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书笔记

2021-06-18 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围城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围城读书笔记1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尚未翻开书页仅仅是一览上述简介,便开始暗暗期待《围城》的内容,即便在此之前已略有耳闻。

  开始读《围城》后,我对钱老先生越是好奇,于是找了一个关于他的介绍节目来看。节目中提到钱老先生一次访美用多国语言演讲,开口语惊四座。哈弗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哈里·莱文,他著作等身为人高傲也是出了名的,但他与钱老先生见面后却沉默良久,他人问他沉默缘由他道出: “他的世界我未涉猎。”我想这是对钱老先生的高度赞扬了。

围城读书笔记2

  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我想,《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显然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围城读书笔记3

  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城内的人想进去。

  初次读《围城》,是高三的时候。大抵是因为钱钟书先生文化底蕴太高,那时候根本读不懂他想表达什么,只迷迷糊糊的记住了几个主人公的名字——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

  第二次读是暑假,刚考完试有大好心情,于是便拿起书来读,这次阅读比第一次却有体会。文中的方鸿渐懦弱,胆小,随遇而安……一辈子在人生的围墙里走不出来。在城中,他饱受社会冷暖,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他有失败的婚姻,有失败的事业。靠着岳父的资助想要闯出一片天地,却在国外买了一张假草草了事。回国后生活所迫,不得不前往三闾大学求职,可是懦弱无能的方鸿渐又在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先哲们曾说过:“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须征服自己。”在我看来,方鸿渐的失败是必然。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征服的人凭什么区征服世界?

  尽管如此,社会中还是存在不少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命运面前屈服,他们沾沾自喜。像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像李凌,见风使舵,独留苏武守群羊;像汪精卫,卖家卖国,却不想招万代唾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些不向命运屈服的人时刻在激励着我们。耳熟能详的霍金,虽然身体被禁锢在轮椅在,可是他的思想从没被禁锢。霍金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他用手指用嘴创造了奇迹。勾践,虽然遭遇命运的捉弄,可是不向命运屈服的他选择了卧薪尝胆,最终反败为胜。

  想想自己,辛苦的高三岁月已经过去,可是精彩仍在延续。我们勇敢的经历了高三,尽管很累很困,但是那段一起奋斗的日子真的很好,那段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至少我们没有屈服。

  遥望未来,身处大一的我们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路在脚下,需要我们自己去开拓。很多师兄师姐说,大学不仅仅是来读书的,更是来学经验的。如若自己给自己一个枷锁,大学生活必定不会精彩纷呈。

  枷锁只有自己可以给自己,聪明的人会丢掉枷锁,因为他们懂得,莫被自己禁锢。

围城读书笔记4

  认识钱钟书是在中学课本上,而了解钱钟书却是刻意的。我不能说自己有多了解钱钟书,毕竟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他,但我确实被他的文学才识,人格魅力所吸引。当然这一切还是来自于他的那本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

  刚开始决定读《围城》只是为了多读一本书,至于自己能否将它认真读完那是后话。而当我翻开书的第一章的第一段,就被这精妙的比喻深深吸引了。开头是这样的: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既应用了比喻又应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不动声色地将海洋上空的夜描绘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使人一读便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钱钟书在《围城》中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他靠纱窗望出去。漫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害羞,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托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亮不到的阴黑里,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大眼睛。这虽然是很平常的夏夜景色,但在钱钟书的笔下却如此生动。“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这里把声浪比作水,声音的变化就像水被煮沸了。如此绝妙的比喻也只有钱钟书能想到了,忽然记起要是我们来描绘这夏夜,定是把蛙声用拟声词给代替了。

  原本以为《围城》这本书不过就讲那些琐碎的小事,不值深读。可当我慢慢读下去时,发现故事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我们这是阅读,不是听故事。所以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善于应用精言妙语,来使文章更有看头,当然在他的刻画下,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也是如此鲜明。例如一号人物方鸿渐,他是一个不学无数的人,他好的不纯然,坏的不彻底,不想像狗一样媚悦于人,又不甘低人一等,所以他只能像皮球一样被人一脚踢开。而苏文纨则是“底子”最厚的一位女生,她有着美丽的容貌,丰裕的家境,良好的教育,但却虚伪,傲视群芳,最后只得孤芳自赏。唐晓芙是苏文纨的表妹,她是一个集智慧,妩媚,青春于一身的小家碧玉的女孩子,她是我在《围城》中最喜欢的人物,因为她端庄大方,不做作不矫情近乎完美。孙柔嘉是后来方鸿渐的太太。她自然有柔弱的一面——被学生欺辱时,哭得像个孩子。但是她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常常玩弄心机。至于赵辛楣,他是一个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人。不过他虽然不喜欢方鸿渐,但也会给方鸿渐提供真心的帮助。

  听杨绛说,这些故事里也有钱钟书的留学经历,不过也是虚构的。我想如果不是博览群书,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钱钟书有怎么会有这样一本《围城》。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可见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围城读书笔记5

  很早以前就听人提起过《围城》,最熟悉的语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就拿我们的幼教工作来说吧,在网上我时常看见这样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师当初考幼师时觉得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党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种种好处,有双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对着一群活泼无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心理也变的轻松快乐多了,也让自己变的年轻了许多了。回头再想想有这样让你愉快的工作,还为什么要去羡慕人家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说:同仁们,让我们好好爱孩子,爱我们的幼儿园,爱我们的幼教事业吧。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围城读书笔记6

  很明显“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作者的博士文凭是否也是虚。”是空穴来风。所以说由作品去揣摩该作者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存在着误区,钱钟书先生在序中这样写着:“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些人物。”刚开始阅读时还没能体会那部分人、那部分人,开篇的景物描写就已深深吸引了我。

  若去找作品赏析方法的话,我想一定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围城读书笔记7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如何?我们也有幸生活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之外,但我们是否抱有理想、有着目标?上历史课时总能听到同学愤愤不平的声音,然而我们对历史束手无策。

  是的,我们不能改写历史,但我们能创造未来。

围城读书笔记8

  人生是一座围城:被挡在城外的苦不能进来,而困在城里的却也叫苦不迭。

  这显然是本书的主题,而也是钱钟书先生在书中运用了的无数真实或抽象的;幽默可同时讥讽的比喻中最妙的一个。

  《围城》批判了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如老人的迂腐、,人们无谓的种种争斗等。作者刻画了一大批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理想,结果甚至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自恋的苏文纨、庸俗的骗子李梅亭、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比喻带嘲讽,剖析了这群人性格中的弱点。方鸿渐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被围城摆布的悲剧性角色,他明白是非却没有勇气反抗,甘心屈服于现实。方鸿渐最大弱点就是本性的怯弱。他只懂得随遇而安;他心安理得地接受未来岳父的馈赠去享乐;他不敢去反抗父亲,只有在回国前为了虚荣去买假博士证书。他面对现实的压力,情场事业的失意,他选择了躲避、逃离。孙柔嘉恐怕是书中最为工于心计,善于伪装的角色了。她在方鸿渐面前十分弱小,使他出于同情“爱上”自己,在婚后终于展现出了蛮横且极有主见的真面目。引杨绛女士的话,“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是嫁了一个方鸿渐”。再说苏小姐,她理想的自己是“艳若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伏膝地求爱”,而结婚后也想当然地认为赵辛楣会终身不娶,这种不切实际的自高自大,委实可笑。高松年、李梅亭这种道貌岸然,却表里不一,内心或奸滑狡诈,或猥琐龌龊的伪君子,也是社会上常有的。最后,赵辛楣,这是一个比较正面的人物。他有背景找得到工作,有义气,在爱情上陷得虽然很深,倒拿得起放得下。

  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后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婚姻的围城,婚前热爱无法自拔,婚后却吵得心灰意懒。人生的围城,也是如此。许久的追求,得到了可能发现其多么没有意义。

  现实生活无奈与悲哀,人生就像是一座城,人们永远无法挣脱这它带来的束缚。有人可能觉得它不过是“进城、出城,冲进去、逃出来,不断循环,最终一定是悲剧的。”然,若人人都纠结于围城带来的寂寞与痛苦,那人人都去寻死算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我们都该接受现实,不一味嫉妒别人,不自哀自怨,不思进取。只有正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积极改善它们,使之更加完美,生活才会进步,人们才不会像书中那么腐败,社会才会发展。理论上这是绝对正确的,但这对所有人来说都很难保持。

  《围城》,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状态下能读出不同的韵味,围城,也是如此。寻寻觅觅,进进出出,成败结果,就看造化了。

围城读书笔记9

  围城,一道紧闭的墙。并不坚硬,也不难越。难的是如何轻松,如何洒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墙上有一扇门,好奇的人们总想走进里面,探究里面的奥秘。方鸿渐如此,苏文纨如此,我想钟书老先生亦如此。

  纵观《围城》中的人物,主人公方鸿渐----一个典型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和西洋文化糅合的产物

  。既有陈旧的根基,又有新思想的火花。从他的大学,到西方的游学;从留洋的经费,到买来的文凭;从鲍小姐到苏文纨,从唐晓芙到孙柔嘉。懦弱中不失知识分子的根本,幻想中脱离不了乱世的现实。悲剧中的方鸿渐,注定了方鸿渐的悲剧。

  苏文纨----高智商的旧社会女子,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代表。高的学位,不错的外表,显赫的家世,造就了她的特殊性格。

  为了达到目的而绞尽脑汁,想走进方鸿渐的围城,又表现出无所谓,千方百计的阻挠方鸿渐和唐晓芙,为的不单单是爱情。或许在苏文纨的眼里,爱情根本就是计谋和得失。最后,她和曹元朗走到一起,也不失是一个好的归属。也许只有他们在一起,才是苏文纨想要的。因为有权势,有地位。

  假如苏文纨真的和方鸿渐走到了一起,那何尝不是两人的另一种悲哀呢。

  唐晓芙----《围城》中近乎完美的形象,也是钟书先生塑造的唯一的纯洁且可爱的人物,短短的篇幅,留给了我们更多想象。人都是向往美好的,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总是如此之大。唐晓芙在《围城》中是完美的化身,但人都是真实的,只要真实,那人都是可笑的、可悲的。这让我想到,也许只有残缺,才能给我们想象完美的空间。假设一下,方鸿渐和唐晓芙走到一起,方鸿渐和唐晓芙就一定会幸福吗?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这种完美只能在想象中,假设把完美放入现实,那么完美就不是完美了。

  鲍小姐-----一个经常被遗忘的角色,我认为她才是《围城》中人物的经典。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需要,无论生理上还是物质上。更特出的是,敢于表现自己,更敢于遗忘。大胆的装饰,放肆的笑声,超强的适应能力。短短的一段海上游轮,就发生了那么多的故事。想一想,她的一生,何其丰富。假如有一天,鲍小姐写上一份回忆录的话,我相信,肯定是满城空巷,一书难求啊!只可惜,生不逢时,在那样一个年代,她也只能在医生丈夫的怀抱中假装幸福。

  《围城》中的幽默的文字,犀利的语言,穿透人心的洞察力,让人叹为观止。人生总是在不满中追求成功,成功中不满,如此轮回。何时是个尽头。总想离开这个围城,跨进另一个围城。可另一个围城里面是什么?也许只能像《围城》的结局一样,听着不准的钟声,彷徨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围城读书笔记10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44年,1946年完成。这是他在困顿之中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围城》所包含的含义绝不是一般爱情小说所能比拟的。初看《围城》简介写到:“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刚开始看到这样的介绍,我猜想的《围城》应该是有着四合院一样的城池包围着的人们的生活,就是所谓围起来的城市。但实际上却截然不同,故事是围绕着方鸿渐这一主人公展开的。

  我感觉在我看过的小说中,他是个“反面教材”。他的禁不住诱惑:在回国船上与鲍小姐谈情说爱,况且鲍小姐已有未婚夫;他的爱慕虚荣:为了博取岳父和父亲的满意而购买假的文凭欺骗老人家;他的懦弱无能:明知道苏小姐爱慕自己却又对她的表妹一见倾心……我觉得他并不优秀又缺少主见。

  相同的,优秀的人是苏文纨,我同大部分人的观点一样,好奇苏文纨为什么会喜欢方鸿渐,而却看不到真正优秀的赵辛楣。

  这种特别的人物设定应该是有特别的用意,虽然我还是不能领悟到。怀着半懂不懂的心思,我继续看完了《围城》。说实话,我不是很懂这本书,我也没有懂得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人,是什么样的一些人……相比起来,我更喜欢余华的《活着》,富贵的一生教会我们做人的机遇和道理,文章也通俗易懂。

  又比如像《围城》里写鲍小姐的一段话: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人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刚开始会觉得,为什么一句简单的话要牵引这么多人,越到后面才越知道,笑的背后,其实是在讽刺鲍小姐的不学无术。

  文中很多地方都是用这种讽刺的手法,作者宁愿浪费大量笔墨也要表达的亦是这种效果。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用正当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像方鸿渐那样,一味满足,努力的过程是快乐的。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你的性格注定了你的人缘,注定了你的思想,注定了你以后的发展。

  方鸿渐,他虽善良,但懦弱,缺乏原则,甚至可以说玩世不恭,也因此,使他深陷一层接一层的《围城》。所以,告诉自己,人只有不被束缚才可以自由地追寻梦。这本看似爱情小说实则充满人性化的《围城》读完以后,虽然不是很懂但收获颇多。

围城读书笔记11

  看完了《围城》,感受颇深。曾经看到过某本书上将《围城》列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书。我认为不太合适,并不是围城有多么高深难解,而是书里某些内容阅读时需要社会阅历,人生历程。高中生能读懂里面诙谐的语句,巧妙的比喻,辛辣的讽刺。但不一定能读懂里面的人,人的心以及人的心里感受。

  《围城》并不深奥,是的,它的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篇幅在长篇小说中也不算太长。但是那数十个人物的性格却在寸土寸金的字里行间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例如写小人,小人物的表现无不是无耻,奸诈,虚伪,气量狭小。钱钟书笔下的小人,各自有各自的小人法。李梅亭的小人,就跟高年松的小人不一样。

  初读《围城》的那一次最大的心里感受也是这篇小说跟我以前读过的小说相异。它并没有去塑造一个正面的形象或者是去赞美它。里面绝大大多数人物,尤其是首要人物钱老都不遗余力的去讥讽,嘲讽,奚落。以至于有部分人看完《围城》后会说写方鸿渐那样一个人有什么好处。或者它的好处就在于那些奚落,嘲讽,它就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剖析了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阶层。将他们的冷漠,自私,狭隘,封闭,软弱等等劣根性了解透彻展现时读者面前。《围城》它或许没有我们阅读传统小说是对书中伟大人物,崇高情感的崇拜和感动。但是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无相异情,叹息,鄙视,尤甚对当时国内那个时代的命运都布满了一种悲切和忧心,这里的情感也是复杂和真挚的。《围城》是一部批判的小说。钱老以他独有的幽默和讽刺手法来写《围城》并没有使批判失之厚重和严厉;反而能直指那个时代国内社会的病根,能够想象《围城》初版发行之时定让读者有心头棒喝的心里感受。

  钱老学识渊博,笔力高深毋庸置疑。出色之处书中俯拾皆是。里面引经据典之贴切,简直妙到豪颠。古今中外之经典,全部信手拈来,却又挥洒自如。非凡难能可贵的是钱老写婆媳之中,妯娌之中的猜忌,彼此的鄙薄,貌合神离,搬弄是非等等这些女生作家所擅长的题材也描写得无不入木三分那些嬉笑怒骂场合,那些拌嘴弄舌的眉眼,那些惺惺作态的情致简直让人心里感受历历在目。这两年有作家长篇大论的专门出书写婆媳那些事,我**看过甚觉的那些婆媳矛盾大有拼凑和制造之感,其写作功力和创作境地与钱老那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可惜现时像那样的`好作家太少。现时是个文化快餐,情感速食的年代,书中情节大起大落,情感大悲大喜,经不起咀嚼。我希望我四周的朋友或者同龄人能够看些书,能够看些像《围城》那样有部分深度和好处的好书。当你钟情于韩剧给你带来的眼泪或者港台剧制造的那些爆笑,提示大家花些时间精力在某些关于严厉题材,站在理性角度写出来的有深刻好处的书,那样你的眼泪或者欢笑会显得有价值得多。

围城读书笔记12

  钱老先生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看得见的语言和看不见的道理是充盈书中最大的成功。绝妙的比喻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景物事物的形象比喻;第二类是将抽象的思维感觉运用具体的物像来比喻,或者反向描述;第三类是利用本体和喻体在价值上的强烈反差,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的目的,这无疑使得作品兼具诙谐幽默的同时,又发人深省,在你读书大笑的时候突然给你灵魂一击,让你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

  小说整整九个章节,虽然是围绕主角方鸿渐的爱情与职场故事展开的,但是却可以从中看到潜藏着批判视角的人生现象。这些现象,也都如作者题写在扉页中的那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现象一:个体与社会

  方鸿渐的可悲在于,他作为个体,对于他当前的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来说都是个失败者。十里洋场的社交生活他无法适应,三闾大学教书落得被解聘的下场。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的聪慧又显得如此单纯,他内心厌弃的正是在那个小社会中生存所需的,而他展露和追求的正是那个环境无法包容的。这种社会环境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现象二:面子和里子

  在钱老先生描绘的社会群像中,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英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难以启齿的小秘密。他们为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使出浑身解数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如今,假精致的背后,榨干了多少年轻人。高负债的困顿中,奢侈品堆砌的形象下,他们的确在朋友圈活出了面子,却在现实中丢尽了里子。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纵使是时势使然,可只有里子,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

  现象三:眼前和远方

  在钱先生笔下的方鸿渐是被动、无能、优柔寡断的,但最突出的是他性格中的不安现状。用一句话可以形容他的生活状态:身处当下,心在远方,可远方太远,模糊到看不清方向。他一次次冲出一个"围城",又进入另一个"围城",别人眼中的一手好牌,被他打的却零零散散。走在这人生旅途上的人啊,仰望星空可以,但也一定要脚踏实地,寄明确的希望于以后,才能不辜负每一个当下。

  现象四:爱情与婚姻

  爱情像个孩子,喜欢捉迷藏;婚姻像个大人,喜欢在沉默里哀伤。方鸿渐与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道尽了爱情与婚姻的真相。天长日久的相处看到了全部优点和缺点,往往生活琐碎会掩盖优点,而又无限放大缺点,使得婚姻不再是柔美遐想,而是霸道和凌掠。婚姻生活是以无数琐碎串联起来的,遍布着各种需要妥善处理的关系: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可这正是婚姻的本真,也正是生活原有的样子。所谓的白头偕老,并没有那么高深,有的只是慢慢习惯彼此。

  现象五:顺从和反抗

  人生是艰难和极具压力的,与之伴随的必然就有顺从和反抗,二者结伴而生却又互相压制,这压制关系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上。人生的悲哀在于面对当下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与之抗衡的胆量,或是逐渐丧失了抗争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生活中必然的绝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和这种心平气和的绝望握手,而不是深陷无力感。从无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让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诸事和具体的情感绑缚灵魂,深知人生围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这必然带来的绝望,如是鲁迅《过客》式的英雄:前面是什么?前面是坟,但我仍要走。

  写在最后的一句话:决定我们命运的并不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是我们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围城读书笔记13

  很早就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但是,很可惜,总是没有机会拜读这句话的出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前些日子,终于鼓足了勇气,翻开了这本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读此书之前,想着这40年代的作品,应该是爷爷奶奶的事了,也就是抱着了解名著的心态去欣赏下。总觉得大师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涩,至少是我辈不易读懂的,要想读懂,也要摆上好几本字典在旁边,才能有读下去的勇气。可读完此书感觉完全不同,它通俗,从身边琐事娓娓道来,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

  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鲜活和逼真。方鸿渐的虚伪,赵辛楣的坦白,褚慎明的爱面子,苏文纨的媚俗,唐晓芙的纯真,孙柔嘉的狡黠,跃然纸上,让人又爱又恨。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伤害了苏唐两人,而又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琐碎与无聊。而在三闾大学教学期间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回到父母身边时,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

  只手,逆来顺受地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此之外,书中大量精妙的比喻也运用得非常巧妙,为小说的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洞察人情世故的比喻,“我发现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允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由此观之,“盗亦有道”,马屁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拍得来的,自有操作规程。剖析人生弱点的比喻,“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往树上爬,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识。”这个比喻毫不客气,一针见血,使人不禁汗颜,自惭形秽,把它作为“夹着尾巴做人”的注脚是最恰当不过的。描摹人物情态的比喻,“船又过了锡兰和新加坡,不日到西贡,这是法国船一路走来第一个可夸傲的本土殖民地。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本体是法国人将到的西贡,喻体是狗望见了家,那气势、举动和声音何其相似。描写人物复杂心情的比喻,“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把苏文纨表面自命清高,内心渴望爱情、渴望被人关注的心理描写得入木三分。这些比喻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让人忍俊不禁,这些幽默的笑料背后隐藏着多么深刻的讽刺意味!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围城读书笔记14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这是钱钟书爱人杨绛的话。《围城》这本书是钱钟书先生的得意之作,之前我是无心看这本书,只因了录取通知书里的阅读任务,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书名,头也大了。只是觉得“围城”这个词挺新鲜的,便也看了这本书。

  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看完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生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遐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地发现了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小说《围城》主要讲的是留法青年方鸿渐从海外归来后,总是不能安顿,一再踏上漂泊的旅程,作者借他一路漂泊的机会,涉笔成趣,广泛描绘了社会形形式式,写尽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在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小说中,作者讽刺自成一体,与革命作家的暴露型讽刺不同,道德、风俗、人情,无不笼罩在他的讽刺笔下,古今中外的警句妙语,随手拈来,织成充满机智和书香的讽刺文章。

  方渐鸿与苏文纨、唐晓芙,孙嘉柔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懦弱,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嘉柔的婚姻的陷阱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墙,曾经令方渐鸿向往,之后又无奈城中的无聊。围城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懦弱的方渐鸿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及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颓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直无情的大手掌控者。本就无才的方渐鸿也只会牢牢的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着朋友的施舍,义无返顾的踏进爱情的陷阱、事业低谷。

  《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会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才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重复却乐此不疲。

  在我看来,《围城》与汪国真的人生有相似之处,汪国真有三大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汪国真对人生有如此高深的感悟,令人赞叹不已。而他却终究走不出自己的圈子,释怀不了内心的压抑而投湖自尽。《围城》也如此为自己的理想而追逐,却把自己锁进了笼子,想逃也逃不出。

  《围城》的成功,不仅仅与作者的学贯中西、广泛借鉴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他的立意、价值密不可分。在我看来,钱钟书的《围城》的的确确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著作。

围城读书笔记15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学者、文学家。他的《苏东坡传》可谓是清新脱俗,更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相比较以往常平淡的写作手法,他以独特、轻松、幽默的向我们展现出我国著名北宋文学大家苏轼的风采。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家,与苏洵,苏辙一起称为“三苏”,在文学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后人所留下的作品更是让我们为之而感叹。我相信,当我们在读完《苏轼传》后,我们会对于苏轼有了更深的了解。林语堂先生对于苏轼的了解可谓是非常的独到。林语堂先生曾说,他之所以完全知道苏东坡,正是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正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足以可见,林语堂先生对于苏东坡的喜爱。在他的笔下,我们见到了一个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忧国忧民的苏东坡。

  苏轼之所以伟大,首先表现在他的才华。苏轼是一代文豪,他的一生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诗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体会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体会到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人生情感。总之,苏轼是一位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谓是样样精通。同时如他在黄州时独创的东坡肉等让后人津津乐道。在《苏东坡传》对于苏轼的而热爱在字里行间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在《苏东坡传》中描写了苏轼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天下苍生着想等,这些都体现了苏轼的正直和伟岸。在他被贬之后,苏轼任徐州太守,他带领着人民兴修水利,造福了一方百姓,深受人民的爱戴。我想,苏轼的这种精神会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永远不会被我们所忘记。

  苏轼之所以伟大,不仅体现在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而且体现在他的乐观上。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指出,苏东坡是一个乐天派。我想,苏东坡能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见具有悲观消极情绪的作品。相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想,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当我们在学习生活多种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而是应该积极乐观的去战胜挫折,拥有前进的勇气。

  林语堂先生说,苏轼先生虽然已经以我们远去,但是他留给我们心灵的喜悦是永恒的。我想,苏轼所展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会一直为我们所铭记,我们应该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像苏轼一样,拥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写的非常精彩,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了苏东坡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可以让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做出最好的自己。

【围城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围城》读书笔记

2.有关《围城》读书笔记

3.高中《围城》读书笔记

4.围城的读书笔记

5.名著围城的读书笔记

6.关于《围城》的读书笔记

7.有关围城的读书笔记

8.《围城》读书笔记2500字

上一篇:读书笔记作文 下一篇:读书笔记作文