴打败了。

  《三国演义》是一本战争性质的名著。有各种复杂的关系。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了。他拥有许多巧妙的智慧,于是,很多故事里,他是主角。被人们称为“卧龙”。刘备有了这么一个好军师。每次都是凯旋而归,敌人大败而逃。我们应该多多向诸葛亮学习那足智多谋,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的渊博知识。

  《三国演义》环环相扣,精神彩呈。让我们把这本书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去年暑假,我从书店抱回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一翻开,我便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我爱上了这本书,更爱书中的各路英雄豪杰。

  三国第一谋士诸葛亮,便是我最佩服的人物。我时常跟随着他,来到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

  我仿佛看到,连绵起伏的山脉中,有一座恰似卧龙的山岗,岗上翠竹成林、雾气缭绕。已近中年的他一袭素衣,坐在那古琴旁醉心地弹奏着。书童过来告诉他,刘备三兄弟又来了。这是第三次了,他起身向那间简陋的茅屋走去。又睡了半晌,他起身一看,那三兄弟仍立在门外。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把刘备迎了进来。三顾茅庐,诸葛孔明,他的智慧令我赞叹!

  又一日,秋高气爽,他在县令府前不停地踱步,因那马谡失了街亭,致司马大军兵临城下。他抱着一方古琴登上西城楼,安心地弹奏起来。那琴声时而轻柔如小桥流水,时而壮烈如大军压境。司马懿竟有所迟疑,终弃城离去。空城计策,独当一面,他的勇气实在令我敬佩!

  那一天,骄阳似火,白帝城永安宫中却是无比凄凉。他坐在刘备床边,心中涌起无限悲情,当年那个和他一起笑谈天下的主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久卧病榻的面容憔悴的老人。想起往事,两人相对而泣。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辅佐后主一统天下,以谢主公知遇之恩。这以后,他平南夷,退魏军,至死也没有一丝怨言。临危受命,鞠躬尽瘁,他的忠诚令我肃然起敬!

  杜工部曾评价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我折服于他的智慧、勇敢和忠诚。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词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首词刻画了一副文武双全的周瑜形象。年轻的周瑜,英俊潇洒,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是《三国演义》中明星级青春偶像代表。周瑜最杰出的成就体现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年轻的水师都督周瑜统帅五万军队,在长江边上的赤壁抗击号称雄师百万的曹军,他不畏强敌,团结官兵,不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等奇谋计策,再利用火攻,彻底击溃曹军,让曹操仅率几百人逃窜,一举成就了他在《三国演义》中名将的地位,为《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三国演义》中周瑜却以悲剧结尾。赤壁之战后,周瑜不顾吴蜀联盟,连连使出美人计、假途灭虢等计策,想从蜀国夺取荆州和南郡。然而,他这些看似高明的计策却被技高一筹的诸葛亮看破,步步被动,招招失利,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只能高喊“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死。周瑜虽然年轻有为,才华出众,但他的教训给人尤为深刻。他不顾大局,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最后反而害了自己。如果他心胸能平和一些,多多忍让,能以吴蜀联盟的大局为重,至少他不会那么年轻就死去。反观后来的司马懿,他虽然才能不及诸葛亮,但他能从容接受诸葛亮送给他妇女服装表示怯战的侮辱,坚持持久战,同诸葛亮斗智斗勇,以时间换取了最终的胜利。

  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切忌再犯周瑜那样类似的错误。

【【热门】《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1.三国演义读后感言

2.三国演义读后感

3.三国演义读后感

4.《三国演义》读后感

5.三国演义读后感

6.三国演义读后感

7.三国演义读后感

8.三国演义读后感

上一篇:《芬达的秘密》读后感 下一篇:《岳飞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