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作文

2021-03-01 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笔记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笔记作文 篇1

  还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初二。当时,从同学那把这本书借回来时的心情已记不得了。只记得,那是一本厚厚的书,封面是红色的。那个年纪的我,囫囵吞枣般地看完整本书,留在记忆之中的,能够清晰地回想起来的情节,不是宝黛初见,不是黛玉葬花,也不是黛玉之死,而是宝玉疯癫后在太虚幻境的神游。为什么偏偏会对这段情节记得这么清楚?或许那个年纪的我,多多少少是对一些有关神话的故事比较感兴趣的,因此也记得特别深刻。

  鲁迅先生曾对《红楼梦》有过这样的评价:“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看《红楼梦》都会从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初中的我从《红楼梦》看到了神话色彩,现在的我再一次重读《红楼梦》,却从中看到了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悲哀。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讲女性的人情小说,里面描写了众多个性十分鲜明的女性,都隐喻出了封建旧时代的女性悲哀。在我看来,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刻画出的代表处在封建时代中身为女性的个体悲哀。就如林黛玉,在这本书中,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是她和宝玉的木石前盟了。宝玉和黛玉从小一起长大,两人情投意合,本以为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然而那个叫做“封建旧社会”的刽子手却把这一段美好的情缘砍得干干净净。最为讽刺的一幕,便是黛玉病死于大观园之中。黛玉临死之时,一边无限风光喜庆,全贾府上下都为宝玉的婚事感到开开心心。而另一边却凄凉无比,只有两三个丫环陪伴在侧。我想,黛玉死时,内心应该是无限的辛酸和悲凉。一方面,平日里疼爱自己的祖母和姐妹们都没来看自己,那么这种疼爱又算什么呢?另一方面,这辛酸和悲凉中又有对宝玉的怨和爱。就用现今流行的话来说,自己最爱的人娶的并不是我,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黛玉而言,这是多么的悲哀啊。黛玉临死之前说了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还未说完,便已魂断大观园。或许,这句话里面包含了对宝玉的怨恨,但我想更多是对宝玉依旧处在封建旧社会不得解脱的同情和怜惜吧。当宝玉清醒过来的那一日,这该多么的痛苦。我想,如果时代允许,黛玉会更向往《庄子》中所讲的“相濡以沫,倒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爱情,而不是一个香消玉殒,一个疯癫娶妻的悲惨结局。

  如果说黛玉是一个反抗封建旧社会下的悲哀,那么宝钗则是维护封建旧社会下的悲哀。宝钗从小就接受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如“三从四德”及封建文化意识的影响,她在贾府的一举一动都是小心翼翼的,从未逾越过规矩一步。然而最能体现宝钗作为女性的悲哀,就是她与宝玉那段无爱的婚姻。纵观全书,可以看出宝钗其实对宝玉根本就没有任何爱慕之情,之所以嫁给宝玉,也是因为父母之命。而更可悲的是,宝钗婚姻的最初目的,是给宝玉冲喜。我想除了宝钗的母亲是希望宝钗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其他人其实最希望的是宝玉能因此而好起来。甚至到最后,她就像李纨一样为“婚姻”守寡一生,实在是可悲!而造成宝钗这种悲剧的原因,还是因为封建旧社会伦理道德的残害。黛玉以死为代价脱离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却只能任由封建旧社会的残害,一点一点地割掉她生命中的美好。

  小说的最后,空空道士将一块石头交给了一个姓贾名雨村的人,让他把故事流传下去,而《红楼梦》的开头又是从贾雨村开始叙说。这就像人们所说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那样,那些大观园里的女子就像是一场梦,一个体现女性悲哀的梦,一场关于红楼的梦。正如书中末尾所说:“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读书笔记作文 篇2

  今天我读了《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书一到手,我一下子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住了——一位身穿红裙,头戴礼帽,打着一把蓝色阳伞的阿姨从天而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世界奇幻文学大师帕。林.特拉芙斯,她笔下的主人公玛丽阿姨,在狂风中一只手捂住帽子,一只手拿着手提袋走进了班克斯家当起了保姆。她像神通广大的魔法师一样,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她能一下子很利索地坐上楼梯扶手滑到楼上。玛丽阿姨还有个神奇的手提包,包里有一条浆过白色围裙、一块肥皂……大家能想到的东西,她的包里都能拿出来,真是个百宝箱。

  班克斯家里德两个孩子,迈克尔和简都非常喜欢玛丽阿姨,玛丽阿姨经常带着他们漫游世界,看到了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到玛丽叔叔家做客,他们在空中做饭;他们还到动物园给玛丽阿姨过生日,他们一起到天上贴星星。玛丽阿姨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开心和喜悦,也给迈克尔、简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让他们变得更加懂事了。

  我真希望玛丽阿姨也到我们家来,陪伴我一起在草地上开心地玩,与他们一起漫游世界、一起贴星星、一起过生日party。

  这真是一本百看不厌的书。

读书笔记作文 篇3

  读了这篇故事我领悟到了:一定不可以撒谎。

  书中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别人,别人好心去救他却遭来他的嘲笑。

  有一次狼真的来了。他大声呼救也没人来救他,最后他的羊死了。

读书笔记作文 篇4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给生命轮回的定论,是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每一个人物命运的截点都像是剥下层层的洋葱皮,更残忍的是史铁生要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洋葱的心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但是你还是要剥下去,如此绝望。继续穿越这孤独苦痛,追寻一丝存在过的痕迹,追寻生命未知的意义。而这最终的空旷与虚无就是无法摒弃的残疾,与生俱来,每个人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残疾形式,是终点也是起源,是随机推开一扇扇门的宿命选择,亦是我们渴望填满的终极欲望。

  文中线索众多,人物关系复杂,而命运的交错更像是作者在下一盘无限可能的棋,在这盘棋中不同的读者因自己观点角度的不同能够生发出自己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小说需要有着种特质来容纳读者的思考,然后反哺给出不同的意义,提供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养料来滋养心灵。所以对这本书的解读可能不会出现相当一致的结论,而我写在这里的亦不过是自己的一点想法罢。

  《务虚笔记》主题围绕残疾与爱情展开,参杂在故事情节中的议论,结构的复调,哲学的视角,都使这本小说显得难读,我也只能选择几个方面来阐述:

  生日:

  这里的生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生日,而是种“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那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一刻。

  存在即被感知,画家Z的生命开始于他九岁的那天下午,楼房里的大鸟羽毛闯进了他的生命,并永远在他生命中喧嚣骚动。那是他的生日,从此Z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开始了他的征途。诗人L的生日是在十岁的夏天,他的初恋,那个从南方来的在晚会上唱歌的小女孩,点醒了他的生命。正如史铁生所说:“他们的命运便位于两个不同初始点上,初始点的微小差异,却可以导致结果的天壤之别。人一生的命运,很可能就像一种叫做“混沌”的新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有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83页)。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日,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现实中的我们也是,也许是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概念,也许是首次对性别的认知,总之每个人都有那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那是我们被感知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出身与存在,就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对这个世界的探知。“存在即被感知”不是我们感知世界,而是我们被世界感知到,这样,我们才有了出生。“忘记或者从未觉察的事等于未发生”不在我们精神世界里的事情,就是不存在,于是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存在。

  如果一切都是浮生幻象,至少以史铁生的理论,我们拥有曾经存在过的证据,也许第一次的出生我们是完全被动着的,但是这第二次的出生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嬗变,于是我们就这样从命运的初始点,走上了不同的路。

  

  我们从命运的初始点,走上了不同的路。如果第二次的出生是我们主动的嬗变,那么那些细微的差别所导致的巨大差异也是我们握有主动权的吗?换句话来说,推开这扇门或者推开那扇门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吗?

  O说“你推开了这个门而没有推开那个门,要是你推开的不是这个门而是那个门。走进去,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没人知道不曾推开的门里面会是什么,但从两个门会走到不同的世界去,甚至这两个世界永远不会相交”。

  在美丽的房子里的不同的遭遇造成了Z、L、Wr的不同。对梦想的勇敢追逐与对现实的投降屈服造成了N永远的漂泊与T求全的安稳。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是选择决定性格。

  我们推开这扇门时是不是其实一切早已注定?其实一切都是宿命?我没有找到史铁生的答案。也许掌心的纠缠曲线,塔罗牌的吉凶预兆与门一样,是一出生就决定了的,也许是第一次出生,但我认为史铁生所要表达的是第二次出生。

  就我看来,其实是不是宿命最终都没有意义,因为人生是一次性用品,能把一切的偶然变成必然,不管推开门的主动权是不是掌握在我们手上,这些选择都是被打上宿命烙印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另一扇门后面有什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就没有了意义,就这样走进一扇门,它就是你的宿命。我觉得史铁生的门理论对命运的解构浅显,也许那是一个更为深刻的存在,超越时间超越自由,当下的选择与未来的命定暗暗相合,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体。

  残疾与爱情

  “生命本身的密码,很可能,这颗星球上的一切梦想,都是由于生命本身的密码”“那密码是什么呢?残疾还是爱情?”“是残疾也是爱情”(10页)

  C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其他的人难道他们不是残缺的吗?在这本书里,所有的主人公都带有残缺的,心灵上的残疾。

  “残疾(残缺)与爱情——我甚至相信这是生命的寓言,或是生命所固有的遗传密码,在所有人的心里和处境中都散布着它们的消息。从我们一出生,一感受到这个世界,这个同类之群,我们就日益强烈地感受到了差别、隔离和惧怕,同时生出了爱的欲望”“就是说,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这是人之个体化的残缺。因此我们倾向与他者沟通、亲和。而他者之为他者,意味着差别、隔离、恐惧甚至伤害,这是社会化的残缺。——于是我们更加地期盼团聚——我需要你,需要他者,一个心魂需要与另外的心魂相融合。而这证明了爱情。我们因残缺而走向爱情……原来残缺和爱情是互为因果的.……是人对残缺的意识,把性爱演练成心魂相互团聚的仪式”。

  爱是因为残疾而生,因为不完满而追求完满而生。却发现爱情本身并不能填充我们缺失的部分,但这是我们唯一能获取温暖的方式,显得不那么单薄。

  这是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是人类的有限性对无限性的挑战,是唯一能与这世界抗衡的刀斧剑戟。就像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和严阵以待的王作战,这残局持续了上千年,而对峙本身就是胜利。

  死亡

  从O的死亡序幕到最后众人对O的死亡的猜测,O的死亡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开篇与结尾都有涉及。文中的O是爱情的捍卫者,她一生都是在追求纯洁的永恒的爱情,到最后的遗书她都还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我只爱你,要是我有力量在爱一回,我还是要选择你”。不管是因为Z令她过于失望,还是因为所谓的“生命的终极意义”让她掉进了不解的迷茫,她的赴死之心由来已久,一个比诗人还有想象力的美妙的死亡,必定是策划了很长时间,她在等待一个时机。

  L说“当那件事发生以后,O发现,死的机会不期而至,她感到一切都可以结束了,一切都是那样的荒唐……唯有死变得很诱人……她之所以说她还是爱Z的,或者是为了安慰Z……如果爱情不过是一种安慰人的技术,不过是解决肌肤之亲的途径,如果连她自己也逃不出这样的魔掌,没有自由也没有重量,一切都是虚假的、临时的,她还能指望什么呢?那时只有死是温馨的”L还说“这就是那个死亡序幕的原因,O真是一个勇者,为我所不及”。(439页)

  也许文中的每个人物都在自己的生命途中领悟到了爱情的虚假与临时,但是只有O选择了死亡这样的决绝的方式表达对真相的蔑视。性可以是爱的仪式也可以是不爱的仪式。但是我相信这是O所不能接受的,这不是她的逻辑,如果她可以接受不爱,那她也不会选择死亡了。O的死亡正是对爱情的守护,她把她的爱情带到了现实不能左右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她的美丽梦想。存在的核心是一种空虚,就守着这空虚坚持存在吧。O是一个勇者,为我们所不及。

  在小说的结尾,F医生说“是差别推动了欲望,是欲望不息的去寻找平等,这样上帝就造成了一个永动的轮回”(484页)我们轮回的动力便是这对差别(缺陷)的填补,所以人类残疾的不完满的状态是必要的,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所以这样那样的缺陷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不是我们在这差别产生的轮回里,而是这样的差别造就了我们。你和我。

读书笔记作文 篇5

  在《拜堂》中,他们的穷苦在今天看来,是令人吃惊的。成亲准备些香表蜡烛竟然需要将自己的蓝布夹小袄给当掉,连拜堂用的红毡子都用破席子代替,更不用说汪二那身寒酸的装扮了,与今人的生活实在是没法比较。

  这就不得不批评封建制度对底层人民的剥削,竟使得辛苦劳动的农民连结婚都结不起。

读书笔记作文 篇6

  在磨菇屋里,住着小兔子和小兔子的妈妈。有一天,下鹅毛大雪了,白雪盖住了大地。兔妈妈看见萝卜只剩了一根,就对小兔说:“妈妈要去找几根萝卜回来。”小兔说:“我也要去。”兔妈妈说:“外面冷你还是不要去了。”小兔说:“我就要去嘛。”兔妈妈没办法,只好给她堆了一个又白又胖又大又圆漂漂亮亮的雪人,陪伴小兔玩耍。

  她们又唱又跳又说又笑玩得特别开心。小兔玩得很累很累也很冷,于是她就回小屋了。她往火炉里加了一些柴,让炉火烧得更旺,屋里暖和极了,小兔瞌睡了,就上床睡觉了。炉子里的火越来越大,引着了火炉旁边的柴堆,小兔睡得又香又甜毫不知情。

  火势越来越大,整个房子被烧着了,冒着滚滚的浓烟。雪孩子玩得正高兴,突然发觉小兔的房子起火了,想都没想就飞快的向房子跑去,毫不害怕地冲进房子里把小兔抱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自己却融化成了一滩水,等小兔醒来时发现雪孩子不见了伤心极了。这时兔妈妈回来了,她们看见雪孩子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云,小兔期盼雪孩子再来玩。

【实用的读书笔记作文汇编六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读书笔记作文汇编5篇

2.实用的读书笔记作文汇编九篇

3.实用的读书笔记作文汇编8篇

4.【实用】读书笔记作文汇编5篇

5.【实用】读书笔记作文汇编六篇

6.【实用】读书笔记作文汇编6篇

7.【实用】读书笔记作文汇编七篇

8.实用的读书笔记作文4篇

上一篇:读书笔记作文 下一篇:读书笔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