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

2021-06-21 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三字经》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三字经》有感1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他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近我专心的读了一本书。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轲,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边,见多了出殡的,孟轲就模仿着做丧事,孟母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孟轲的学习,就搬到集市上,于一家屠夫为邻,可孟轲又模仿起杀牛宰羊来。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私塾中的先生学习礼仪,学业不断长进。孟母认为这里的环境对儿子的成长有利,便长期定居下来。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这些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是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许多知识。你如果还没有读过这本三字经,我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无穷的收获。

读《三字经》有感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在幼儿园时就摇头晃脑地背过《三字经》,那时根本不解其意,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你真聪明;只是为了得到同学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只是为了得到妈妈一个热吻而去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今却不同了,上小学三级的我渐渐懂事了,慢慢地也从中悟出点道理。

  特别是对“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感受颇深。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写的。这句话意思是:狗在晚上能为人们看家守门,公鸡天明刚亮的时候能够为人们报晓。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学习,怎么有资格做人呢。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后,我惭愧极了。鸡狗都能为供养他们的主人尽心尽力的工作。而家中小皇帝的我,为所欲为,没人敢不服从我的命令,一天好吃好玩的应有尽有,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和小朋友玩,从不知学习的重要性。这不连鸡狗都不如吗父母那么宠爱我,起早贪黑地拼命挣钱,为得不就是让我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吗

  “怎么有资格做人呢。”我不太懂,但我知道我现在还小,只要能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让父母操心,尽自己所能好好学习。学习好了父母就会开心,开心了父母就不会生病,不生病就不会老去。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一个鸡狗都不如的坏孩子。

读《三字经》有感3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好多古今经典诗文,而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三字经》。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符合古人们说的话:“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我百读不厌。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吗?我小时候初读《三字经》时,就稀里糊涂地认为人小时候都是善良的,并不真正明白它的意思。其实,它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我读到“玉不琢,不成器”时,就好像看到了一块刚刚出土的玉,经过长年精雕细琢,终于成了一块尽善尽美的玉。玉如果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由此,我联想到了后半句:人不学,不知义。人要是不学习,不经过刻苦磨练,就不能成才。再比如说“首孝悌,次见闻”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长辈,再学习其他知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丝与竹,乃八音”,都给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例如:十进位算术方法、日常生活常识、国家地区温度等。而最后“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易勉力”告诫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大好的时光,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那么你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收获,你的思想和学识就会愈加丰富。你也将会作出更多贡献,这样才不枉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

  读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哟工友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人,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听见远方的呼唤。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读《三字经》有感4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向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必读书,影响极其深远。《三字经》篇幅虽然短小,资料却十分丰富,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资料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适宜什么是不适宜。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异常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我十分喜欢“孟母教子”的故事。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市镇上,孟子便整天学着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最终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三字经》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好好学习,友爱兄弟姐妹,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觉得我们应当要好好地学以致用,并且还要好好的传承下去。

读《三字经》有感5

  这个学期我们读了《三字经》,使我得到许多教育,让我明白很多,学会做人。虽然每一句都很短,可悟出的道理很深。《三字经》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教育应该怎样去做人。

  《三字经》让我知道许多东西,认识到许多。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的道理是玉石不经过精雕细琢,是不能变成美玉的。人不勤奋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这句话让我懂得为什么要勤奋学习,现在很难找工作,要没有知识和技术找不到好工作。还有一句讲“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意思是一个人把萤火虫装进纱袋里,以此照明看书,家虽贫穷,但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让我感受到他对读书的热爱,没有灯,用萤火虫当灯,家里贫困,也坚持读书,为了长大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还有一句“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延,魁多士。”宋朝的梁灏到八十二岁才中状元,当他回答皇帝的问题时,他的言论远远胜过其他人。我从中悟出,他一直努力奋斗,有坚强的意志,八十二才中状元,那时他已读了好多书,回答的更深奥,更标准。

  读完了《三字经》我懂得了很多,每句都悟出一个道理,让我对学习了解更深,更爱学习,也知道学习的乐趣,我刚开始不太爱学习,觉得太累,可当我读完《三字经》,才知道重要性。突然我想起一句话“学习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实是甜的。”有了知识才能找到好工作,以后的时代,不会学习那是文盲,也许还会成为众人的笑柄。

  我读完《三字经》让我理会很多,同时教育我很多,指给我一条光明大道!

读《三字经》有感6

  在我三岁的时候,妈妈就经常读《三字经》给我听,那时候的我记忆力特别的好,没用多长时间我就把三字经背诵下来。由于我太小了,在背到一半的时候就累的口水流到了我的下巴上,湿乎乎的,听我读的人们都夸我记性好,前途无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喜爱背《三字经》,因为我觉得它枯燥乏味,所以渐渐的遗忘了它。

  去年寒假,老师要求我们读《三字经》,我极不情愿的找出那本沉睡了六年的《三字经》,谁知拿起来竟一眼不眨的看了两个小时。

  有一段“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晋朝人车胤夏天抓萤火虫装入沙袋,晚上读书用来照明。孙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来的光看书。他们家里都非常贫穷,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和停顿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合科学道理,但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从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想自己,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读书,而且拥有自己的学校和优秀的老师,可是自己却不够刻苦,甚至还厌恶过学习。这样一对比简直让我无地自容。

  其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处我突然明白了母亲曾经放弃了一个生财之路的原因。我奶奶说过,姑姑搬家之前,家里经营着非常挣钱的麻将馆,让母亲来接手经营,可母亲拒绝了,她开了现在的课后辅导班,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可是不但收入微薄,还特别操心,母亲以前明亮的嗓音已经变的沙哑,经常含草珊瑚含片来缓解。严重的咽炎让她经常干咳。我曾经暗暗的觉得母亲不够聪慧,是《三字经》让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我深深的赞叹和感激古人为我们留下这智慧的结晶,文学的宝藏,永不退色的经典。

读《三字经》有感7

  朋友们,你们听过“三百千”吗?它是三本中华第一启蒙读物,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三字经》又位居其首,自然是最重要的了。令人发笑的是我第一次见识这本伟大的书,既不是在学校,也不是在家里,而是在暑假的英语夏令营中接触的。老师告诉我们《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了广大人民,这不止是因为它有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四句一组。读起来琅琅上口。 它的词藻朴实无华,并能够深入浅出地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礼仪。

  在文学讲座课上,我们拜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其中一些句子的印象特别深刻,比如说 “首孝弟,次见闻。”,它的意思是: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我认为,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大写的人,而是一个外表是人,内心冷酷的冷血动物。还有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包含的意义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我想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就像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在告诉我们蚕吐丝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给人们吃。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那就连小动物也不如了。

  《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和风、雷、雨、电,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这个世界。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并以此来开拓更深、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不断地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了解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浓郁的文化底韵.在同时也让我结识了五千年来的名人。《三字经》包罗万象,真不愧为中华儿童第一启蒙读物!

  朋友们,如果你还没有拜读过这本著作的话,赶快到书店解解眼馋吧!

读《三字经》有感8

  寒假里,我学习了《三字经》,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作者乃南宋王应麟。此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字。它共包括6部分内容。第1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教育和学习对儿童的重要性。第2部分“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讲述要孝敬父母、敬重兄长。第3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了一些生活常识。第4部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了一些古代重要的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第5部分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介绍了中国的历史。第6部分从“口而诵,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教导我们要从小认真学习。

  我发现《三字经》中的很多话都是金玉良言,尤其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等到被窝暖和了,他才请父亲上床。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就向黄香学习,替妈妈暖被窝。妈妈说:“孝敬父母不仅表现在替父母暖被窝,更重要的是要明事理,让父母少操心。”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汉朝人孔融家里种了一棵梨树。他四岁的时候就把大的梨让给兄长,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我要向孔融学习,像他那样谦让同学。

  “披浦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这一段话说的好。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扭转贫苦的命运,我要向路温舒和公孙弘学习,儿时努力学习,将来成大器。

  “头悬梁,锥刺股。”分别讲了晋朝的孙敬在读书时把自己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自己打瞌睡、战国时的苏秦每当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以免自己睡着的故事。从这句话我想到了读书不能因为一点疲倦就放弃,疲倦时也要自我督促。

  《三字经》真是一本千古名作!它能让我们的品行变得更完美,怪不得学校要求我们读这本书。

读《三字经》有感9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习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仅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今日学习《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日的学习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很多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资料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仅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职责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此刻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此刻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十分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读《三字经》有感10

  今年暑假里,学校里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让大家背诵《三字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字经》资料十分丰富,并且能琅琅上口,象儿歌似的,十分趣味,又能启迪心智,我被《三字经》这博大精深文字深深的吸引了。

  《三字经》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故事、古今贤文、人生哲理等,《三字经》是一篇有劝学的,有讲道德的,有讲做人的等等。它是每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的诗歌,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仅有三个字,含意深刻,简洁明了,能让我们一读就懂。我读《三字经》后,觉得它对我帮忙很大,它不仅仅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明白珍惜时间,讲礼貌懂礼貌,让我在少年期走正确的成长道路。同时还使我的知识面扩大,异常一些历史方面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文中还有许多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让我回想起尊老爱幼的好精神。《三字经》中还有激励我们学习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讲述一个道理,一个人仅有趁年轻的时候刻苦学习,才能长大成才,为国效力。从《三字经》中,我还明白了,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如不上进,则会后退,一个君主不明智,将会成为昏君,最终使国家灭亡……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直到此刻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11

  女儿一岁半了,听朋友说从小就应该给孩子国学知识的启蒙教育,于是购买了一本儿童版的三字经,开始和女儿一起诵读。

  说起《三字经》,我以前上小学时没有学过,只是常常听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才知是《三字经》,也不懂得什么意思。当了妈妈以后,就很注重孩子的启蒙教育,不知不觉中迷恋上了读《三字经》,这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句句精辟,句句简练,句句哲理,再细心领会琢磨,才感到《三字经》确实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而成的。它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载着千千万万个尊师爱友、孝顺父母等令人敬佩的故事。

  《三字经》虽然短小,读来却意义重大。“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孩子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教育孩子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孩子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

读《三字经》有感12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它短小精悍的词句,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经》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字经》是每个人都应该读的启蒙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

  读了《三字经》让我知道了: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美好的,也是一样聪明的,只是由于自己的勤和懒来决定自身的智慧和笨拙。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知道谦让,对父母要孝敬。四时节序,循环不已,运转无穷。人生来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对自己的长辈要讲礼貌,和睦相处,不能以一点点小利益争斗。现在,我们要以古人为榜样,认真学习这些道理。

  读了《三字经》还让我了解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其中孟子的故事是在讲,孟子的母亲第一次把家安在墓地旁,年幼的孟子便学别人堆土筑坟;第二次把家迁到屠宰场旁边,孟子又学别人杀猪;第三次把家迁到学宫旁边,孟子便开始读书。

  孟子稍大以后,拜子思为老师。有一天他对学习开始感到厌倦,便逃学回家。孟母当即气愤的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责备他:你放弃学习,半途而废,就像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了一样,最终一事无成。孟子领悟了母亲的教诲,立即回到子思门下,发愤学习,忠实的实现自己的所有决心,终于成为了古代思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时候的教育对人生很重要,不能半能半途而废。

  我喜欢《三字经》,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故事,了解了很多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13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读《三字经》有感14

  我以前就读过《三字经》这本书,我觉得这书很令人深思。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段话的意思是:小的时候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国家出力。人就好比就是一块玉,一块好的玉石如果不进行雕琢,也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也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了。

  读第二遍《三字经》的时候,我想到了我有时做作业的时候很专心,但也有的时候脑子就不想动了,不愿意做作业,这是不对的。

  我觉得人的脑子也像是一块玉,你不去动它,它就不会给你带来收获。

  但如果你开动它,就会得到许多奇思妙想。

  我觉得少年的时候应该很好的学习科学知识、明白一些道理,长大以后才能明事理,成为一个睿智、正直的人。我觉的现在付出努力都是应该的,这样才能做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呀!

  我的学校是很好的学校,我的班级是很温暖的班级,我没有道理不去努力学习,实现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能考上杭外,长大后做浙江省省长。

读《三字经》有感15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和做人的基本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易懂,真所谓“浓缩的是精华”。

  我觉得《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真的很厉害,竟然能写出这么完美的“诗经”。

  《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苟不教,性乃迁。这句话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如果小时候不好好教育的话,生来就有的善良等良好的本性就会慢慢的改变,人就会变坏。所以,我现在就要好好学习,特别要多学做人的道理,将来能成为一名对社会对他人有帮助的人。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知识和故事。譬如:一些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及其原因,一些皇帝和伟人的名字和功绩,还有一些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如:“孔融让梨”告诉我要孝敬父母,要尊敬长辈,还要好好学习等。

  总而言之,《三字经》涵盖了我们需要认识和学习的所有的领域和科目,读了《三字经》就如读了一本百科全书,作者把所有的知识都写得一清二楚。

  《三字经》这本书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怪不得古人都说“熟读《三字经》,便知千古事”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它的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15篇】相关文章:

1.读三字经有感

2.读《三字经》有感

3.读《三字经》有感

4.读《三字经》有感

5.读《三字经》有感

6.读三字经有感500字

7.读《三字经》有感600字

8.读《三字经》有感作文800字

上一篇:《怪物大师》读后感 下一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